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復興-憧憬:我們期待的中秋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9月12日 10:00 燕趙都市報 | |||||||||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一任時間砥礪,圓月依然會準時在月半懸掛天穹。作為傳統節日,中秋節淌過了千年的歷史河流,這一與落后生產力緊密相連的產物,在交通、通訊異常發達的現代社會,我們該怎樣過?除了吃月餅,我們還能想到什么?
中秋假,離人的歸家路 這是一個時速以“百公里”計算的時代,面對電腦,聲畫也能同步傳播到千里之外。也正是在這樣的條件下,異地親人的團聚反而變成了一件一年一次,甚至幾年一次的奢侈的事情。 “交通越發達,人們越分散。要是有了中秋節假期,也許能給團聚一條生路”,河北省民俗文化協會會長袁學駿表示。他說,在以前生產力不發達的時代,人們的出行一般都是在100華里以內,中秋是一個慶祝豐收、離人歸家的日子;而現在,交通和通訊發達了,人們漸漸離家更遠,而快速的工作節奏,讓許多人根本無暇回家,要是有了這樣一個節日,也許團聚的含義會回歸。 其實這樣的建議,早已經有人大和政協委員提出,并且極有可能成為現實。 “人與人之間加強交往和溝通,應成為中秋節的更深內涵。”河北省社科院民俗專家陳旭霞也非常認同在現代增強中秋的團圓意義。她表示,中秋節起源于古老的對月亮天體的崇拜,是中國傳統節慶中一個備受重視的象征團圓的節日。中秋之夜,擺上各樣時鮮果品,合家團坐,一邊賞月,一邊吃著月餅、瓜果,這一切都在提示人們團圓的重要———月圓、果圓、餅圓、人喜團圓,人們借助各種象征團圓的節日事項,表達一個共同的心愿,祈盼團圓美滿。直到今天,拜月的觀念與禮儀雖然早已消失了,但是,中秋節依然應是最引動人們情思的一種習俗。 中秋,傳統文化的盛宴 沒有人強制我們過中秋節。可是在這一天,我們都會拋開繁雜,抬頭看看天上的圓月。也許沒有禮物,也許沒有團圓,但一定會打個電話或寫封信向家里問聲好,報個平安。如一個剛畢業的大學生所說,“盡管在形式上中秋節過的不像圣誕節那樣紅火熱鬧,但是每一個中國人的血液里都滲透著對這個節日的認同,形式上淡化中秋節也并不代表我們淡化了家和團圓的概念,作為現代人,我們只是照著舒服的方式去生活。” “這是民族心理的一種自然的認知,凡是中華子孫,我們都會有這樣一種歸屬的意愿。包括中秋節在內的傳統節日,當成為年輕人孕育傳統文化基因的契機。”河北省文聯副主席鄭一民表示,我們的傳統節日,和西方節日與宗教、休閑的相關性不同,實際上都是一種重申民族精神的陣地。比如春節重感懷,端午重氣節,中秋重團圓,重陽重敬老。“這些傳統節慶在民族的精心呵護和拱衛之下,最終成為一個貫穿春夏秋冬的‘文化鏈’。他們肩負起凝聚民族智慧、引領文化承繼的歷史使命。”河北省社科院的陳旭霞表示。 反思中國傳統道德在市井民間廣泛而深入傳播的歷史,傳統節慶文化的功勞是非常大的。這是陳旭霞的觀點,她認為,這種傳承不應當被物質生活的豐富所沖淡。 傳統節慶文化對道德規范的傳承,一方面得益于他無所不在的優勢,另一方面也是他年復一年、周而復始地通過百姓喜聞樂見、通俗易懂的節慶民俗予以耐心細致傳播的結果。 除了吃,還有什么? 我們越來越漠視傳統節日里的精神內容,它殘存的外殼———慶祝形式也成了我們病詬的對象。我們不僅要問:“除了吃,我們是不是還有別的可以做”? 錯誤也許并不在傳統節日,而在于我們自己。現代人把極具文化氣韻的中秋節簡單歸納為吃,這說明現代人已泯滅了追求精神享受的心情與興趣。 也許我們的先人意欲讓精神的追求融入生活的每一個領域,他的終極形式便是衣食住行。而我們過傳統節日的時候,上溯物質背后的精神本質,當是過節的核心所在。 中秋有望列入法定假日 今年6月有消息稱,熱炒已久的將端午、中秋、清明等中國傳統節日列為法定假日的倡議已提上政府議事日程。目前,專家就此事可行性的咨詢、論證工作已基本完成,如一切順利,有望明年進入立法程序。 根據初步設想,列入法定假日的中國傳統節日包括清明、端午和中秋,但現行的全年休息日和法定節假日總數不會做大幅度增加。因此新增的法定假日將用壓縮“五一”、“十一”兩個黃金周時間的方法進行調整。另外,除夕日也有可能納入春節假期,以便讓民眾好好享受一年當中最重要的晚餐—————年夜飯。 聲音 ◎正方——放假紀念民俗更濃 一位老師說,我覺得像什么端午、中秋都放假不太可能。大年三十放假確實有必要。 市民張先生:除夕夜的團聚和年夜飯是春節最重要的標志,在外的游子和在外的民工,每年都要趕在除夕夜前到家,為的就是一家人在除夕夜吃團圓飯。贊成在除夕和清明、端午、中秋、元宵、重陽等傳統節日放假。 一位大學生說,現在人們對傳統節日變得越來越冷漠,相反對洋節日越來越狂熱了。難道節日也要和國際接軌?傳統節日放假很有必要。 ◎反方——放假未必能保傳統節日 傳統節日具有特定的文化內涵,凝聚著中華民族的智慧和文明。可現如今,不用說年輕人,即使四五十歲的中年人,對端午、清明等節日的淡漠也是顯而易見的。實事求是地說,這樣的傳統節日不該被淡忘。 如今,過洋節已成時尚,年輕人熱衷于過洋節,更多的還是為了追求一種獨特的西方文化情調,而“土節”不可能帶給他們這些。因此,也有不少人以為,為傳統節日放上一天假,當然可以不時提醒人們還有這么個節日,但是,如果不注意挖掘傳統節日的文化價值,不為傳統節日賦予適合當代青年的文化內涵,想讓傳統節日“不走向衰落”,其實同樣很難。 建言: 可以根據社會民眾的需要,增添新的習俗內容。如開展社區賞月茶會,給民眾創造交流機會和氛圍。舉辦賞月游園活動或各種主題晚會,如“月光燭語”等燭光晚會,不管能不能回家,都提倡團聚———和同事的團聚,和朋友的團聚,和鄰居的團聚。 ———河北省社科院陳旭霞 鋼筋水泥的叢林使人們變得冷漠而孤閉,中秋節除了家人的團聚,更應當成為大眾溝通的一個契機,更應當成為呼喚民族大一統,天涯共此時的一種渠道。 ———省文聯副主席鄭一民 中秋節理應成為調節家庭關系、社會關系的活動日。中秋節充分反映了中華傳統節慶文化所竭誠追求和拱衛的團圓氛圍,在月圓之夜,以圓月象征人間的骨肉團圓;“花好月圓”、“千里共嬋娟”的團圓心理,更分解出“每逢佳節倍思親”的心靈激蕩。利用這一傳統節俗的優勢,實現社會人事的和諧。 ———河北省社科院陳旭霞 如果要設立假期,還可以在旅游上大做文章。“二泉映月”等美景可以成為更多人可以欣賞到的資源,用中秋假期出游賞月,加上秋季又是適合旅游的季節,是大有文章可做的。 ———河北省社科院陳旭霞 中秋節等傳統節慶實質上是一個高度濃縮中華文化的有效載體。其豐贍的內涵在現在和未來依舊具有恒久的魅力,關鍵是我們選擇怎樣過。 本報記者:武巖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