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金融評論
王召
央行放寬非美元貨幣對人民幣交易的浮動幅度,這是匯率體制改革沿著漸進、可控和主動的原則推進的一個體現,也勢必對金融領域的另一改革——利率市場化改革——形成極大的推動力
9月23日,央行宣布擴大非美元貨幣對人民幣交易價的浮動幅度,從原來的上下1.5%擴大到上下3%,同時實施對客戶美元掛牌匯價更加靈活的管理,即美元現匯賣出價與買入價之差不超過交易中間價的1%,現鈔賣出價與買入價之差不超過交易中間價的4%。這是繼7月21日,央行宣布實行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以來的
又一次調整,引起各方的高度關注。匯改之初,曾有人認為,暫時性實行“參考一籃子”會使公眾永遠摸不清中國匯率體制改革的方向,現在看來,這是杞人之憂,這次調整表明我國匯率體制改革正沿著漸進、可控和主動的原則推進。
盡管難以預測下一步改革的具體舉措,但是可以肯定,我國匯率改革的漸進性原則是沿循逐步擴大浮動區間思路來推進的。這樣做,一是為了增加外匯交易活動的風險性,防止國際炒家在資本項目完全開放以后對中國金融體系進行投機和攻擊,二是為了避免匯率水平調整過大給宏觀經濟帶來的沖擊。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匯率體制改革牽涉到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方方面面,特別是對金融領域的另外一種資金價格———利率的市場化改革將形成極大的推動力。
利率是資金的國內價格,利率市場化的實現必然意味著金融機構之間競爭的加劇。因此,出于對金融機構承受力的擔心,一些人懷疑我國是否需要真正實現利率市場化,或者利率市場化是否有必要在未來1-2年內全面實現。令人鼓舞的是,匯率體制改革已經成為利率市場化的催化劑:一方面,匯率改革不但影響對外經濟,而且影響內部經濟;另一方面,匯率體制改革意味著我國將以全新的方式加入國際金融體系,國際投機力量也必然隨著資本項目的逐步開放而不斷尋找突破口。由于匯率體制改革對宏觀經濟方方面面的沖擊要遠遠超過利率,而中國政府卻能夠在匯率改革上表現出極大的決心和勇氣,這預示著未來利率市場化進程只會加速完成。
與此同時,利率市場化意味著中央銀行需要對金融價格信號進行全盤考慮。在浮動匯率體制下,中央銀行不但需要考慮利率對實體經濟的直接影響,還應考慮其通過匯率對實體經濟的間接影響。一條“利率上升-人民幣匯率升值-凈出口下降-產量下降”的新貨幣政策傳導機制正在形成,而這又需要中央銀行努力提高貨幣政策操作水平來應對。
此外,完全實現利率市場化仍然有許多工作要做。首先,要繼續完善金融產品和金融市場,完善的利率期限結構和金融定價方式對于市場化的利率體系是一種重要支撐。目前,我國金融產品主要表現為傳統業務居多,中間業務有限;間接融資巨大,直接融資不多;重視股票市場,忽略債券市場;國債數量龐大,企業債發行較少;長期債券較多,短期債券缺乏。除此之外,我國中央銀行基準利率也并不是通過公開市場操作實現的,基準利率和市場利率兩者之間存在脫節。而在我國金融市場,還存在市場分割現象,例如交易所和銀行間債券市場至今沒有打通,勢必造成債券定價方式不同,影響了利率市場化的最后實現。
其次,要繼續加快商業銀行和農村信用社改革。四大國有銀行由于規模龐大、農村信用社由于數量眾多,已經成為關系我國金融機構市場化改革成敗的核心內容。拖后這些機構的改革不但會直接拖后中國金融改革的總體步伐,還會因為受到其他金融領域的沖擊而加劇自身矛盾。舉例來說,產權結構和公司治理結構不完善的金融機構可能會因利率、匯率市場化進程加快而使自身呆、壞賬問題更加嚴重。
最后,中國利率市場化的全面實現離不開配套制度建設。當前,尤其要在加快存款保險制度和完善信用制度環境上下功夫。建立存款保險制度既有利于保證金融機構的安全和存款戶的利益,也有助于實現銀行體系自擔風險,加快其市場化進程。另外,我國的社會信用狀況仍然不容樂觀。沒有有序的市場制度環境,利率市場化以后只會造成金融混亂。當然,信用體系的完善是一個長期過程,這就要求在我國信用行業發展初期,政府要發揮加速器作用,努力為信用行業的發展創造市場空間。
(作者單位: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