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復興-追憶:溫情懷舊追憶中秋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9月12日 10:00 燕趙都市報 | |||||||||
30歲人記憶中的中秋:你看你看月亮的臉 人群標志: 我們是這樣一群人,生在上個世紀70年代的“上半場”,隨處可見的最高指示與大字報只是童年記憶中偶現的碎片……我們趕上了第一批全國統一教材,語文課本的第一篇是“
回憶中的溫馨: 初秋的下午,幾位30歲的朋友坐在臨街的咖啡屋里,聊了起來。 “中秋節?小時候,有一個中秋節印象挺深:那時候我生活的軍隊家屬院,一到中秋就在大操場放電影。心中想著今天可是中秋節呀,于是看電影時就緊張兮兮,總覺得今天應該和平時不一樣呀。電影照例是《南征北戰》之類的戰斗片,耳畔槍炮聲隆隆。看著看著,我想,今天是中秋節呀,得看看月亮啊,于是抬起了頭,金黃的圓月正從浮云中悠悠走出”———“夜戰白橋(夜站白瞧)”的露天電影和幾塊從食品一廠買的硬邦邦、不太好吃的月餅濃縮著李紅衛先生童年的中秋記憶。 這一席話像一把鑰匙,大家都開始追憶起似水年華。 “那是1992年的秋天,桂園里的桂花飄散著讓人難以拒絕的幽香,一輪金黃的滿月凝視著綠樹掩映中的武漢大學”———沈英姿女士開始了她的追憶之旅:“校園里人來人往,情侶們當然有他們的計劃,單身的同學們也呼朋引伴,大家在山間湖邊消遣著無邊的月色。學校廣播臺也很會煽情,清寂的校園中回蕩著一首接一首關于‘月亮’的歌曲。當時孟庭葦正走紅,她的那曲《你看你看月亮的臉》是當晚的主打歌,伴著這首輕靈憂傷的歌曲,我和同學們不由放下了腳步,最后在體育館前的石階上坐了下來……我們就這么靜靜地坐著,我們的心似乎和歌聲、和溫暖的月光、和青春的校園融成了一體……歌聲遠去的時候,有人在籃球場上翩翩起舞,舞者越來越多,最后我們也加入其中。”———輕歌曼舞,花樣年華,30歲人最難忘的校園版中秋。 50歲人記憶中的中秋:“革命”中的節日輕漫懷舊溫情 人群標志: 我們生在紅旗下,沐浴著陽光雨露,領袖一揮手,我們開始了激情燃燒的歲月,綠軍裝、武裝帶、紅袖章勾勒著我們青春的模樣,東方紅兵團、大串聯、上山下鄉是我們青春的樂章……考大學我們不用考試,看的是手指的繭子……當我們想正式開始美好生活時,改革的陣痛需要我們承受,“內退”、“下崗”成為我們中許多人的選擇。 特殊的回憶: 別樣的人生,只會讓人對生活的體悟更加深沉。“革命化”的烙印無損美好的回憶。這是記者對幾位50歲朋友走訪的體會。 “1973年秋季,我們行業下屬各企業,抽出200多人,被派到一個村莊去收秋。在收秋的過程中,正好趕上中秋節。在當時強調革命化的時期,固然沒有人員敢提出回城的要求。不僅不能回城,而且就是在中秋節那天,還要堅持在田間勞作,更不準提前收工。中秋節那天,晚飯較前豐盛多了。那就是在每個人的飯碗中,加上兩種蔬菜,三塊小燉肉,兩塊“月餅”,另外,還有兩個蘋果。這天的中秋之夜,天空格外晴朗,萬里無云,一輪明月當空,大地如同白晝。面對這中秋美景,可是又有誰去欣賞呢?”這就是在那個年代,高國彬先生在武清縣度過的中秋之夜。 “那年,‘革命’轟轟烈烈,中秋節那天,家里備了月餅,放在飯桌上。晚飯前,父親率全家老小,在主席像前唱《東方紅》,誦《老三篇》,算是節日革命化……”李治國先生這樣回憶自己最為難忘的一個中秋。 在“革命任務”壓倒一切的日子里,春節、端午、中秋都被從頭到腳的“革命化”了。“文化”都已被“大大”地“革命”掉了,文化之下的民俗節日只能偷偷保留一點點懷舊的溫情了。 70歲人記憶中的中秋:月圓時分的香氣四溢 人群標志: 人生如白駒過隙,轉眼已經七十歲了,而七歲的事情似乎就在眼前。我們所經歷的風風雨雨,我們所置身的歷史背景,都可以在中國革命史中找到詳細的記錄。回首往事,只覺得風塵壓身。看著孫兒天真的笑臉,我們又開始了一段白紙一樣的人生。 難以抹滅的回憶: 人過七十,最鮮活的記憶都聚焦在青春年少時。 “我的家鄉是一座江南小鎮”,錢恒祖先生這樣打開了話匣子,“50年代時,全鎮只有兩家雜貨店生產月餅,一家叫天香齋,一家叫美味齋。我那時就讀于鎮東門的省立中學,從鎮北門的家去上學,必經過這兩店門前。” “中秋節前半個月,那烤月餅的香味從兩店后的作坊里飄出來,真使人垂涎欲滴。每次經過,都要多吸幾口香氣解饞。” “過節的晚上,明月高掛,在庭院的桂花樹下,母親在茶幾上敬上幾炷香,擺上四顆月餅(象征事事如意),敬過上蒼之后,便切開月餅分食。也許是年輕,胃口好的緣故吧,感覺月餅味道極佳。那是典型的蘇式月餅,餡有洗沙和五仁兩種,外面包的是層層擦油的酥面皮。一口咬下去,總有些香香的酥皮要往下掉,舍不得丟掉,總是用另一只手掌接著,再送往嘴里。” “……母親總是在天香齋和美味齋各買兩個……當時,還未公私合營,兩家的競爭很激烈,千方百計提高月餅質量,宣傳也很有特色:天香齋掛的橫幅是“天香數第一”,美味齋則掛起“美味蓋天香”的橫幅與其抗衡。” “那時五分錢可夠買兩個燒餅一碗豆漿,而月餅我記得是兩毛錢一個,所以,除非是過中秋節,是舍不得買月餅的。” 忽然,一抹秋陽鉆進了錢恒祖老人的書房,不覺中我已做客了兩個鐘頭。看著錢老深邃的眼神,我知道他正穿行在時間的河流里。恍然中,我也似乎乘坐著那艘溯流而上的小舟———來到了上個世紀那個五十年代的江南小鎮…… 溯源:中秋節的來歷 拜月說 根據史籍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中,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風,到了后來賞月重于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輕松的歡娛。 嫦娥說 據史書記載:“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藥服之,遂奔月為月精。”每年八月十五月圓夜清之時,嫦娥便返回人間與夫君團聚,但天明之前必須回到月宮。后世人在焚香拜月之時,祈求“男則愿早步蟾宮,高攀仙桂……女則愿貌似嫦娥,圓如皓月。” 拜土地說 農歷八月十五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時刻,各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就是秋報的遺俗。 驅除韃虜說 有人認為,中秋節原本是推翻元朝統治的一次起義紀念日。 中秋節習俗集萃 賞月、吃月餅,是最為“主打”的一個習俗。 此外在福建浦城,女子過中秋要穿行南浦橋,以求長壽。在建寧,中秋夜以掛燈為向月宮求子的吉兆。 廣東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習俗,主要是婦女和小孩,有“男不圓月,女不祭灶”的俗諺。 中秋夜燒塔在一些地方也很盛行。 南京人中秋愛吃月餅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鴨。南京人合家賞月稱“慶團圓”,團坐聚飲叫“圓月”,出游街市稱“走月”。 陜西省西鄉縣中秋夜男子泛舟登崖,女子安排佳宴。不論貧富,必食西瓜。中秋有吹鼓手沿門吹鼓,討賞錢。 本報記者:王榮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