中華工商時報:健力寶最后會是誰的隱痛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0月13日 01:02 中華工商時報 | |||||||||
水皮雜談 健力寶事件的演變在外人看來就像是一出鬧劇,演出即將結束的時候,主角才真正地走到了前臺。 黃金周的前夜,有關健力寶的新聞再度充斥了足球類媒體的版面,而節后的第一個工
出乎絕大多數人意料的是,葉紅漢從李志達的手中接過了匯天中恒手中擁有的58.3%的健力寶股份,而來自臺灣的統一集團只是接手了健力寶的貿易公司。 這是不是就是健力寶的最后結局呢? 水皮不相信,相信大多數關注健力寶命運的人也不會相信。 但是,水皮相信了一個事實,葉紅漢重新拿回了健力寶的控制權,不管是和匯天中恒聯手,還是和統一聯手,健力寶都姓葉。 或許,對于葉紅漢來說,健力寶的得而復失,失而復得充滿了戲劇色彩;但是對于健力寶而言,葉紅漢的進進出出個中滋味就難以言表了。 健力寶的改制無疑是廣東佛山地方政府的敗筆。一個因為“東方魔水”而開創了中國體育飲料新天地并為民族企業贏得國際聲譽,并且至今依然具有強大市場影響力的國有大型企業,改制的過程是那么的草率和隱秘,導致的結果又是那么的觸目驚心和險惡,究竟是什么因素在起主導作用?又是什么力量在維持現在這種局面? 早在年初水皮雜談的“張海扮演的是什么角色?”中,水皮曾經寫道,“事情遠遠沒有我們現在觀察到的那么簡單。健力寶事件的所有參與者都在遵從著一個默契,不把對手推上絕壁;所有參與者都在回避共同保守的秘密約定,回避問題的要害”。什么是問題的要害,就是張海為什么能夠“空手套白狼”? 張海是在2002年1月16日進入健力寶的,6天后就成為法人代表,而半年后的8月17日,才以個人的名義和武漢正天科技的名義收購健力寶。換句話說,張海入主在前,收購在后,水皮當時問道“在達能、屯河、新加坡第一食品等強手的競購中,張海何德何能博取三水政府的青睞?”答案不在于張海的條件,甚至也不完全在于張海開始借用后來又丟棄的浙江國投的身份,真正的答案恐怕還在于葉紅漢、祝維沙和張海這樣的三人組合。 在這個三人組合中,張海是拋頭露面的所謂董事長,而祝維沙和葉紅漢都曾掛名運營總裁。其中祝維沙實際上又是一個真正出錢的人,當然出的錢并非掏自自己的荷包,更多的可能是來自上市公司的挪用資金,也正是因為挪用資金,所以祝維沙在張海被拘之后也沒能擺脫刑拘的命運。張海的價值在于為三人組合找到了一個浙江國投的托,借用了浙江國投國有企業的身份,為三人組合的前期收購掃清了表面上的政策障礙。并非巧合的是,浙江國投的陳帆在健力寶事件的過程中,也被警方收進了監牢。 那么,葉紅漢在三人組合中扮演的難道真的是運營總裁的角色嗎?為什么在張海和祝維沙都因為健力寶事件而栽了之后,葉紅漢不僅什么事都沒有,反而扮演了一個李志達救世主的角色呢? 身世顯赫的葉紅漢家族不僅在廣東,而且在中國都具有相當大的影響力,而葉本人更是在香港掌控著多家上市公司。此番出面收購健力寶股權的廣州冠群電子科技公司和廣州亦揚貿易有限公司同屬葉所有,但據了解均沒有什么實業。因此也難怪有人認為,葉紅漢的復出以其鐘情健力寶品牌解釋牽強附會,更可能的是葉紅漢將再次在健力寶的重組中間扮演中間人的角色。 水皮相信,沒有葉紅漢,張海在政府眼中和一個街頭混混是沒有區別的;沒有葉紅漢,健力寶不會落到三人組合手中;同樣,沒有葉紅漢和張海翻臉,健力寶不會出讓給李志達,沒有葉紅漢退出健力寶,三水政府也不會接管健力寶驅逐李志達;同樣,沒有葉紅漢和李志達的結盟,匯天中恒根本就拿不回健力寶,沒有葉紅漢的斡旋,匯天中恒就無法協調與當地政府的關系,在佛山也呆不下去。 健力寶為什么不能直接轉讓給臺灣的統一集團?媒體分析稱統一的介紹人是祝維沙,因此而被封殺,媒體的分析還認為政府不愿意看到臺資控制民族品牌而受阻。葉紅漢的出現,使一直有上當受騙之感而想退出健力寶的李志達找到了一條貫通健力寶和統一的地下通道,葉紅漢再一次成為一手托兩家的主。健力寶的三人組合變成了葉紅漢、李志達和統一的老板。 見過葉紅漢的人,發現這并不是一個“衙內”式的“八旗子弟”,葉紅漢的事業能做到今天的規模和他的能力是分不開的。葉紅漢對于飲料行業實際上堪稱專業人士,手中一直管理著可口可樂這樣的國際品牌的經銷。所以,葉紅漢出任健力寶的運營總裁,專業是對口的,只不過由于張海的存在,這位總裁一直并沒有到位而已。 健力寶事件從頭到尾都是佛山地方政府心中永遠的痛。 第一痛,莫名其妙把健力寶送給了以張海為首的三人組合。健力寶創始人李經緯MBO成了夢想,李經緯在和張海交接時仰面流淚的鏡頭讓人體會到悲涼的滋味。如果張海空手套走了健力寶之后,能夠好好經營的話,那么國有資產的流失也就可以算作學費。但是,張海偏偏又以健力寶為融資平臺,透支信用資金10多個億,挪用資金5個多億,最后導致健力寶停產關門,給地方政府留下一堆爛屎,擦都擦不干凈。 第二痛,無奈之下接管健力寶又招致輿論的口誅筆伐。李經緯等舊人的回歸,是地方政府痛定思痛的結果,但是做法欠妥,某種程序上更是幫了張海的大忙。水被攪得越來越混,臉被抹得越來越黑。政府和張海的結盟令人匪夷所思,結果只能把和張海反目的葉紅漢推向李志達的陣營,增大了收復健力寶的難度,以至于最后“人財兩空”。其實,三水區政府完全有可能合法收回健力寶的股權,只要證明當年在健力寶收購過程中,張海有不法行為從而影響了價格的公正,就不難證明交易的非法,從而取消當年的交易,一切恢復到健力寶重組之前的狀態。這個糾錯的機會,不知道是佛山地區政府把握不住還是不能把握,沒有力量把握,功敗垂成。 第三痛,健力寶集團面臨著產業空心化的危險。葉紅漢的回歸暫時避免了和統一的交易,但是這樣的格局能維系多久呢?誰又能保證葉紅漢手中的股權不是替人托管呢?和李志達這個外行不一樣,統一本身就是一個飲料“強國”,對于統一而言,健力寶的價值主要在于品牌,次要在于營銷渠道,而灌裝廠,全國各地哪里都有,何必將生產基地放在三水那樣交通不便的地方呢?統一要的是優質資產,不要的恰恰是地方政府視為生命的工廠和就業。 一步走錯,步步被動。 健力寶事件無疑是“國退民進”的產物。國有資產運行,國有股權從飲料這類市場過度競爭的領域退出本身的選擇是沒有錯的。錯就錯在目的不純,心術不正;錯就錯在明知故犯,有錯不糾;錯就錯在官商勾結,狼狽為奸。 當然,最可悲的是,沒有人為健力寶的今天承擔哪怕是道義上責任,對佛山人民和全國人民說一句,對不起。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