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在新奧爾良市,民房在遭到颶風“卡特里娜”破壞后留下一片瓦礫。新華社發
當新奧爾良市還是一片河澤的時候,美國人又沉浸在另一種悼念的悲傷中。四年前的9月11日,紐約曼哈頓的世貿大樓在全世界的驚呼中垮塌,幾分種后五角大樓也被撞塌。世界因此而改變,圍繞著反恐的主題,美國人在惶恐中度過了四年。天災人禍讓號稱強大的美國暴露出脆弱。心靈舊傷未愈添新傷
每到周年的時候,人們總是習慣回溯與反思!9·11”給美國人心靈帶來了無法修復的創傷,成為他們內心深處永遠的痛。
根據最近
公布的一項調查報告,在“9·11”恐怖襲擊后,70%的美國人感到心情沮喪,近一半的人無法集中注意力,而1/3的人出現睡眠障礙。一位美國心理學教授說:“襲擊事件可能會造成空前嚴重的精神健康問題,它的侵害范圍將超過美國歷史上的任何災難!睙o疑,將會有更多的美國人在相當長的時間內要經常光顧心理診所了。
在“9·11”恐怖襲擊事件之前,硅谷地區失業人數就大幅上升,位于硅谷的斯坦福大學醫療中心心理衛生中心,每天接待的咨詢、診療人數與一年前相比居然增加100%以上。
也許時間是讓人淡忘恐懼的最好的方法,但是事與愿違。四年后,“卡特里娜”把人們剛剛要愈合的傷口又吹開了。天災人禍正在考驗著美國人的心理承受能力。經濟風災造成損失數千億美元
襲擊事件除直接造成數百億美元的財產損失和慘重的人員傷亡外,給美國經濟至少造成1000億美元的損失。這還只是一些直接的影響,而更大的損失還在于它對經濟的長期影響。
在過去4年中,盡管美國經濟受到了各種各樣的打擊,雖然它挺了過來。但是在不知不覺中,美國的經濟運行方式已在悄悄地發生變化,其中最大的轉向就是政府出手干預市場的力度大大加強。對于做假公司這一問題,小布什政府就讓不少CEO們感受了手銬的滋味。但是對經濟制度無休止的調整,從長遠來看,只會使美國各大公司喪失活力,打擊業主創業信心,從而導致整個美國經濟增長的停滯。
此外,搞好國防預算與經濟發展之間的平衡也不是易事。自冷戰結束到“9·11”事件發生的這段時間里,美國一直執行著開放經濟的政策,把商業利益放在首位。但“9·11”事件發生后,“反恐”成了首要任務,這種改變必然會增加軍費開支,由此也必然會影響到美國經濟復蘇政策的順利執行。
如果說“9·11”襲擊經濟目標給美國經濟造成了嚴重的損失,那么卡特里娜到來顯現出美國經濟比以前顯得更加脆弱。
據美聯社9月10日報道說,在未來幾周,颶風“卡特里娜”救災方面的花費肯定會攀升至2000億美元,這場災難所耗費的資金有可能接近阿富汗和伊拉克這兩場戰爭所花費的3000多億美元,僅在新奧爾良,花費就可能高達1000億美元。建筑設計問題埋下災難隱患
摩天大樓早已被許多建筑界人士稱為“高級麻煩”,“9·11”更加驗證了這種麻煩的可怕,世貿大樓成了歷史深處最慘痛的記憶。其實,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出現了一些國家片面的追求建筑物的高大,實際上為災難的爆發埋下了禍根。
據報道,由于“卡特里娜”中心沒有經過新奧爾良市,所以,該市的建筑物沒有嚴重的破損。但是,颶風帶來的連日暴雨導致部分地區積水達到6米。曾經在美國工作過很長時間的科特勒咨詢集團中國區總經理曹虎對記者說:“做為一家咨詢公司,我不建議我的客戶在新奧爾良市投資,那里是個很危險的地方!
為什么要在這么危險的地方建設像新奧爾良這樣的大城市呢?據統計,美國28%的石油生產以及絕大部分的海上石油開采,都集中在墨西哥灣地區,這也許是孕育新奧爾良這個“建在風頭上的城市”的主因。
其實早在這次颶風來臨之前,一些專家學者就對新奧爾良的前途擔憂。地質學家長期以來就認為,數百年來實施的工程項目不會對防止颶風侵襲起到太大的作用。
一些專家還建議將新奧爾良海岸的沼澤地重新填滿、改造防波島、修建更多防洪堤壩、限制流入河道和溝渠的水量,甚至建議修建一個兩層樓高的帶有防洪水閘的圍墻。但是諸多想象只是停留在圖紙上,颶風還是真的來了,摧毀了這座美麗的城市。
其實有時候災難是可以避免的,如果當時在建設城市時候多聽專家的意見,也許卡特里娜也不會讓美國人損失得這么慘重。安全反恐任重道遠
從“9·11”以后世界各國全加緊了對反恐方面的投入,2005年,俄羅斯聯邦財政部長庫德林宣布:將為軍隊、情報等部門增撥1570億盧布(約合54億美元)反恐經費;美國戰爭研究機構稱,全美國在2005年預計投入3120億美元;英國計劃關閉、削減海外使領館的規模,將節省下來的經費用于反恐等工作重點。
然而4年來,反恐以獨特的方式改變著這個世界,小到登機檢查、銀行儲蓄、出門旅行等個人生活瑣事,大到反恐立法、政權變更、國家關系等國家或國際大事。不管愿不愿意,我們都必須接受這樣一個事實:我們正處在一個與全球恐怖主義做斗爭的時代,然而每年數千億美元的花費使世界變得安全了嗎?
今年7月7日的倫敦連環爆炸案,其后接踵而至的第二次倫敦爆炸案、埃及沙姆沙伊赫爆炸案讓人們再次心生疑慮:經過4年的反恐斗爭,世界還沒有安全。
商報記者 賴大臣 J0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