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jīng)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jīng)縱橫 > 經(jīng)濟時評 > 正文
 

幫助窮學生 另有好方案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9月09日 02:31 人民網(wǎng)-國際金融報

  又一個新的學年開始了。當此之時,因為海南、天津等8個省份及400多家高!岸嗄瓴宦鋵崌抑鷮W貸款”受到點名批評,始自2000年而持續(xù)沉疴難起的助學貸款困局開始公諸于世。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問題從來關乎民族興衰大計,馬虎不得。也正因為此,連日來,助學貸款之困引來八方爭議,而被指“嫌貧愛富”的銀行在以教育部為首的各方口
誅筆伐下,有成過街老鼠之勢。

  然而銀行到底能有多大過錯呢?縱使其在夸大學生違約率以及細分市場不力等方面存在一些瑕疵,但歸根結底,商業(yè)銀行是以經(jīng)營貨幣為主業(yè)的企業(yè),追求利潤最大化無可厚非。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諸如“一筆6000萬元的貸款一次性貸出,和將這筆貸款分別貸給10000個學生,人力和金錢上的消耗差距多大?”之類的考量,在眾多道義之士的眼里無可容忍,而在銀行這邊卻恰恰反映出市場化改革的某種進步。

  無論作為經(jīng)驗也好,教訓也罷,中國漸進式改革最大的成本即在于金融資源的低效率配置。為了維護體制內(nèi)產(chǎn)出的平穩(wěn)增長,國有部門在過去20年間獲得了國有銀行體系貸款總額80%左右的信貸支持。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政策性貸款,更有一部分直接是因面對受政府保護的國有企業(yè)“倒逼”而發(fā)放的軟約束貸款。反過來,國有銀行又利用國家的這種需要來含混其自身的效用偏好,促成其投機性沖動難以遏制。

  事實上,在筆者看來,在

助學貸款這一問題上首先需要反思的恰恰是教育主管部門自身。中國的
醫(yī)療改革
為什么被判定為“基本不成功”,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把這個極容易“市場失靈”的領域過快過急地推向了市場。近乎同樣的情況,在教育這一典型的公益性部門,現(xiàn)在的情況卻是從幼兒園到小學再到中學、大學,從一般教育機構再到重點教育機構,從貧窮的農(nóng)村再到繁華的大都市,教育收費過高過濫問題一直引起社會廣泛關注,甚至有人測算我們的教育收費是全球最高的。

  因此,在這個問題上,如果單純關注為貧窮學生提供貸款而忽略這一貸款需要何以產(chǎn)生,無疑就像單純注重為貧困病人捐款捐物而不管醫(yī)療收費有多不合理一樣,實則是以某種道義性的口號掩蓋改革本身的缺陷和矛盾。

  除去公共資金投入不足以及教育部門過于追求規(guī)模擴張這一癥結所在,改革的配套措施嚴重滯后同樣難辭其咎。央行副行長吳曉靈指出,助學貸款推行過程中的困難主要來自三個方面:一是由于我們國家的社會信用體系不夠完善;二是銀行的成本和風險沒有得到足夠的補償;三是銀行和學校的配合與協(xié)調(diào)還在不斷的探索之中。

  任何重大改革的推行,無論其初衷如何美好,如果忽略配套措施的整體推進,則其效果一定是值得懷疑的。僅就助學貸款本身來說,作為教育改革的輔助性工具,吳曉靈所指出的情況是客觀存在的。而在美國,該國從1965年開始施行國家助學貸款制度,唱主角的一直是政府,銀行只扮演配角:

  一方面,助學貸款通常并非由銀行資本金支付,而是由政府財政提供,銀行只負責經(jīng)營并收取費用;如果貸款由銀行自有資本提供,政府必須提供擔保,負責以財政核銷95%的不良貸款。另一方面,政府制定多種政策幫助銀行嚴防嚴罰欠貸不還行為,如建立健全覆蓋廣泛的個人征信體系,讓違約拖欠助學貸款成為無法洗脫的信用污點,防范惡意欠款行為;再譬如出臺靈活多樣的還款方式和優(yōu)惠減免措施,為銀行貸后管理和追討欠款提供服務,降低銀行所承擔的經(jīng)營風險。

  綜上所述,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這一千百年來民眾對于普遍性需求樸素的渴望,反映在今天的貧困學生入學問題上,其首要的解決之道仍在于真正建立起社會公正的價值觀和有效的政府管理,而至于銀行嫌貧愛富之類王顧左右而言他的不當指摘,則大可休矣。

  《國際金融報》 (2005年09月09日 第一版)

  作者:葛豐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jīng)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jīng)新評談欄目。


發(fā)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wǎng)財經(jīng)縱橫網(wǎng)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lián)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wǎng)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chǎn)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wǎng)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wǎng)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