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行建言:創造均等機會 解決貧富差距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0月12日 09:44 經濟參考報 | |||||||||
自從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已成為世界上經濟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脫貧人口數量位居世界之首。但是,中國的飛速發展并未使所有人口均等地分享到發展所帶來的益處。事實上,中國已從上世紀80年代那個收入分配非常均等的國家轉變為現在收入分配不甚均等的國家。 國際上用來測量收入不均等程度的基尼系數在中國已從1980年的0.25(相當于德國
貧富差距擴大的原因 中國收入差距擴大的部分原因是因為一個發展中國家在發展的過程中必須要經歷的正常轉型:早在上世紀五十年代,亞瑟·劉易斯(AuthorLewis)就指出,在人們的生產效率提高的同時,收入差距會先擴大,而后縮小。 但是,以下這些因素使得中國在轉型過程中產生的收入差距顯得格外突出:1)在改革過程中,收入越來越市場化。那些有技能并接受過培訓的人比一般人獲益更多。2)勞動報酬越來越貨幣化。以前以實物形式出現的福利,如住房及公車使用等,現在全部或部分以貨幣形式出現。3)在中國,農業生產率和(城市)工業生產率的差距非常大。即使在考慮了數據誤差后,城市工業的生產率仍是農村的9倍。在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和日本,這一數據分別為6.5,2.5和3.3倍。造成生產率巨大差距的原因之一就是中國實施資本高度密集的工業化戰略。4)中國的沿海發展戰略只給了某些省份優惠政策,使得它們的經濟迅速騰飛。這也進一步加大了不平等。 綜合這些因素,貧富差距擴大的主要原因,是為整體提高普通百姓收入所采取的經濟增長戰略的結果。但是,也有一些其他原因擴大了貧富差距,如對國有資產的非法使用和腐敗現象等。無論原因如何,日益擴大的貧富差距已成了政策焦點。溫家寶總理今年3月份向全國人大所做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城鄉發展差距,不同地區間的差距以及社會不同群體之間的收入差距已經變得十分嚴重。 公平性政策縮小貧富差距 中國可以很好地實施一些旨在推動公平性的政策——也就是創造均等機會的政策。事實上,中國已經在貫徹落實這些政策,中國的改革創造了一些社會均等的最佳實例,但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首先,中國可以給所有公民創造更多的經濟機會。進一步放寬戶口制度可以給與農村人口更多機會,以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從長遠上說,可以縮小城鄉收入差距。通過給流動人口提供同城市居民一樣的社會服務可以加快人口的流動。在一定時期內,對接納大量流動人口的城市給與政策支持是值得考慮的政策。向服務型經濟的轉變也非常有用,因為服務行業往往是勞動力密集型的,意味著可以給那些從低生產率的農業中脫離出來的人口提供就業機會。更好地利用農村的土地,并且使土地轉為農用和地塊整合更為方便,能夠提高農村生產率,從而增加農民收入。允許將土地使用權作為信用抵押會給數百萬的企業帶來新的機遇。 第二,進一步提高基本公共服務的可獲得性。通過擴大目前僅限于城市的醫療保險覆蓋面,可以改善所有人獲得基礎醫療服務的境況,更公平也能更好地保護那些可能由疾病而使收入消耗殆盡的人們,使農村地區的公共服務覆蓋面和種類能夠達到城市的水平。實施九年制免費義務教育、提高落后地區的教育質量可以給年輕人創造均等的機會。擴大高校學生貸款項目的覆蓋面可以使學生憑自己的能力獲得高等教育。 第三,建立更有針對性、覆蓋面更廣的社會保障體系。這不僅能防止貧困,還能帶動經濟增長。因為有了這一體系,人們對于改革的抵觸情緒會減少,對于風險的接受程度會提高。但是,根據世界銀行的分析,當前的城市低保只覆蓋了符合條件的城市人口的1/3。中國仍需改進低保對象的確定。在農村地區,中國實施了一個類似于低保的項目,確定享受對象的問題比城市更為棘手。由于缺乏全國統一的農村低保政策,這意味農村低保只能完全依靠地方資源。 保證資源重新被公平分配 盡管中國政府的財政支出占GDP的22%,有足夠的資源來確保所有公民獲得基本的服務,但這些資源在全國的分布不均。近年來,中央政府增加了對最貧窮地區的財政轉移支付,即便如此,貧富差距仍然十分突出——中國最富有省份的人均支出是最貧窮省份的8倍,省以下的差距也不斷擴大。縮小差距并保證重新被分配的財政資源得到較好的利用,是十一五計劃期間所面臨的一個主要挑戰。在這一時期,中國政府可以考慮將一些旨在縮小貧富差距的重點項目劃歸中央政府直接管理。 中國的個稅最高邊際稅率為45%,這在國際上也是較高的。然而,實施過程中還會產生問題,即在這種稅收體制下,工資以外的收入可以逃避稅收責任。改進稅收征管以確保公民依法納稅應該是中國政府的工作重點。 在財政支出方面,中國應該考慮為大部分人直接提供收入支持的政策的可持續性,例如,最近實行的農業補貼政策。中國應對目前正在建立的社會保障體系和社會安全網加以細致地設計和定位,使保障體系有足夠的和可持續的資金,并鼓勵人們為改善生活而努力工作。應避免“貧困邊緣”群體最終比貧困群體更窮的境況,因為貧困群體可以享受到政策的照顧。避免這樣的貧困陷阱對鼓勵貧困群體就業是非常重要的。(來源:經濟參考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