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改成券商分水嶺(券商觀察)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9月19日 03:12 人民網-國際金融報 | |||||||||
隨著股改全面鋪開,“馬太效應”在證券行業日漸明顯,但這依然僅是個開始。 “目前有些券商的保薦費報價,實在低得令人難以想象”,上海當地一家合資券商的投行人士告訴記者,“我們為浙江一家上市公司開出的保薦報價為100萬,沒想到竟被告之有很多家的價格都比我們低得多。”
對于券商來說,為了爭取目前惟一可做的投行業務———參與股權分置改革,所有具備資格的券商都在盡全力搶奪股改項目,競爭異常激烈,而中小券商則把降低收費作為同大券商競爭的主要手段。 甚至有媒體報道稱,有些券商的保薦費報價竟然僅開到30萬左右。此前,記者從江蘇一家獲得首批股改試點保薦資格的證券公司獲悉,早些時候每筆單子的收入約在100至150萬之間。 除了股改保薦收費因此日漸走低之外,上述人士告訴記者,雖然中小券商一開始也希望爭取那些股東結構單一、有再融資計劃的上市公司客戶,但如今已是“只要有客戶都做”,畢竟目前市場中條件較好的上市公司資源大多在大券商手中。 統計顯示,在目前完成股權分置改革工作的45家和另外正在進行此項工作的40家上市公司當中,共有34家保薦機構分享了這些公司的股改保薦業務,而目前,有股改保薦資格的券商共計51家。國信、國泰君安、平安、華歐國際、海通、中信和廣發7家券商拿下了上述業務的一半左右,其中國信以8家排在首位。 上海本地的合資券商人士向記者表示,獲得更多的股改項目,其實也是為了日后能夠獲得更多的客戶信任。但更為重要的是,優質上市公司為大券商帶來的并不僅保薦項目收入,后續的再融資項目以及眾多的上市公司資源,才是券商最感興趣的東西。 一位市場人士向記者分析,除了再融資項目外,股改甚至可幫助券商積累起良性上市公司資源,“畢竟目前國內投行業務還十分有限,如上市公司間并購重組等業務還遠未開展,券商手中的公司資源越多,也意味著今后的機會更多”。 在爭取股改項目的同時,9月12日、13日,中信證券相繼公告重組華夏證券和收購金通證券,從而成為營業網點最多的證券公司。雖然有分析認為,營業部數量和開戶數量也是上市公司在進行股改時考量券商的一項重要指標,但值得注意的是:中信證券的這兩場市場化并購行為,恰巧與強有力的政策保持了同步。 隨后,中國證監會主席尚福林在9月15日的2005中金論壇“經濟變革下的中國金融業”上指出,股權分置改革將有利于推動證券公司提高競爭力,實現內涵式增長。他透露,下一步,證監會將積極推動優質公司以市場化方式參與并購重組,促進行業資源向優質公司集中,支持優質公司進入與證券市場相關的各業務領域,推動優質、合規公司通過創新做大做強。 種種跡象似乎在顯示,當股改全面鋪開之時,券商行業的綜合治理也隨之全面啟動。 “雖然整個行業尚未走出寒冬,但在投行業務青黃不接之際,股權分置改革業務不僅僅是拉大券商之間距離的一個契機,它甚至可能成為決定券商生死存亡的一道分水嶺。”上述市場人士向記者如此評價。 而另一家未獲得保薦資格的民營券商的營業部老總則向記者坦言,像其所在的這家證券公司,最終的結局則可能是:在等待之中被收購。 《國際金融報》 (2005年09月19日 第四版) 作者:吳天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