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滾動新聞 > 正文
 

農業產業化備戰“后農業稅時代”(圖)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0月01日 11:23 南方都市報
  政府如何因地制宜、正確引導

  企業與農戶應建科學分配機制

  經營模式須與時俱進

  編者按

  一直以來作為破解三農難題的金鑰匙——農業產業化,經過20多年的發展,正進入一個快速發展的新時期。20多年的風雨歷程,農業產業化是有喜也有憂,喜的是農業產業化的經營模式得到了迅猛發展,憂的是很多地方的農民依然沒有擺脫貧窮的困境。

  進入“后農業稅時代”,邁向“十一五規劃”的新時期,如何破解三農問題、農業產業化如何進行?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新命題。本報試圖通過采訪著名三農問題專家—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張曉山、呼和浩特市委副書記郭健、“公司+農戶”經營模式的優秀典范金光集團,進而從政府、專家、企業的角度去思考農業產業化的精髓,并試圖從他們的身上找到新時期下農業產業化的新思路。

  走過20多年的歷程,全國各地農業產業化得到了迅猛發展。

  綜觀“中國乳都”——呼和浩特市巧解“三農”難題的嘗試、金光APP致富云南瀾滄縣的成功經驗和其他地方的失敗教訓,我們都不難看出,新時期下的農業產業化關鍵就在于政府要因時制宜、因地制宜地捕捉稍縱即逝的發展機遇,企業要與農戶建立科學的利益分配機制,而農戶則要務實進取培養市場競爭意識。

  呼市成功源于因地制宜

  讓郭健(呼和浩特市分管農業的市委副書記)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呼和浩特這個擁有250萬人口,而農業人口就占到120萬的塞外邊陲城市能夠在短短的5年時間里發展成為“中國乳都”,并孵化了中國兩大乳業龍頭企業伊利和蒙牛。

  在本報記者的獨家專訪中,郭健談得最深說得最多的就是作為一個政府該如何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如何因地制宜確定發展的道路和方向。張曉山在分析呼和浩特的成功之處時指出,這個沒有太多資源稟賦與地利優勢的北方農業大市,能夠走出農業產業化的成功之路,帶領百萬農民脫貧致富,關鍵在于當地政府獨具慧眼地捕捉了中國乳業成長的黃金機遇,提出了“奶業興市”的政經方略和扶持龍頭企業發展的重要舉措。

  而反觀我們國內的很多其他地方政府急于求成,習慣于一哄而起的工作作風,為加快本地農業產業化進程,無視當地的資源和市場情況,因此導致農戶或企業對實行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積極性不高。

  記者曾在江西的一個小山村采訪了解到,當地政府為了實現農業產業化,先是要求老百姓把山上的茶樹全部砍掉,種成橘子樹,可是沒過幾年,橘子沒看到長出來,即使長出幾個也是枯澀難吃。后來換了新一屆領導班子,有關領導看到老百姓不懂管理沒收成,去省外考察回來之后引進一批品種優良的松樹苗要求老百姓重新種上。可是現在松樹又由于水土不服,新領導班子又準備重新種上“水土相符”的茶樹。由此我們也不難看出,政府如何因地制宜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是何等的重要。

  企業發展不應犧牲農戶利益

  農業產業化的推進是一項系統工程,如何讓企業和農戶都能分享產業化帶來的增值利潤也是農業產業化成功的關鍵。

  農業產業化標志——“公司+農戶”的經營模式經過20多年的實踐,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農民闖市場的風險,為農民帶來了一定的收入。但隨著改革進程的發展,“公司+農戶”的弊端也逐漸顯現。由于在公司與農戶之間缺乏一個合理而有效的協調機制,農戶利益經常很容易受到損害。例如某地區的屠宰雞龍頭企業,雖是帶動了農民養雞,但每只雞只給農民1元錢。如果廠方自建雞場養雞,其支出比付給農民的代價要高得多,農民因此充當了“龍頭企業”的廉價勞動力。

  由于缺乏各種有效的合作經濟組織,把分散的農戶直接組織起來,農戶們只能以單個的、獨立的身份與各類龍頭企業簽訂農業產業化合約,其組織化程度遠不及龍頭企業,在生產經營中往往處于劣勢。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所所長王景新日前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指出,利益分配機制是決定產業化經營能否長期堅持下去的瓶頸因素。因而企業不能只顧眼前利益,光靠犧牲農戶的利益來換取企業的發展,要讓老百姓能一起分享到農業產業化所帶來的增值利潤。

  經營模式須不斷創新

  據了解,“公司+農戶”的經營模式源于廣州的江高模式。該模式的核心是由江豐公司按一定的價格把優質雞苗、飼料賣給農戶,農戶按照江豐公司的要求進行飼養,江豐公司提供一定的技術指導。然后公司按照事先約定的價格回收農戶養殖的“江村黃雞”。

  然而該成功模式到了很多地方就完全變了味。20多年以來,一幕幕坑農事件數不勝數,而農戶不守信,隨意踐踏合同的事情也是屢見不鮮。“過時!”和各種質疑的聲音不絕于耳。而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所所長王景新指出,“公司+農戶”的模式不是過時,而是在新的歷史時期下應該不斷創新,賦予新的內涵。而事實上“公司+農戶”的鼻祖——江高模式也是在不斷地創新發展,江豐公司根據市場變化不僅把“公司+農戶”經營模式劃分為緊密型和松散型,而且還進一步提出“公司+基地+農戶+標準”的聯合飼養模式。

  正如農業部部長杜青林日前出席全國農業產業化工作會議時所言,加快農業產業化發展,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不斷更新發展理念、轉變發展方式,全面提高農民組織化、農業現代化、農村城鎮化水平。

  (詳見C02-C03版)

  本報記者 盧榮 實習生 錢培 陳璐

  規劃

  農業部:5年內四成農戶參與農業產業化

  農業部部長杜青林在日前召開的全國農業產業化工作會議上透露,我國規劃用5年時間使40%的農戶進入農業產業化經營領域,來自產業化經營的農戶均增收1800元,農產品加工率達到50%以上,培育馳名商標100個以上。

  動態

  創辦三農論壇求解三農問題

  首屆中國農村發展論壇在穗舉行

  本報訊(記者盧榮)隨著后農業稅時代的到來,農村發展正進入一個關鍵新時期。而在新時代背景下,破解三農問題的出路在哪里?日前在廣州舉辦的首屆南方農村報·中國農村發展論壇上,陸學藝、張曉山、秦暉、于建嶸、李昌平等一大批影響國家三農政策制定的專家學者,與來自全國各地的農村一線工作者齊聚一堂,就這些關系到億萬農民的時代命題展開了面對面的交流。

  據悉,截至2005年,全國已有26個省、市、自治區宣布全面免征農業稅,溫家寶總理在去年“兩會”上宣布的五年內全面取消農業稅的目標有可能在明年提前實現。取消農業稅,究竟會給國家、社會和農村帶來哪些影響?而政府又該如何利用工業反哺農業?在此次論壇上,專家學者和一線工作者之間的觀點碰撞,將會議引向一個又一個高潮。

  南方報業集團總編輯楊興鋒則希望“南方農村報·中國農村發展論壇”能把中國對“三農”問題最真知灼見的專家、學者聚集到論壇旗下,把論壇辦成一個為解決“三農”問題提供決策參考的論壇。
農業產業化備戰“后農業稅時代”(圖)
本報記者 吳偉洪 攝

  責任編輯:范海東 楊華

  (來源:南方都市報)


愛問(iAsk.com)


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