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妄的利率市場化(IFN時評)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9月23日 02:48 人民網-國際金融報 | |||||||||
因為計息方式的調整,所以利率市場化又邁出了一大步。這種一哄而上大而無當的鼓噪并無多少稀奇,最起碼,比之“超級女聲”的火爆被歸為民主社會的勝利,那還算是收斂得多了。 很長時間以來,每有風吹草動,利率市場化就會被這樣那樣地叫嚷一番。原本這也算不了什么,無論不知為知之還是知之為不知,為著摩登兼帶掙點散碎銀子,不獨這一行的人
利率市場化的核心是什么?應該在于“建立由市場供求決定金融機構存、貸款利率水平的利率形成機制,中央銀行通過運用貨幣政策工具調控和引導市場利率,使市場機制在金融資源配置中發揮主導作用”,也就是說,利率市場化首先是市場化的問題,對于它的分析、判斷必須置身于市場這個環境來進行。這不是一紙行政命令可以解決的。 然而我們現在看到的許多關于利率市場化的評判恰恰是以政策的某種松動為突出標志甚至惟一標志的,這種思維上的定式恰與市場化的核心要義南轅北轍,反映在銀行以及存款人、借款人這邊,則是對于政策的等待、彷徨、進退無據。 一種最為典型的表現是,2004年10月28日,央行即已完全取消銀行貸款利率上浮的限制,商業銀行可以自主根據企業和具體業務的風險狀況進行定價。而在更早前,商業銀行事實上也已具備一定的風險議價自主權。然而,這種政策上的放松并未帶來資金配置效率的提升。大量低成本資金仍然爭先恐后涌入房地產、鋼鐵、水泥等過度投資領域,以至經濟明顯出現過熱跡象而宏觀調控不得不發。 隨著各種緊縮政策不斷出臺以及信貸風險急劇積累,隨后出現的情況又大有矯枉過正的態勢。銀行為求自保,紛紛收縮貸款,轉戰“無風險”市場。 由此,一方面,貨幣市場資金過剩,利率風險不斷加大;另一方面,商業銀行貸款增速不斷放緩,中小企業告貸無門,銀行盈利能力逐步減弱。更有甚者,關于中國經濟會否由熱趨冷的擔心亦在加深。 這種關于市場化的謬誤并不僅僅在于信貸市場。譬如說,2003年發布的《商業銀行服務價格管理暫行辦法》確立了有償服務是商業銀行作為企業服務的重要原則,明確了商業銀行收費的合法性、合理性,但兩年來的情況卻是,“各行為了占市場、上規模,紛紛采取降低收費標準、不收費甚至倒貼的做法,你高我低,你低我免,你免我倒貼,銀行賺了熱鬧賠了錢”(唐雙寧語)。 我們回過頭來看這次存款計息方式的調整。目前我國利率市場化所處的階段為貸款上限放開,存款下限放開。不難判定,如果不加以限制,貸款利率的重心將向下移,存款利率的重心將向上移。而這,并不符合中國經濟現階段的要求。 以香港市場上的幾家國際性銀行為例,盡管近年來香港市場上的貸款競爭十分激烈,匯豐銀行、渣打銀行等國際性商業銀行的凈利差仍分別高達3.22、2.80。而在內地銀行中,中國銀行的凈利差僅在1.7左右,中國工商銀行為2.01,即使是定價能力表現最強的浦發銀行和招商銀行也只有2.44和2.36。 由此可見,在官方強制性地維護存貸利差的情況下,內地銀行的盈利能力仍然偏弱,其風險定價能力之差更是凸現無疑。 人為抑制型的金融體系在以大量廉價資金推動經濟高投入高增長的同時,其效率低下、風險過大的弊端亦在不斷暴露中,然而,如果說,之前內地銀行對于此一體制的維護主要出于行政安排,那么當前必須重視的苗頭是,很多銀行在所謂市場化的旗幟下紛紛掉頭轉向盲目擴張的短期取向。而其手段則是貸款低利率、存款高利率。 利率市場化之所以重要,在于資金作為市場經濟的核心要素,其價格反映必須符合整體經濟健康推進的內在要求,而商業銀行所謂市場經濟“看門人”的稱謂亦來源于此。比照這種宏大的使命,則1萬元儲蓄一年增加0.12元利息這種低水平的調整,不僅顯得無足輕重,更關鍵的是,不應由此而再度出現偽市場化與市場化的混淆。 《國際金融報》 (2005年09月23日 第一版) 作者:葛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