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造業躍升世界第四位
規模僅次于美、日、德,但人均勞動生產率遠低于其他制造業大國
【新華社沈陽9月19日電】記者從16日下午閉幕的中歐(沈陽)經貿高層會議上了解到,在制造業發展日益全球化的今天,低廉的勞動力成本正在成為優勢,吸引和承接歐洲高成
本的制造業加速向中國轉移。
制造業為我國GDP頂梁柱
資料表明,我國已迅速發展成為制造業大國,僅次于美國、日本、德國,居世界第四位。中國工程院院長徐匡迪在專題演講中說,制造業在我國以超過GDP的速度增長,成為最大的產業部門和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上交稅金、從業人口占全部工業的90%,出口占全國外貿出口的91.2%,是出口的重要力量。
據了解,我國的制造業主要分為三類:一類是輕紡工業,包括食品、飲料、煙草加工、服裝、紡織、皮革、木材加工、家具、印刷等,占我國制造業比重為30.2%。一類為資源加工工業,包括石油化工、化學纖維、醫藥制造業、橡膠、塑料、黑色金屬等,占33%。還有一類為機械、電子制造業,其中包括機床、專用設備、交通運輸工具、機械設備、電子通訊設備、儀器等,約占35.5%。
亟待提高集成創新能力
不可否認的是,我國制造業和外國先進水平相比差距很大。制造業的勞動生產率每人/年3.8萬元,是美國和日本的4%,德國的5.5%,即人均勞動生產率低,主要從事低端產業。我國出口的機電產品,主要是勞動密集型、技術含量較低的產品。
徐匡迪認為,我國的裝備制造業是在承接國外產業中發展起來的。中國企業很大程度上希望歐盟國家把先進的工業技術能夠和中國的市場、資源相結合,實現可持續發展。
與會專家認為,我國制造業要快速發展,必須承接歐洲先進制造業的轉移,堅持對外開放,將其融入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之中。同時加大國內研發力量,努力提高集成能力和創新能力,實現制造業從中低端產品加工廠向高附加值產品生產基地轉移。
圖:中國制造業是為他人作嫁衣裳、干著苦活和累活才取得今天的成就。要想改變這種局面,打造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創建自己的品牌,是必由之路。圖為重慶長安鈴木汽車公司的微型車生產線。本報資料圖片
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