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國內財經 > 正文
 

各方專家縱論中國信用建設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9月19日 00:10 北京現代商報

  在昨天召開的“第二屆中國經濟形勢報告會”上,各方專家圍繞著建立防范金融風險,建設信用體系問題各抒己見。國務院信息化辦公室副主任楊學山:信息化手段解決信用問題

  信用體系關于市場制度的成熟,對于減少我們企業的交易成本是至關重要的。所以,實際上多年來有關的部門一直在加快信用體系的建設,但是信用體系同樣的根子和土壤也還是由于工業文明和農業文明產生的文化和制度,是文明和制度兩個東西的交叉作用,這樣
的交叉作用導致了我們信用體系今天的現實。所以,我們說信息化的手段、技術手段,為加快解決這個問題提供了條件,提供了工具,提供了方法,提供了手段,但是我們還需要從根本上來解決產生我們今天信用體系現實的這個土壤,要有所改變,我們這個工具、方法和手段才能更多的產生作用。但是的確信息化的工具和手段,為加快解決這個問題提供了很好的平臺,所以它會有效果,同時它還需要做一系列相關的工作才能實現。北京大學經濟學教授林毅夫:建立信用體系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

  林毅夫認為,目前社會存在的收入差距擴大、社會保障及環境問題等等,其根源都是“我們有一群非常窮的人”,而要讓窮人富起來,最重要的是實現就業,而要實現就業必須按照比較優勢發展勞動力密集型產業。

  目前這個階段,我們勞動力密集型的企業主要以中小企業為主,而他們發展面臨的最大障礙是因為我們目前的金融體系的不完善,很難得到金融支持。

  為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林毅夫提出了四種方法,一個是發展地區性中小銀行,二是建議成立民間擔保公司,三是可以學習美國,設立中小企業支持的政府機構,美國有一個SBA-中小企業發展局。主要給中小企業提供貸款擔保,最后就是建立個人和企業的信用體系,以及企業的評級征信機構。

  “其實這是最重要的,當然建立的時間也可能會最長、最難。”林毅夫說:“這方面我們目前來講迫切需要的必須集中,必須讓很多分散在銀行、政府機構的信息讓這些信用體系搜集起來處理,然后按照一定補償和服務的方式提供信息和服務,來克服我們知道在金融上面必然有的信息不對稱和道德風險的東西,當然目前的信息工具和信息手段的發展給這個問題的解決也創造了非常有利的條件。”美國鄧百氏集團亞洲區總裁余以恒:從區域入手建立信用社會

  在中國信用社會的建立,我們有幾個建議,一個是要從區域來做,因為中國是非常大的國家,在這方面也不能像美國用160年的歷史建立信用社會。他可以用區域間的系統來作為一個非常好的開始。在技術標準方面,當然要面臨國際化,要用國際標準。而且要盡快建立公開法規。最后是企業的培訓,和信用的文化建立起來。最后是建立自己的品牌,因為到最后這個是很重要的資源,變成你競爭能力的重要的一份。

銀監會監管處處長張曉樸:信用文化包括三層次

  我們國內談信用的問題比較多,我們銀監會也非常強調信用文化的建設,我個人覺得信用文化包括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就是借債還錢,這個是信用文化基本的內容和基本的要求,當然這個還錢不光指你要還本金,你同時還要按照約定的條款支付銀行的利息,第二點就是不同信用評級的企業在貸款和融資的時候要支付不同的風險溢價,這個是很重要的內容,你一個三A級的企業從銀行獲得貸款和債券市場融資,你的成本應該遠遠低于三D的企業,就是說這個市場經營結構和各方面的市場主體應該對不同的信用評級的企業給他一個不同的區分和風險溢價。第三點就是違約的客戶,或者說違約的債務人應該受到法律的處罰,從經濟、法律和道德各個方面都要收到處罰,特別是在市場當中違約的企業是要通過信用的數據庫的建設等等,把你的記錄保存下來,如果你違約以后,讓你今后再融資的時候,你要么融資成本大大提高,要么你在市場上就融不到資。證監會市場監管辦副主任歐陽澤華:

證券市場需要信用

  信用問題是我們證券市場非常迫切的,大家非常清楚,在境外發達的證券市場是有幾百年市場經濟發展的歷程,我們證券市場是1990年開始起步,到現在是15年,是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當中,市場經濟體系很不健全的一個轉軌階段建立起來的。實際上我們的信用體系是畸形的,只有國家信用,沒有企業信用,沒有個人信用。而我們的證券市長是需要三者必備,或者是三個信用體系比較完善,比較兼顧。正是因為信用平臺的缺失,在這個先天性不足的情況下,我們證券市場出現了一些不規范的情況,比如說上市公司沒有道德的約束,惡意圈錢,惡意違反公司治理結構,我們的道德處罰手段是沒有的。

  商報記者 楊雪婷 J108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