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石激起千層浪。”長達3小時的采訪后,一家股份制商業銀行上海分行公司金融部總經理對《每日經濟新聞》感嘆,銀監會7月28日發布的《銀行開展小企業貸款業務指導意見》(下稱《指導意見》),已經在上海金融圈引起連鎖反應。
近日,上海銀監局根據自身調研以及媒體報道中反映的問題,匯總相關情況上報銀監會高層領導,為銀監會進一步推進小企業信貸提供參考。該局一位官員告訴《每日經濟新聞
》,《指導意見》開啟的小企業貸款新政其實才剛剛開始。
7·28”新政
一共二十九條的《指導意見》被認為是啟動了小企業貸款新政。
“《指導意見》并沒有空洞地論述小企業貸款的重要性而是給出了詳細的操作指南。”上海銀行一位對公業務負責人告訴《每日經濟新聞》,其規定甚至詳細到如何建立如何確定信貸人員收入。
而另一個廣受歡迎的突破,則在于簡化了微小型企業的貸款審批手續。“以往即使是一筆數額不大的貸款也要開貸審會,浪費了大量的人力,收益卻不高。”一位來自基層的支行長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而按照《指導意見》規定的操作流程,符合條件的小企業申請貸款通常經過信貸員評估、審核員審核和分管領導批準即可放貸。
銀監會在《指導意見》中要求,針對信貸員要求削減額度和不予展期的貸款,銀行必須在兩周內就貸款申請作出回復,但在操作中,很多銀行則要求在一周甚至3天內對申報的貸款申請給予回復。
“基層人員每天和小企業摸爬滾打在一起,其實已經積累了相當多的操作經驗。”華夏銀行一位支行長說,只要控制得當小企業貸款的風險不見得比大企業大。“大企業一壞壞幾個億,出一筆幾年都緩不過來氣,小企業出一筆壞賬,完全可以消化。”
工行上海分行的數據也顯示出類似的結論。該行年初新設立的小企業金融部門負責人透露,該行小企業貸款的不良率低于全部貸款的不良率。
只是在沒有實現政策突破前,銀行放松小企業貸款審批承擔著違規的風險。一旦出現壞賬,當事人還要承擔相當的法律風險。
銀行業的突圍之戰
《指導意見》出臺后,上海銀行業聞風而動。
“上海銀行界最近兩個月的動作史無前例。”上海一家股份制商業銀行分管小企業貸款業務的副行長對《每日經濟新聞》說。最近兩個多星期以來,在上海銀監局的推動下,上海十多家銀行進行了一次小企業貸款的集體路演。
“銀行放小企業貸款并不是在做善事,而是在救自己。”上海銀行公司金融部負責人點出了“7.28新政”出臺的要害以及銀行在《指導意見》后態度踴躍的根源所在。
權威的數據顯示,目前中資銀行的利潤九成仍來源于存款和貸款的利差。但央行近期的一系列報告都顯示,寬貨幣、緊信貸的格局依然形成。銀行惜貸的氣氛濃厚。
“在上海想爭取巨無霸優質客戶正變的越來越難,寶鋼、上氣這樣的公司要貸款,銀行要在門口排隊等。”這位負責人說。
而短期融資券等直接融資渠道的打通,更是讓習慣吃利差的中資銀行雪上加霜。今年5月開閘后,讓企業在銀行間市場直接融資的短期融資券一路高歌猛進,并且利率持續走低。
“短期融資券利率遠低于同期貸款,已經對很多銀行現有貸款業務形成沖擊”,光大銀行上海分行參與短期融資券業務的一位負責人告訴《每日經濟新聞》,目前一年期短期融資券的發行利率不足3%,加上承銷費用,也比銀行貸款利率低30%左右。
以融資15億元人民幣,期限1年為例。如果申請貸款,需要支付7350萬元利息,而發行短期融資券則只需要5250萬元的成本,節約2280萬元。低廉的融資成本使得大企業更傾向于直接融資。而根據央行的預計,今年短期融資券的發行量將達到1000億元的規模,明年則有望達到5000億元。
“這吃掉了大筆的銀行貸款,銀行很擔心大企業用發券的錢來還貸款,這對銀行依賴利差的經營模式形成沖擊。”一家國有銀行貸款業務負責人告訴《每日經濟新聞》,央行的相關規定,給短期融資券留的空間相當大,包括民營企業和諸多優質的中型企業并沒有被排除在發券行列之外。“短期融資券的潛力遠不止5000億這么簡單。”
除了短期融資券,完成股權分置改革之后的證券市場也給銀行帶來壓力。“現在股市不好,失去了相當的融資功能。一旦股市走好,恢復融資功能,又會吃掉相當的銀行貸款。”一位從業逾20年的銀行人士稱,這將使得中資銀行在2006年底銀行業全面開放前,必須有更多的籌碼“突圍”。
“困難很多,但已經別無選擇。”一個在上個月上任的小企業貸款專職審批員告訴《每日經濟新聞》,面對小企業貸款各個銀行都在摸索前進。
北京銀行將提高小企業貸款額度
北京銀行18日宣布,該行每年將新增小企業貸款40億元到60億元,這一新增額占每年新增貸款的20%-30%。
與此同時,北京銀行還將選擇10家支行開辦抵押擔保、小企業聯保、商鋪擔保、保兌倉、信用貸款等各類小企業貸款業務。此前,北京銀行發放的小企業貸款基本是專業公司貸款。
新華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