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向“內”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9月13日 09:49 中國經濟時報 | |||||||||
記者手記本報記者 徐偉 美麗的蘇州,人間的天堂。在習習秋風中走在蘇州的街頭,絕對是種享受。坐落在江南水網之中的蘇州古城,街道依傍河流,水陸并行;百姓臨水而居,前巷后河,“小橋、流水、人家”,精美的園林,嬌軟的吳音,令人恍如置身天上的街市。在如此柔美的一座園林城市里,很難相信這里是目前中國第二大工業基地,2004年,蘇州的GDP總量躍居全國第
在太湖之畔的鎮湖鎮,蘇州市民姚書賢告訴記者,提起蘇州制造,不光是蘇繡和紅木雕刻這些工藝品了,如今更能代表蘇州制造的是電子芯片、數碼相機等高科技產品。他的話使我想起了有關蘇州模式“只長骨頭不長肉”的質疑,蘇州市民蔣一墨先生說,外資企業進來對我們老百姓沒什么大的影響,裝到我們口袋里的錢不多。 外資的進來,迅速做大了蘇州的GDP。蘇州經濟強身健骨,一改消費城市的文弱形象,成長為工業巨人。伴隨經濟的高速增長,蘇州模式引來了一片質疑聲。 重慶市常務副市長黃奇帆在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的一次演講中提出來:“蘇州人均GDP超過5000美元,但城市居民人均收入才1萬多元人民幣。這是典型的‘只長骨頭不長肉’。”2004年蘇州經濟一路高歌,但老百姓的口袋仍鼓不起來,根源在于蘇州經濟對外資的高度依賴。利潤的大頭被外企拿走,蘇州人拿到的僅是打工錢。為了改變這種情形,蘇州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富民優先的發展戰略,大力發展民營經濟,全面建設小康城市。 這也許是蘇州人眼睛向內的開始,對于一個走外向型經濟發展道路的城市來說,引進外資的最終目的究竟是為了什么?GDP?政績?說到底還是魯迅先生的拿來主義:引進外資為了發展當地經濟,提高百姓福利水平。改變蘇州模式叫好不叫座的捷徑莫過于加快吸收外來的先進技術,提高我方企業(包括民營企業)的整體技術水平,促進民族產業升級,使民營經濟和外資企業并行發展。不妨借鑒溫州藏富于民的做法。民富國強,這也應該是其他城市所共有的思路。 以蘇州強大的經濟實力和蘇州人民的創業精神,相信不久蘇州市民就會在這個天堂般的地方過上令人羨慕的小康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