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本周李開復在美國華盛頓州地方法院出庭作證,指責微軟的對華政策失利,微軟在中國從事“不道德的商業行為”、比爾·蓋茨曾因對中國市場的失望而對李本人大發雷霆、爆粗口時,讓人感到,無論微軟還是李開復本人、在這場官司中都已經越陷越深。
要起訴自己的前全球副總裁投奔Google是違反了競業禁止協議,微軟煞費苦心地出示證據,除了要證明李開復了解微軟的在華計劃以外,微軟甚至恢復了李已經刪除的郵件,來舉證李違反了競業禁止協議。
此外,微軟還曝光了Google提供給李
開復的千萬美元賠償金計劃。除了為贏得官司之外,背后很難說沒有讓人們質疑李開復這位“IT精神教父”道德境界的用意。
之所以出現這種局面,是由于“微軟將成為IBM,而Google將成為明日的微軟”,這種觀點在硅谷已頗為盛行。
因此微軟按照一向“狼性”的風格追擊對手和前任高管,與此同時,李開復也在按照Google的思路,抨擊微軟對華政策的無能,稱微軟在中國“從事不道德的商業行為”,與微軟各用道德利劍你來我往。且不說“君子絕交,不出惡言”,這樣質疑自己的前任公司,也是犯了職業經理人的大忌。
作為“IT精神教父”的李開復在此次“轉會”事件中也遭到了質疑——即使李開復是抱著想回中國做事的良好愿望投奔Google的。在筆者看來,作為家學淵源、在十年中一直為學生傳道解惑的著名學者,李開復應該不是為錢,而是為其價值的體現轉會Google的。但夾在兩家公司復雜的商戰之中,這位學者所表現出來的書生意氣以及與職業經理人的錯位似乎成了他的致命傷。比如他形容Google的優點“就是不做邪惡的事”,且不論這種道德評論是否恰當,在“聽者有心”的微軟那里也只能起到火上澆油的作用。同時,李開復在轉會敏感時期缺乏溝通技巧,也似乎使他注定成為兩個對立的火藥桶上的導火線。
本報經濟評論員 李寬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