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經濟時評 > 正文
 

人民幣匯率還能爬多遠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9月19日 03:19 每日經濟新聞

  又是新高!8.0871元,美元兌人民幣上周五創下匯改以來的又一最新歷史紀錄,再次考驗著市場的心理防線,尤其是這一價格已經較央行宣布的基準價8.11升值0.28%。

  即使如此,國際上一些保護主義勢力和一些別有用心的利益集團仍然盯住人民幣,繼續鼓吹人民幣進一步升值,并聲稱將在23到24日的G7會議上再度對中國施壓。

  人民幣匯率的合理均衡價格到底是多少?人民幣的紅旗還能扛多久?雖然經濟學家和一些國際大行各抒己見,但從實際情況看,這主要取決于中國的經濟主權和國際霸權主義的較量、中國的經濟現狀和國際短期投機力量的博弈。

  不錯,從國際收支平衡表看,

人民幣匯率似乎確實被“低估”:持續多年的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雙順差”、節節攀升的外匯儲備,人民幣似乎有被操縱之嫌。

  不過,從數據分析,自2002年以來的

人民幣升值壓力主要來自于國際投機力量,即短期流動性資本,通稱“熱錢”,而不是來自一個國家的核心競爭力———經常項目順差。

  國際收支平衡表就是一個很好的顯示屏,2004年中國經常項目順差、尤其是貿易順差占中國GDP的比重遠低于資本項目順差;更為令人矚目的是,2004年上半年,中國的經常項目順差主要來自非居民的特別轉移,即本國居民的國外親戚朋友匯進來的“熱錢”,而非中國的外貿順差,投機力量可見一斑。

  很顯然,在投機資金挾持下的人民幣匯率,根本就不是人民幣的真實國際市場價格,因此,由這種流動性較強的資產占大比重的國際收支結構是非常扭曲的,而這種情況下形成的人民幣匯率未必就是

中國經濟國際競爭力的真實體現。

  事實上,始于2002年的人民幣國際升值壓力,只是美國將國內問題轉向國際的一個“借口”。2001年,共和黨接管美國政府,使克林頓的民主黨政府積累的財政盈余立即化為烏有,并且使美國累積了天量的經常項目和財政“雙赤字”,美元也從此邁上漫漫熊途。

  從根本看,美國經常項目逆差和財政赤字連創紀錄,主要原因就是美國政府和居民肆無忌憚地揮霍以及巨大的國防開支和政府支出,致使美國的儲蓄率持續低迷,而人民幣匯率只是共和黨失敗政策的替罪羊。

  而這只是歷史的重演。早在上世紀80年代,日本就成了“里根主義”的替罪羊,當時美國巫師式的減稅政策和沙文的“星球大戰”計劃,使美國的經常項目和財政赤字均創下了當時的歷史新高,而當時其最大的貿易伙伴日本理所當然地成了美國保護主義的眾矢之的,“廣場協議”只是一個手續而已。

  事實上,本幣升值,出口減少,這從來就是經濟教科書上的一個“偽命題”。眾所周知,美元兌日元從1971年的360日元一路走升,升至1995年的80日元,但日本對美國的貿易順差也是一路攀升,而且這還不包括其轉移至東南亞的一些產業。

  對中國來說,將人民幣盯住美國,這是一個發展中國家的“原罪”,因為在一個沒有成熟的外匯市場國家,如果其貨幣沒有一個“錨”,其外貿進出口和外商直接投資無法定價,將暴露出巨大的外匯風險。

  即使如此,中國政府自2003年以來,尤其是自今年7月21日以來,對人民幣匯率的形成機制作出了不懈努力,并在人民幣匯率上作出了巨大的讓步:無論從市場的交易主體、嚴格限制的資本管制,還是培育尚在襁褓的人民幣遠期市場,包括業已升值的人民幣匯率,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中國的行為無可厚非。

  國際上施壓人民幣的利益集團甚至到了比較可笑的地步,如外匯儲備第一大國———日本,其財務大臣谷垣禎一上周五就開始宣稱,將在本周舉行的G7(七大工業國)會議就人民幣及匯率議題進行討論。但是,根據數據顯示,8月底日本的外匯儲備再創去年12月份以來的紀錄,增至8477.66億美元,而且僅八月份就增加83.88億美元。

  “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雖然已經使人民幣匯率初富彈性,但是人民幣還將爬多遠,什么價格才是合理均衡的匯率,這必須適合目前中國的經濟結構、金融體系以及產品的國際競爭力,而不是國際霸權主義和短期投機勢力。

  如果僅從表面上的國際收支來重估人民幣幣值,結果肯定是中國重釀東南亞金融危機的惡果。人民幣的不合實際的升值最終是中國的出口貿易部門埋單,而貿易如果持續大幅縮減或逆差,最終其他的流動性資產將會跟風而出,到時等待人民幣的將是貶值而非升值。

  作者:陳旭敏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