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滾動新聞 > 正文
 

石油巨頭稱:大量出口為履行對投資者承諾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9月05日 08:55 經濟參考報

  廣東成品油供應緊張情況緩解了。痛定思痛,人們驚異地發現,就在國內油品供應空前緊張的同時,我國上半年成品油出口卻大幅增加。

  秋冬季油品需求旺季即將來臨,據估計我國下半年油品供應形勢不容樂觀。接受經濟參考報采訪的專家指出:這次南方部分地區供油中斷深刻地提醒我們,依靠寡頭壟斷的石油體制,難以保證國家石油安全。按照中央要求,在我國石油行業打破壟斷,勢在必行。

  國內鬧油荒,上半年成品油出口卻激增

  進入2005年,一場我國經濟史上罕見的油品供應緊張襲向我國南方部分地區。不同于以往的所謂“油荒”,這次油品供應緊張波及面更廣、影響更大。不僅柴油供應全面吃緊,就連以往很少供應緊張的汽油也告急;從剛開始的加油難、消費者排長隊,到最后很多

加油站無油可加關門歇業。

  根據經濟參考報記者的采訪,目前,除少數加油站沒有恢復營業外,上述供油緊張局面已經基本緩解。多數加油站不再有排隊現象,各種油品也基本上敞開供應。

  痛定思痛,人們不禁再次思考這次罕見的油品供應緊張的原因。除了人們常談到的諸如臺風影響運輸、新的城市污染排放標準等原因以外,最新統計數據卻顯示:在國內油市不斷吃緊的同時,我國油品出口卻在顯著增加。

  據海關統計,中國今年前6個月共出口了759萬噸成品油,同比大幅增長48.6%;而同期成品油進口卻從去年上半年的增長34.1%,轉變為下降了21.1%;6月份的同比降幅更達到了22.6%。而其中占主導地位的燃料油的進口上半年同比下降了17.6%,至1347萬噸。

  出口大幅增加,國內成品油的生產卻增加緩慢。據權威人士透露,今年上半年,我國汽油生產同比僅增加了2.4%,而出口同比增幅為31.6%。柴油生產同比增加了9.2%,而出口同比增幅為21.8%。航空煤油生產同比下降了9.2%,而出口卻激增了130%。

  廣東是我國經濟最發達、最活躍的地區之一,其一省的成品油社會需求量約為1800萬噸,比海南、廣西、云南和貴州的四省區需求總量的總和還多200萬噸。但是,廣東恰恰是出口成品油最多的省份。

  據媒體報道,在“油荒”初顯苗頭的7月,廣東各口岸成品油出口24.8萬噸,同比激增92.5%。廣東省經貿委的統計稱,廣東當月成品油消耗量在157萬噸左右,月成品油出口量達到月耗油量的15.8%。

  廣東海關的統計顯示,今年1至7月,經廣東各口岸出口成品油共計117.3萬噸,比去年同期增長39.2%;進口成品油974.3萬噸,下降19.1%。在廣東口岸出口的成品油中,汽油出口41.3萬噸,占35.2%;航空煤油出口36.9萬噸,占31.4%。

  與此同時,用于出口的還不止成品油。據統計,今年1至7月,經廣東口岸出口原油280.7萬噸,同比增長了19.6%。

  上述數據清楚地表明,在產量增加有限的同時,我國大量本來應該用于國內市場的成品油,被出口到了國際市場。而在資源被抽空的同時,國內成品油需求卻在持續增加。據估算今年全年我國成品油需求比2004年增加8%以上。

  上述情況顯然說明,國內油荒的主因之一,是由于資源大量出口,壓翻了國內油品供求平衡的天平。

  石油巨頭訴苦:不大量出口油品,如何履行對投資者承諾

  對于為何大量出口油品,記者采訪了我國某國家石油公司總部的一位管理人員,他向記者透露了石油公司大量出口油品的“苦衷”。

  首先,這些“出口”的油品的渠道,是港澳地區的“油品加工貿易”,也就是說是為了保港澳市場的穩定。

  其次,我國實行的是國家嚴格控制的成品油定價機制,但是現在很多煉廠煉制的原油是從國際市場按照國際市場價格買回來的。隨著國際油價的不斷上漲,國內油品價格卻沒有相應幅度上漲,國內市場油品購銷價格倒掛現象就愈演愈烈,石油煉制企業出現了“干得越多,賠得越多”的現象。在差價最多的時候,我國最主要的油品供應商中石化每銷售一噸柴油賠1500元,銷售一噸汽油賠1000元。這種完全違背基本市場規律的做法,使企業經營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再者,我國三大國有石油公司都是在海外上市的石油企業。在這次國際油價高漲潮中,全球石油公司的業績都直線上揚。如果我國石油企業利潤不但不大幅增加,相反卻報出虧損,如何履行當初國內外上市時對全球投資者的承諾?如何向國內外投資者交代?

  這位管理人員說,我國幾大石油集團雖然是國有控股企業,但既然是企業,就有企業自身的運作和發展規律,就不能不考慮經營效果。我國油品出口雖然比去年有了一定幅度增加,但這也只是彌補了企業的部分損失。實際上,我國幾大石油集團仍然為國家、為消費者做了大量的犧牲。

  以中石化為例,中石化煉制的油品中70%的油是來自進口。由于購銷價格倒掛,該公司雖然上半年經營總收入比去年同期增長了30%多,但實現利潤卻同比只增長了近20%。這顯然說明一部分利潤被消耗了。

  根據中石化日前公布的上半年經營業績,其上半年在煉油板塊虧損了12.96億元;在成品油銷售板塊贏利66.43億元,同比下降了22.48%。上述的虧損,基本上都是“政策性虧損”。

  下半年國內油市供應仍不容樂觀

  8月下旬,有關我國石油出口的兩項重大政策緊急出臺。

  其一,是8月24日,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商務部、海關總署、稅務總局五部委聯合下發的《關于調整成品油出口政策有關問題的通知》,宣布從2005年9月1日起,全國將連續4個月原則上不再批準新的原油加工貿易合同;已批準并在海關備案的原油加工貿易合同,汽、柴油產品全部留在國內銷售,不再出口。

  其二,是8月25日,財政部、稅務總局發布了“財稅[2005]133號”文,規定從2005年9月1日起至年底前,暫停車用汽油、航空汽油和石腦油的

出口退稅

  上述兩個政策殊途同歸,都直指油品出口。記者就此采訪了一位業內專家,這位專家認為,國家緊急喊停油品出口,一方面是亡羊補牢,彌補前一段對油品進出口管理方面的漏洞。另一方面更深層的原因,則是為了化解人們對秋冬季節我國油品供應能否正常的擔憂,盡量保證國內供求平衡。

  這位專家說,一般來說,一個國家油品供給和消費之間有個一個正常的系數。從我國的情況看,多數專家認為供求系數為1.6至1.8比1是正常的。然而,根據統計,我國5、6、7月份油品供求系數分別為1.43、1.4、1.3多比1,呈現逐月下降趨勢。而預計9、10月份,這個比例將進一步下降到1.3左右,存在著比較嚴重的供不應求現象。如果國家不現在就采取措施,那么在即將到來的秋冬用油高峰期,國有油品市場可能出現更加嚴重的供應緊張現象。

  國有寡頭壟斷體制難保石油安全

  此次南方部分地區油品供應空前吃緊,加深了人們對我國石油安全問題的憂慮。

  中共中央黨校辛鳴博士指出,一般來說,所謂石油安全出了問題,指的是由于某種特殊原因,發生了石油供應中斷事件,影響國家經濟發展和社會正常運轉的現象。人們通常談到我國石油安全問題時,主要關注的是由于戰爭、自然災害、國外石油禁運等因素,導致我國石油進口中斷,國內無油可加。然而此次南方部分地區油品供應中斷表明,在目前的形勢下,發生上述國際突發事件的可能性很小,我們應該真正擔心的,是由于國內原因導致石油安全問題。

  辛鳴說,此次南方部分地區石油供應中斷,雖然不能說是全國性的石油安全出了問題,但起碼可以說局部地區石油安全出了問題。實際上無論是國際國內原因,只要是出現了無油可加的現象,都會引發人們對我國石油安全問題的擔憂。當我們分析此次石油安全出現問題的深層原因時,應該反思兩個方面的問題。

  一是國家

宏觀調控部門如何能未雨綢繆,把可能出現的問題消弭在萌芽狀態。從企業的角度說,為了保證自己的經營效果,出口油品未可厚非。然而從國家宏觀調控部門來說,應該及早意識到大量出口油品的后果,并且及時采取政策措施控制油品出口。近日國家雖然已經出臺了類似措施,可顯然時機上晚了一些。

  二是我國目前的石油工業體制問題應該盡快完善。各種分析表明,我國近年來歷次油品供應緊張,基本上都與國際油價高漲、國內油品購銷價格倒掛有關。而油品購銷價格倒掛的主因,就是國家的油品價格機制和石油工業體制。此次南方部分地區油品供應緊張,不過是最新的、程度比較嚴重的事例而已。這說明,進一步改革和完善我國石油工業體制和原油成品油流通體制,以及我國油品定價機制,已經是迫在眉睫的重大課題。

  而其他的一些專家,則直指目前寡頭壟斷的石油體制是石油安全出了問題的主因。北京科技大學博士生導師劉澄教授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時說,近年來社會上有一種觀點,認為石油是戰略性物資,只有控制在國家手里才能保證石油安全。根據這種理論,我國只要一兩家石油公司就足夠了。然而,從最近幾十年國際國內石油市場情況來看,這個理論顯然是有問題的。

  實際上,現在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國家把石油看作是“一種特殊的商品”,首先強調的是其商品屬性;不再過分強調其自然壟斷的屬性。常識告訴我們,在市場經濟體制中,如果一種商品的供給處于壟斷狀態,無論是國家行政壟斷還是私營機構的壟斷,這些壟斷公司大都會將公司利益凌駕于社會公眾利益之上,這是十分危險的。此次在國內油品供應日益緊張的時候,國家大公司卻加緊向外出口油品,就說明了這一點。

  在解決方案方面,劉澄認為,打破我國石油工業存在的事實上的行政壟斷格局,引入民營資本參與我國石油行業,增加市場的平衡與制約力量,是防止因體制問題影響我國石油安全的重要途徑之一。其實在這一方面,中央早就有安排和部署。在今年初國務院出臺的鼓勵非公經濟發展的36條政策中,明確提出要鼓勵民營資本進入石油領域,實現民營和國有資本在石油領域的國民待遇。現在關鍵的是要盡快落實這一精神,盡快出臺具體措施。

  作者::林玉

  (來源:經濟參考報)


愛問(iAsk.com)


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