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基金等待破題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9月26日 01:02 中華工商時報 | |||||||||
見習記者吳君強 得到央行“雙重”肯定因股改再次活躍 私募基金經理們的胃口近日再次被吊起。
8月29日,央行副行長吳曉靈在一個論壇上發言,建議出臺法規,規范和發展私募基金。3天后,央行行長周小川表示,要給予私募基金一定的地位。 私募基金走向陽光地帶,似乎有了新的希望和預期。 從“堵”到“疏” 私募基金通過非公開方式募集資金,對象只是少數特定的投資者并且對信息披露要求低得多。在國際上,私募基金是證券市場的重要投資主體,也是其他金融市場的重要交易主體。 根據2001年的一份私募基金報告,當時國內具有私募基金性質的資金規模約在7000億元-8000億左右,其中大多數已經運用成熟資本市場上相關的市場規定和管理章程進行規范運作。 杭州一家私募基金負責人向記者透露,我國的證券私募基金多以自然人,主要是證券經紀人和職業股民為發起人募集,目前私募基金的規模大小不一, 最小的只有幾百萬,而以公司名義私募的可以達到百億。 上述人士告訴記者,據不完全統計,僅浙江一省的民間游資即高達8300億元,這類資金轉戰于房地產、期貨和股市之間,哪里有機會就將觸角伸向哪里,“行情一好資金量可以迅速膨脹,其市場影響力也與日俱增”。 資深信托專家王連洲分析說,私募基金發展到今天有其發展的客觀基礎,一是具有投資經驗的專業投資者隊伍已經形成,有可能給投資者帶來較高投資收益;二是公募基金給投資者帶來的收益較差;三是政府部門對其監管存在空隙和漏洞。 “實際上,管理層對私募基金一直很重視,不過以前是‘堵’的方式,將其與非法集資聯系在一起。”中國人民大學財政與金融學院教授趙錫軍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目前市場出現了各種民間融資渠道,這漸漸改變了管理者的思路,央行負責人的講話說明,目前他們對私募基金的態度已經由“堵”走向“疏”。 上述私募基金經理說,私募基金是資本市場的重要參與者,需要見到陽光,“我們畢竟也在為支持國家建設盡心盡力的,法律不承認這是不公平的。” 水暖鴨先知 私募基金因為股改再次活躍。隨著股改的全面推進,大盤從千點穩步回升,提升了200點。杭州這位私募基金負責人告訴記者:“私募基金早已在招兵買馬了。” 據他透露,原來私募基金在沿海一帶比較盛行,不過近期,隨著行情逐漸走暖,成都、武漢等內地城市的私募基金也開始活躍起來,規模在1000萬到5000萬居多,也有幾百萬的小私募,而上海的私募基金總體上規模比較大,動輒上億。 咨詢行業的持續不景氣,使很多咨詢公司也開始將工作重心轉向私募。該負責人的公開身份,是一家證券咨詢公司副總經理。他說,最近一個多月下來,募集個1000萬也不難,有的比較希望有超額投資收益的投資者還會自己找上門來。 業內人士分析,從現在進場的資金看,真正像公募基金、保險這樣的機構很少,除了部分政府救市資金外,更多的是私募等快進快出的資金,“現在市場已經形成一種私募資金與政府資金博弈的局面。” 其中一個現象令人關注,目前幾乎所有ST股均在上升通道,絕大部分ST股的漲幅在80%以上,其中34家漲幅超過100%,占到ST公司總數的1/3。 “敢進入ST股的,一定是私募基金,公募基金基本只做價值投資。”北京一位私募基金經理告訴記者。 趙錫軍認為,私募基金面臨著外匯、債券、產業風險投資等多種市場的選擇,股權分置改革全面推進,股市開始有了起色,的確可以吸引私募基金。 “不管長遠預期如何,但目前行情轉暖是共識,從這點來說股改是一個機會,私募基金對股改也起到了推動作用。”上述經理說。 監管的難度 “事實證明,私募基金可以活躍證券交易,增加投資渠道,提高資金使用效率。”王連洲同時指出,私募基金也存在擾亂市場秩序、承載道德風險,缺少法律保障的隱憂。他說,何時給私募基金合法地位,誰來負責監管,成了必須要解決的問題。 “我覺得私募基金合法化是個必然趨勢,但究竟什么時候能得到正式身份,誰也不知道。”上述杭州私募基金人對記者說。 北京這位私募基金經理告訴記者,一兩年前,曾有相關法規要出臺的消息,細則都出來了,但最終還是無聲無息。 王連洲認為,從央行有關負責人近期的表態看,私募基金的啟動似乎令人有了新的希望和預期。他說,將私募基金合法化、陽光化,主要是為了保護投資者利益,維護正常的金融秩序,也有助于管理層掌握私募基金的流動規律,打擊坐洗錢等不法行為。 “私募基金如果合法化,它的監管層是誰?”趙錫軍說,從監管職能范圍看,央行、證監會等都不能成為其完全的監管者,目前監管資源有限、分散,私募基金合法化后面臨著無監管者的局面。 趙錫軍說,這并不是說不需要監管,可以先出臺法規,讓司法系統來做最后的防火墻。趙錫軍還建議,私募基金的規范化,也可以像股改一樣,先進行試點,“先抓幾個來做,慢慢摸索其規律”。 不過,不是所有私募基金都愿意浮出水面。上述北京私募基金經理告訴記者,他手中的基金有一千多萬資金,如果相關法規出臺,自己要權衡一下利弊,“如果印花稅、所得稅太高,肯定不會去注冊的,繼續干自己的。”(26C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