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滾動新聞 > 正文
 

警惕巨額不良貸款問題的“棘輪效應”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9月07日 10:02 中國經濟時報

  周常生

  我國的不良貸款問題已經成為妨礙金融深化、拖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心腹之患。經歷年處置,仍然有4.5萬億不良貸款亟待處置。這些不良貸款滲透在整個經濟領域,形成原因復雜,集中沉淀了我國多年經濟和社會發展過程中的諸多矛盾和利益沖突。

  不良貸款問題的嚴重性,在于其衍生的“棘輪效應”。廣義的“棘輪效應”,是指經濟活動中某種行為慣性趨勢的不可逆性。就像前進中的“棘輪”一樣很難逆轉。我國不良貸款問題的“棘輪效應”正在通過復制、傳導、波及、擴散、感染和擠出機制,自動地放大自己,轉嫁最終損失。

  ——復制效應。2000年我國四家國有獨資商業銀不良貸款余額為27439億元。剝離13939億元后,余額為13500億元,但截止到2004初年按四級分類為16967億元,增加了3467億元;按五級分類則高達19880億元,增加了6380億元。由此可見,形成不良貸款的機制仍然在慣性地催生不良貸款。這表明,國家采取剝離、注資、“雙降”和一系列的監管措施及“道德勸告”的成效并不明顯。

  ——傳遞效應。由于隔離本身不能形成抑止創造不良貸款背后“道德風險”的約束機制,創造不良貸款的機制迅速傳遞到不良貸款剝離上。從2000年到2005年三次大規模的剝離都有趨同的特征:一是在呆滯類和可疑類中裹進事實呆賬和事實損失類。

財政部曾認為2000年剝離的不良貸款可回收4000億元,由于呆滯貸款中事實呆賬高達3987億元,僅此一項就形成非處置損失1156.1億元,不良貸款初始評估確值的安排也隨之流于形式。隨后的兩次剝離,可疑類同樣摻雜了大量的事實損失。二是從多層次的監管檢查結果看,剝離前粗放處置,折分剝離、張冠李戴、擅自釋放擔保權、擅自出具破產意見、擅自豁免或打折、剝離期間放棄維權弄、重要憑證缺失、偽造或銷毀憑證等問題開始逐漸暴露出來。剝離過程中出現的這些問題,不僅造成非處置損失,而且稀釋了國家投入巨額清算資金的實效,增加了處置難度。“棘輪效應”在剝離過程中傳導的原因是持續的寬容政策導致沒有明確的“游戲規則”和徹查問責。

  ——波及效應。通過剝離把形成巨額不良貸款責任事實上一筆勾銷,帶來的“豁免”驚喜,也鼓勵了債務人轉嫁債務危機的熱情。債務人作為既得貸款受益人從中看到了新的免責機會。從理論上說,自1999年到2004年,企業和城鎮居民的存款年均分別在以16.85%和13.78%的速度增長,償債不是沒有相應的支持空間,然而剝離前后,通過各種手段逃廢債的現象則掀起了前所未有的高潮。據初步統計,2000年末,僅在工農中建交五行開戶的改制企業62656戶,經過金融債權管理機構認定的逃廢債企業有32140戶,占51.29%,逃廢銀行貸款本息1851億元。

  ——示范效應。創造不良貸款機構的治理模式是伴隨著不良貸款一道剝離的,當創造不良貸款銀行的治理模式復制到處置不良資產機構時,形成不良貸款的原因也必然就是處置不良資產出現問題的原因。國家

審計署共抽查審計資產管理公司收購的5544億元不良金融資產,共查處各類違規、不規范問題和案件線索金額715.49億元,問題發生率為12.9%但抽查的資產金額僅占四家公司處置金額的67.70%,僅占不良資產現持有額的17.63%。抽查的范圍有限,基本沒有涉及不正當行政干涉、債務人違約逃廢債、法律環境以及公司治理的深層次問題。

  ——尋租效應。出現不良貸款“棘輪效應”的動力源泉是因為其中隱含著一個潛在的“公理”——損失都是國家的,它原本就歸無所屬,所以,理性的經濟人會積極地參與到“免費盛宴”中來,利用“游戲規則”缺陷尋租。剝離過程中的第一桶金尋租成功后,在既定政策引導下,不良貸款處置訴訟靠代理,盡職調查靠律師、資產轉讓靠拍賣行、定價靠評估現象實際上是對現行政策效果的折射。這種既增加處置成本,又孳生衍生風險的情況,在程序上是依法合規的。不僅如此,在“沒有外資參與,中國的不良資產處置將不可想象”輿論誘導下,一些外商的投機行為也顯現出來。據初步統計,截至2003年末,資產管理公司總計轉讓給國外投資人825.27億元不良資產,回收現金25.32億元,其中向外資出售回收10.7億元;合作處置396.88億元,已回收14.63億元,平均回收率僅為3%。這樣的處置結果是,整體回收率遠遠低于20%的平均水平。

  ——擠出效應。巨額不良貸款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指導政策的屢屢失誤。處置不良貸款指導政策規定的時間期限和激勵約束不當,同樣是造成不良貸款回收率持續走低和專業化處置盡快終結的擠出效應。處置不良資產除了依靠企業內生的償債能力外,還需要有足夠的市場吸收能力。從歷年不良資產轉讓情況看,市場年均形成的吸收能力,與期望的回收率大相徑庭。這是“更加市場化”的必然結局。其結果是使不良更加不良、專業化處置被加快擠出。因為在規定的處置期限內和考核機制的鞭策下,資產公司別無選擇,只能盡快把不良資產轉讓出手,可是,大量的債權轉手到社會不同利益群體后債權債務關系并沒有了結,仍然處在懸浮狀態。

  ——擴散效應。棘輪效應還加劇了處置不良資產的邊緣化傾向。在美國模式的影響下,原本是簡單的債務人和債務人之間的關系復雜化了。通過讓渡利潤空間轉讓資產,總體上并不是提高了資產變現率,而是降低了資產變現率,增加了國有資產的損失。國家

審計署的現場審計已經揭示出:大量的不良資產虛假評估貶值,暗箱操作貶值、內外勾結貶值,低價回購貶值。轉移到非專業化社會機構、企業、團體和個人手上的債權,再通過極不規范的方式轉手牟利而且避開了處置監管,這不但無助于社會信用體系的重建,而且很大程度上給鯨吞國家利益披上了合法的外衣。

  我國大規模的不良資產處置還剛剛拉開序幕,如果不能標本兼治綜合治理不良貸款衍生的棘輪效應問題,當向下調整的周期出現時,“棘輪效應”的累積能量就會破壞性地爆發。


愛問(iAsk.com)


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