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滾動新聞 > 關注十一五規劃 > 正文
 

陳東琪表示:"十一五"經濟增速將保持8%左右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9月22日 05:45 上海證券報網絡版

  ○我國經濟不宜再繼續快速推進,應追求一個適度的較快增長速度

  ○城市化進程的繼續推進、產業結構和消費結構的升級、勞動力資源優勢、繼續擴大的開放空間、金融體制改革等將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

  北京消息‘十一五’期間,我國經濟的總體發展態勢應當是樂觀的。國家發改委宏觀
經濟研究院副院長陳東琪日前在北京表示,但相比較‘十五’期間,‘十一五’期間的經濟增長應該更為適度。

  從速度增長到質量提高

  陳東琪認為,在十五期間,每年經濟平均增長8.8%,其中3年達到了9%以上。未來十一五期間要想達到這一速度,可能會有一定的難度。

  他說,最近3年,每年的經濟增長速度超過了9%,平均為9.5%。有的季度甚至達到9.9%,接近了兩位數。在這樣高速的經濟增長下,市場開始出現一些矛盾,特別是煤、電、油、運等行業所承擔的壓力比較大。因此,從目前保持平穩、持續、高效、防止大起大落的經濟發展要求來看,

中國經濟在面臨著國內能源資源的瓶頸矛盾、環境壓力以及國際上能源沖突這樣一些壓力的情況下,不宜再繼續快速推進。在十一五期間,經濟發展追求一個適度的較快增長速度,或者說相比十五有一定程度的減速,應該是比較可行的。

  按照這一思路,陳東琪描繪:十一五期間經濟增長方式,應該更多由單純的速度增長轉變為質量的提高,注意用較少的成本、代價換回更大的收益。

  對于十一五期間經濟的增長速度,陳東琪預測,常規年份的經濟增長速度保持在8%至8.5%,但不排除個別的季度達不到這一水平,可能會出現接近7%的情況。總體來說,經濟增長速度將會有一定程度的下調,但仍保持一定程度的增長。

  五大因素推動經濟發展

  陳東琪同時指出,以下幾大因素將推動十一五期間我國經濟的增長。

  首先是城市化進程的繼續推進。從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中期以來,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尤其是十五期間城市化進程的加速,推動了我國高速的投入增長和消費增長。去年,我國城市化水平是41.8%。在整個十一五期間,預計還將以每年1%的增長勢頭向前推進。

  其次是產業結構和消費結構的升級。十五期間,我國的工業,特別是制造業方面得到了快速推進,但服務業發展相對滯后。在過去的五年,服務業基本上以8%的速度在發展,相比工業、制造業平均每年增長16%至17%來說,顯得有點慢。而在十一五期間,加快產業升級中很重要的就是要加快服務業的發展。在推動傳統服務業快速發展的同時,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其中包括金融業。

  第三是勞動力資源優勢。當前國際上一些學者對我國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是不是還具有勞動力資源優勢存有懷疑。陳東琪肯定地指出,勞動力優勢不僅仍將存在于十一五期間。到2020年的未來15年里,這種勞動力優勢都將存在。

  第四是繼續擴大的開放空間。盡管現在我國的對外貿易開放度已經超過70%,但在全球貿易結構中,中國所占的份額還是非常的低。未來十一五期間,中國的貿易增長方式雖然是漸進的,但卻會發生較為顯著的變化,貿易競爭力將在這一時期得到很大的提升。

  最后,未來十一五期間,我國將會加快改革,包括各個領域深層次的配套改革,特別是金融體制的改革。

  經歷兩個階段

  陳東琪表示,雖然在十一五期間,中國整體經濟運行形勢良好,但整個過程可能會分為兩個小的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在2008年

北京奧運會之前,也就是十一五的前三年。奧運將帶來旺盛的投資與消費,而國家也將采取一系列措施讓北京奧運帶動全國經濟的發展。

  第二個階段是2008年以后,也就是十一五的后兩年。從消費信心、投資預期的角度來講,可能會遇到一定的客觀調整。這一階段的宏觀調控政策特別是政府的財政政策應該提前作出一定的準備。也就是說,當投資與消費面臨一定程度調整的時候,政府需要運用一定手段來防止由于市場調整所帶來的經濟下滑。

  陳東琪最后稱,展望十一五,既要看到一個快速經濟增長的整體趨勢,同時也要認識到可能出現的階段性變化?偟膩碚f,十一五期間我國經濟將保持平穩較快增長,宏觀調控應保持穩健姿態,實施漸進型的改革措施。

  作者:記者 商文

  (來源:上海

證券報)


愛問(iAsk.com)


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