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滾動新聞 > 2005年商學院院長論壇 > 正文
 

林毅夫:研究型教育才能夠使學生滿意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9月28日 12:23 新浪財經

    9月28日商學院院長論壇在北京世紀金源大飯店隆重舉辦,新浪財經獨家網絡直播。以下為北大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發言實錄:

  林毅夫:尊敬的趙社長,曹總裁,各位商學院的院長們、以及媒體的朋友們,大家早上好!今天早上我感到特別榮幸,有機會來參加2005商學院院長論壇,并且談談我對中國商學院教育的一些看法。

  我感到非常榮幸是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我今天也代表全國工商聯,作為工商聯的副主席參加這個會議。我們知道商學院提供的教育也就是我所代表的工商聯的對象,在過去十多年的努力,把中國商學院的教育從無到有,我查了一些歷史,中國商學院的教育最早從1984年在大連所舉辦的中美的工商管理教育的培訓中心,以及中歐的工商管理教育中心。真正變成一個國家的項目是在1991年才開始的,當時我們教育部批準的只有九家,招收的學生只有84人,但從1991年到現在只有14年的時間,我們國內授予MBA的學校有87所,另外有32個EMBA項目,從1991年的84人增加到現在在校學生有兩萬人,EMBA的學生有四千多人,這對中國工商教育起到非常大的推動作用。我們商學院MBA教育和EMBA教育在社會上有很多贊成也有很多批評,但我個人認為商學院教育在中國將會迎來更大的發展,目前只是一個起點。

  我們知道,最主要的是市場需求決定市場供給,而我國在未來的經濟發展對MBA的教育、商學院的教育有很大的需求。在很多場合,我常講,我們最慢到2030年,中國的人均收入應該可以達到美國的20%。而中國的人口規模是美國的五倍,因此到2030年,中國的規模應該和美國一樣大。一個國家的經濟規模決定企業的形態,目前從財富500強,有192家是美國的企業,占財富500強的88.4%,日本的企業占17.6%,而中國在2002年的時候進入

世界500強的只有11家,占財富500強的5.5%。為什么提這個比例呢?實際上財富500恩強的企業和這個國家總體經濟規模在世界的經濟規模是高度相關的,在2002年的時候,美國總體的經濟規模占總體世界經濟規模是32%,而財富500強的規模是38.4%,日本在2002年的時候,它的總體經濟規模在世界上占14.5%,財富500強的企業占的是17.6%。而在2002年的時候,我們總體的經濟規模占世界的是3.8%,我們的財富500強的企業也是占5.5%。如果到2030年,我們的總體經濟規模跟美國平分秋色,至少會是全世界經濟總體規模的20%。也就是到那時候,我們在財富500強的企業至少會有100家。從目前的2002年的12家,2003年的14家,那么到2030年我們至少會有100家。當然,除了這100家進入到財富500強之外,還有更多的大型的、中型的、小型的企業要在國內國外的市場上去競爭。面對這樣的中國快速經濟發展,跟中國企業在國際企業地位的提高,那我們的企業當然必須是國際化、現代化,提高企業的管理水平。我想,整個企業界是看到了這個需求。目前按照我國的統計,規模以上的企業有40萬家,作規模以上的有22萬家,在這些企業的高管人員當中都有很強的意愿接受商學院的培訓。根據《財富》問卷調查中,有69.8%的接受調查人表示愿意參加MBA的教育、商學的教育,所以這將是一個不斷擴張的市場,給在座的商學院朋友提供一個教育機會的市場。但看到過去十多年對中國商學院作了巨大貢獻的同時,我們也要注意我們的商學院教育是有不少問題。同樣根據《財富》雜志在今年三月份公布的調查當中,有47.7%的回答問卷的人,曾經讀過MBA的人,問他們如果要重新選擇,愿不愿意再重新讀MBA教育?有47.7%的人回答不愿意。有47.8%的人沒有回答。回答愿意重新讀MBA教育的,有41.5%。也就是有將近58.5%的讀過MBA的學員是對目前的MBA的教育是不滿意的。

  當然,國內現在提供MBA教育的院校非常多,教育水平各方面是有差異的,有中外合作辦學的,也有國內提供辦學的。同樣根據《財富》雜志的調查,提供國內MBA教學感到滿意的,只有90.2%,也只有65.7%的對中外辦學是感到滿意的。即使是合作項目,也有1/3以上的學員不滿意。我個人是在1977年、1978年讀過MBA教育,我對發展中國家的商業教育是感興趣的。為什么大家對MBA教育會有這么高的期望,但不滿意的比例又是這么高呢?我想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方面,我們國內的師資力量嚴重不足,在1981年的時候,我個人是在

北京大學經濟系讀書,當時北京大學經濟系正想設立一個國民經濟管理專業,也就是現在光華管理學院的前身,當時我參加了一些討論也參與了一些課程設計,在參加課程設計當中,我發現當時在北大真正能夠教商學教育的并不多,只是老師找一些書自己讀,然后來教。但我們知道要教好一門課,單單拿起一本書來讀肯定是不能教好。我現在說的是在1981年北京大學的情況。但經過這么多年,國內各個管理教育學院發展了很多,我們在師資力量上還是有嚴重不足,我想這是在國內讀過MBA商學院不滿意的主要原因。

  第二方面,和我們現在設置的課程有關系,基本上商學院是一個新生事物,我們在發展商學教育的時候,大量是從國外引進,希望從西方引進真經幫助解決企業上的問題。我個人也覺得有問題,因為不同的發展階段面臨的社會環境、經濟環境、企業發展的環境是不完全一樣的。我們中國人講要做成一件事情,必須是天時、地利、人和,我想在企業上也必須有天時、地利、人和這幾方面的結合,但在企業管理上、商學上,什么是天時地利人和?我想人和是很好理解的,就是必須加強企業內部的團隊建設、文化建設,提高每個員工的積極性,提高效率、減少成本。什么是地利呢?每個不同發展階段,每個國家的企業都有不同的優勢,應該利用這個階段的優勢來形成競爭優勢。什么是天時呢?我想主要是指一個國家、一個社會大的經濟制度的變革,大的社會變革所提供的機會跟可能出現的一些現象。我們了解商學教育在美國最先發展起來的,到目前有將近100年的歷史,我們知道美國在開始發展商學教育的時候,它是全世界最先進的國家,它的法制結構相對比較穩定,而在中國沒有大的變化,在這種情況下,就沒有教育學生面對大的結構變化所帶來的機會的挑戰。我們知道一個快速發展的國家,尤其是我們這樣一個快速發展中的國家,我們出現了不斷的結構性、體制性的變化,這些變化有很多機會,但也有很多陷井。怎么樣掌握這個機會和避免這個陷井呢?是我們這個階段一個企業家應該擁有的。我常講,要是在80年代的時候柳傳志負責搞批件的話,就不會有影響。但如果柳傳志到今天還在搞批件的話,也會有影響。我們帶來的大的企業制度的發展環境在國外商學院是沒有的,而我們把這個簡單地搬到中國的時候,我們學生作為一個怎么樣把企業做大做強的知識是欠缺的。這是一個方面。

  還有一個方面是課程內容,也就是企業管理的基本理論問題。我想,要做好一個企業管理,當然有一些共同的原則,比如說應該調動員工積極性,應該控制成本,應該注意投資回報率。我們現在國內的國有企業改革基本上是把國外經濟學家、管理學家在管理企業上所用的改革方式,在我們的改革中都私有化,除了沒有大規模的私有化。我們看到基本上國有企業都私有化了。但根據銀行的研究,2002年出版的中歐國家改革的私有化企業中,很多大型私有企業拿到的補貼是比以前多,而不是比以前少。也就是說,在目前西方、美國或者是歐洲主流的理論中談到的,如何構建一個有效的企業理論,在我們的國有企業改革上基本上是不成功的。按照現在的主流理論來講,家族企業是不會成功的。但我們反過來看,不僅在華人圈,在東亞圈發展成功的大多是家族企業。如果我們現在看到在華人圈中、東亞圈中成功的企業是家族企業,但我們沒有告訴學生絕大多數家族企業是不會成功,這樣學生就會有抵觸。所以我覺得任何理論都是最基本的原理,不同的文化需要不同的背景,需要不同的理論。

  我們一方面看到MBA教育、商學院教育在中國有一定的市場,將來會得到更大的發展。我特別高興看到這次會議主題是把中國商學院的教育轉向研究型的教育,只有研究型的教育才能真正使我們商學院的教育將來能夠提供給學生滿意的內容。

  怎樣來做這個轉型呢?針對前面三個問題提出三方面的建議。第一,一定要加強師資力量的建設。這個師資力量的建設包括現有師資力量的培訓,還有要大量引進受過比較完整訓練的師資力量。不管是師資力量培訓還是引進,都是需要相當大的投資的,不然MBA教育或EMBA教育,它本身是受過很高的教育,我們要取之學生,給學生更好服務的教育力量的引進。

  第二,不完全招辦國外的商學院課程來看,應該結合發展中國家的需要這種課程安排,這種課程的安排,除了我前面所講的人和、地利方面,西方的商學院教育有相當大的長處,但在天時教育中是有相當的不足。而在研究天時教育更多是經濟學家做的事。所以,國內的商學院教育應該更好地結合經濟和管理,才能夠給學生提供一個怎么樣真正把中國在目前低階段的發展中國家有一個非常好的發展前景。

  第三,加強對各種理論的研究,理論是來自實際,因此應該鼓勵我們的師資力量,除了在上課之外,在改革開放過程當中,對出現的成功和失敗的經驗總結出理論,這樣我們的商學院教育、MBA教育會有更大的發展。不僅成為本身學院的發展,而且對我們企業的發展和經濟的發展作出巨大貢獻。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