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滾動新聞 > 正文
 

島內富人通過捐贈避稅?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9月26日 10:20 金羊網-民營經濟報

  根據研究,最富家庭的捐贈率并沒有明顯較最貧家庭高,富人可能是透過其它方式來避稅

  臺灣《工商時報》報道,據臺灣當局財政主管部門的調查,臺灣資產3億以上的40名高所得者,竟然有8個人是未繳1毛稅的,到底這些未繳稅的人是怎樣避稅的,由媒體報道得知主要是透過4種方式:1、海外避稅;2、促進產業升級條例;3、高額保險;4、捐贈。而其
中使用捐贈避稅的手法,有以未上市柜的股票以及價值難以認定的字畫文物等,捐給地方當局以達到避稅的目的。

  捐贈也會受“同儕效果”影響

  目前關于捐贈行為的研究,多數著重于個人行為,較少以家庭為單位來探討。如:研究個人捐贈行為動機的心理學者Maslow提出所謂的需求理論,按需求的迫切性將動機分成5個層次:1、生理的需求;2、安全的需求;3、愛與歸屬的需求;4、自尊的需求;5、自我實現的需求。也就是人們在滿足了前兩個需求后,為了滿足后三個需求時,有可能會產生捐贈的行為。事實上臺灣地區的捐贈行為,除了會受到基本人口統計變項及捐贈扣除額的影響之外,還受到自身所處之家庭、宗教及團體狀況的影響。因為捐贈人不僅會在意親友的意見與看法而進行決策,另外還會受道德、社會規范與價值觀等復雜的觀念所束縛。且根據許多的研究也證實,還會受到“同儕效果”的影響,所謂的“同儕效果”即民眾在各種情境中引發其“同理心”及“雪中送炭”的動機,也期望自己的親人或朋友認同其善心善行,在付出與報酬之間達到自我認同的平衡,而引起更多人的捐贈。所以,若以家庭為出發點來探討捐贈行為或許會有一些新的發現,畢竟家庭是個人生產消費的基本經濟互助單位。

  以家庭為基礎觀察捐贈行為

  所以研究個人捐贈行為動機的學者采用家庭單位做基礎,把家庭資料庫里“經常移轉支出中的公益慈善捐贈科目”(如:捐給宗教團體、基金會等)當作每戶家庭的捐贈金額,然后按照每年的約1400個家庭家計所得高低排名均等分成5組(每組約有2800個家庭),來探討在各年度的家庭捐贈率(各組總捐贈額占各組總所得比例,結果可以很明顯地發現,只有最富家庭(所得最高的20%家庭)在1999年有顯著差異,而且在這一年,不論在哪一群的所得收入家庭在捐贈的比例上皆呈現上升的現象。原因可能是“九·二一”

地震后的助人情境、媒體的報道以及有錢名人的拋磚引玉等,引起了社會大眾的同情心而踴躍捐贈。但是觀察各年度的平均值可以發現,捐贈金額呈現大幅度變動的只有最富家庭在1999年較1998年高出一倍左右。而最富家庭除了在1999年、2000年兩年比最貧家庭(所得最低的20%家庭)在捐贈率上高外(約比最貧家庭高1.1倍),最富家庭每一年的捐贈率都相對于最貧家庭低,大約為最貧家庭的0.8至0.9倍,而在綜合所得稅率的部分(各組在綜合所得稅的總繳稅額占每組總所得比例)最富家庭每一年皆高于最貧家庭,約為最貧家庭的20倍左右,由此看來,最富家庭在捐贈率上并無明顯比最貧家庭高,除在1999年、2000年外,最富家庭的捐贈率皆低于最貧家庭,但綜合所得稅率部分最富家庭在各年均高于最貧家庭其倍數介于16.8至35.23。由此可知,最富家庭好像并沒有透過捐贈的方式來規避繳稅,可能是透過其他方式來規避稅負。(侯穎/編制)(來源:金羊網)


愛問(iAsk.com)


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