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滾動新聞 > 正文
 

“十一五”期間我國經濟增長中的主要矛盾(上)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9月03日 09:29 經濟參考報

  編者按:“十五”即將結束,“十一五”規劃現在是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各部門以及科研機構都十分關切的課題。“十一五”規劃要以“十五”的現實狀況為基礎,而現實狀況既包括有利條件,也包含不利因素。只有綜合考慮這些條件和因素,才能使規劃建立在堅實的基礎上。本文提出的“十一五”期間我國經濟增長中的十個主要矛盾(本報將分兩次于今天和9月3日刊出),對于各地各部門研究和制訂“十一五”規劃,具有很好的參考價值。

  最近,中央領導同志多次指出,要正確看待當前經濟形勢,充分認識做好當前經濟工作的重要性,密切關注和認真解決經濟運行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努力化解經濟增長中的主要矛盾,為“十一五”我國經濟又快又好地發展奠定堅實基礎。為此,必須加強對經濟增長中的主要矛盾和若干重大關系問題的研究。

  一、 經濟增長與總量過剩的矛盾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一個新的“增長困境”,這就是在高增長低通脹的基礎上,出現既增長又過剩的局面。

  一方面為了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加快我國現代化的進程,必須保持經濟以較快的速度增長,這是現階段解決中國所有問題的關鍵。必須保持經濟又快又好的發展,才能為體制創新和社會進步創造條件,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雄厚的物質基礎。

  但另一方面,經濟增長又面臨總量過剩的風險,社會生產的主要領域同時存在生產能力過剩的問題,使得經濟越是快速增長,總供給能力越增強,總量過剩趨勢越明顯,由總量過剩累積的問題越突出。與以往情況不同的是,以往的局部過剩,現在則表現為全面過剩;以往的生產能力過剩,現在則表現為總量過剩;以往的短期現象,現在則表現為一種長期持續的現象。隨著近年來我國經濟快速增長,總量過剩問題愈演愈烈,并且呈進一步加劇的趨勢。

  目前,我國經濟總量已越居世界第六位,制造業總量已居世界第四位,其中172類產品的產量躍居世界第一。今年以來,雖然經過

宏觀調控的有效調整,但總量過剩趨勢卻有增無減,據
商務部
最新調查分析報告顯示,下半年全國600種主要消費品中,供求基本平衡的商品有172種,占28.7%;供過于求商品428種,占71.3%,沒有供不應求的商品。供過于求商品增加11種,所占比重上升1.8個百分點。

  同時,由于近幾年部分行業生產能力迅速擴張,在需求趨緩的情況下,供大于求的矛盾開始顯現。水泥、電解鋁生產能力過剩的問題已經顯現,電解鋁行業125戶生產企業中已經有39戶停產,55戶凈虧損,水泥行業上半年實現利潤下降77%。鋼鐵行業根據上半年粗鋼產量計算,我國今年鋼產量將突破3億噸,達到3.32億噸,比上年增加5900萬噸左右,產大于需已成必然。盡管如此,下半年還有新的生產能力投產,這無疑會使產能過剩的問題雪上加霜。此外,還有汽車、平板玻璃、化纖甚至包括電力、煤炭等行業也隱含著這種風險。

  中國經濟增長的深層次問題是總量過剩問題,由此將導致的通貨緊縮將是未來幾年我國面對的主要問題。特別是隨著我國與世界經濟的聯系程度加深,國際市場需求變化和價格波動,對我國產業發展的影響越來越大,在產業整體缺少國際競爭力的情況下,這種不利影響將使我國產業發展長期處于被動地位。

  分析其原因,一是長期形成的結構不合理在新一輪增長周期被再度強化。就產業結構而言,第二產業過快增長的局面并沒有改變,相反表現出加快增長的勢頭。其中制造業更是一枝獨秀,生產能力過剩集中在制造業得以加強。二是結構轉換遲緩,新的生產能力大量增加,舊的生產能力沒有得到及時淘汰,形成新舊生產能力的疊加。三是重復性投資加劇,越是相對過剩領域越是投資競爭的熱點,在市場開放的背景下,外資和民間資本表現出更大的投資沖動,進一步加劇了在這些行業和領域的過剩現象。

  要改變這種情況,必須堅定不移地落實科學發展觀,切實把工作的著力點放在調整經濟結構、轉變增長方式、深化體制改革、促進協調發展上。

  二、 消費結構升級與經濟結構調整滯后的矛盾

  隨著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過1000美元,我國城鄉居民收入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消費結構整體升級并呈多樣性變化。但由于我國經濟結構調整相對滯后,結構性不適應的矛盾凸顯,并有進一步擴大成社會性矛盾的趨勢。

  首先從消費來看,隨著我國城鎮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費結構升級速度加快。據國家統計局對全國54500戶城鎮居民家庭抽樣調查資料顯示,上半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5374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1.6%,扣除物價上漲因素,實際增長9.5%,比去年同期增長0.8個百分點。人均消費支出3865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0.9%,扣除物價上漲因素,實際增長8.9%,比去年同期增長0.2個百分點。收入的增長推動消費躍上一個新的臺階,社會消費結構將向著發展型、享受型升級,汽車、住房等成為家庭消費的熱點。居民的吃、穿、用、住消費向優質、高檔化邁進,花錢買健康、買知識、買時間、買時尚、買新鮮成為居民新的消費觀念和追求。從今年上半年的消費支出結構來看,增長在前幾項的分別是:交通支出增長30.9%、衣著類支出增長15.9%、醫療保健類支出增長15.3%、商品和服務類支出增長15.1%、居住類支出增長9.0%。同時,需求越來越向個性化、多樣性發展。

  有學者研究認為,目前中國中產階級以GDP兩倍的速度增長,

奢侈品消費者已占中國總人口的13%。權威觀點認為,中國每年新增2000萬具有中等消費水平的人。另據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中國的中等收入階層人數占總人數的比重從1999年的15%上升到2003年的19%,預計到2020年,這個數字將有望達到40%左右。需求總水平的提高,特別是需求的多樣性增長與現有結構水平的差距,形成了這一階段的供給與需求的主要矛盾。

  其次,從經濟結構調整來看,近年來雖然我們在經濟結構調整上明顯加大了力度,但是經濟結構的這種調整主要還是“適應性調整”,也就是適應于市場競爭的要求,對經濟結構中的明顯不合理部分進行調整,以使經濟結構與市場經濟發展保持大體上相適應。包括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也主要是用新產品代替老產品、用新技術和新工藝代替老設備和工藝。因此,經濟結構調整缺乏與消費結構升級的對應性,或者說還沒有按消費結構升級的要求積極調整經濟結構,經濟結構調整明顯滯后于需求多樣化增長,這樣就形成一個需求與增長的落差,適應于需求增長的產業與產品供給不足,而原有結構下的產能和產品大量過剩,造成新形勢下的短缺與過剩并存,供給與需求不對稱增長,加劇了經濟增長中的結構性矛盾。

  結構問題仍是當前困擾我國經濟發展的突出問題。一方面世界性的產業結構調整與升級在加速,一些發達國家通過發展新技術、新產業,轉移過時技術和產業,進行產業、技術的整體置換,實現了結構升級。另一方面,我國經濟結構整體水平不高,并且還在不斷地重復落后。低水平重復建設比比皆是,嚴重影響了我國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更值得注意的是,在新一輪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由于我們過多地承接了發達國家產業和技術轉移,事實上是在不斷地復制落后,這同樣會影響我們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進程。同時,在我國開放過程中,很多產業在大量引進外資的同時,也犧牲了自主品牌和失去自主創新能力。加上我國產業規模結構不合理,產業集中化程度比較低,缺乏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公司大企業等,使得國民經濟整體素質和競爭力被嚴重弱化。

  三、“高成長”與“高成本”的矛盾

  我國經濟發展同時進入“高成長期”和“高成本期”。一方面我國經濟仍處在經濟增長周期的上升階段,經濟仍會以較快的速度增長;另一方面經濟增長的比較優勢遞減,經濟增長的約束條件增加,發展的總成本進一步推升。這是現階段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新矛盾。

  從經濟成長趨勢來看,決定我國經濟快速增長的因素非但沒有減弱,而且得到進一步強化。根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課題組對“經濟增長前景分析”做出的結論,“十一五”期間以及2010-2020年,我國經濟仍將以較快的速度增長,其中“十一五”期間經濟增長速度年均增長8%左右。這一時期經濟快速增長的最主要動力仍然是資本的快速積累,其貢獻率進一步增強。此外,由于城市化、人力資本投資、經濟體制改革以及技術創新等因素,進一步支持經濟的快速增長。更為重要的是,隨著深化改革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完善,進一步解決了經濟發展的體制性障礙;有利于促進經濟加快發展的各項政策的出臺和落實,將推動全社會的投資發展熱潮;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了新的發展環境。這些因素決定了我國經濟會繼續保持增長的勢頭。

  但是,也必須看到,受國際國內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我國經濟增長的總體成本在上升,發展的約束條件進一步強化。

  一是比較優勢遞減,生產要素價格低廉將不再成為優勢。發展中國家在增長的初始階段,主要依賴于勞動力廉價優勢和其他生產要素價格的較低價格水平,由此支撐了這一階段的高增長。但是,現代產業發展已經從大規模生產轉向大規模定制,而現代企業競爭也從成本和價格轉向核心競爭力。競爭的實質不在于短期的利潤最大化,而在于企業的價值最大化并形成持續競爭優勢。因此,生產要素價格低廉只能成為一個參考因素,而不是決定因素。事實上,從中國經濟發展來看,低工資優勢已經開始轉化。雖然目前中國勞動力成本在國際比較中仍比較低,如在美國每小時工資約16美元,在墨西哥約4美元,中國約0.50美元。但近年來,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加快,東盟一些國家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程度提高,其中勞動力成本優勢明顯,比我們更具競爭力。如果聯系到生產率來看,情況就更加不同。但是考慮到生產率因素,創造同樣多的制造業增加值,美國的勞動力成本只是中國的1.3倍。日本,這兩個數字是29.9和1.2;韓國分別是12.9和0.8,勞動力成本反而比中國還低20%。

  所以,當人均GDP越過一千美元以后,隨著收入和福利因素的增加,在比較優勢遞減的同時,經濟增長的成本也在上升,其中占較大比重的是勞動力成本。近年來,在我國GDP構成中,勞動報酬約占到一半,2003年這一比重為49.6%。2003年在我國出現的“民工荒”,導致企業缺工的直接原因就是工資低、待遇差。據廣東省工會部門對全省12個城市的調查,民工月工資在800元以下的占總調查人數的48.2%,1200元以下的占78.7%,而同期廣東全省在職職工月平均收入為1675元。民工對提高工資的訴求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我國勞動力成本上升的事實。說明低工資時代已經過去,這一比較優勢至少是在一些發達地區開始逆轉。

  二是經濟增長越來越受到能源資源等因素的制約。經濟增長對能源資源的嚴重依賴,使得這種增長越來越接近資源和環境約束的邊界。去年以來,我國經濟發展與能源資源緊缺的矛盾十分突出,給社會正常的生產生活秩序帶來一定的影響,引發了一定的社會矛盾。我國經濟增長主要是靠大量消耗能源資源來實現的,20世紀后20年,我國用能源消費翻一番支持了國內生產總值翻兩番。經濟增長中的95%的能源和85%原材料來自于礦物資源,除煤炭及少數小宗礦產資源外,絕大多數資源的人均擁有量,都明顯低于主要發達國家和世界平均水平,從而需要大量進口。據預測分析,我國主要礦產品對國際市場的依存度呈快速提高的趨勢,而且有些品種從自給自足到凈進口。以2000年的基礎數據為準,預測2010年和2020年主要礦產品對國際市場的依存度分別為:石油從31%增長到41%、58%;鐵從33%增長到34%、52%;錳從16%增長到31%、38%;銅從48%增長到72%、82%;鉛和鋅從自給分別增長為45%、52%和53%和69%。按目前的增長消耗預測,我國的能源資源將難以為繼。以石油為例,據上海社會科學院的一份能源報告稱,中國剩余可采儲量為23.8億噸,以目前的產能計算,14年后出現石油枯竭局面。根據國際能源署(IEA)最新估計,如果一切照舊,到2020年,石油外部依賴率將達到75%,而這個數在1995年僅為7.6%。據劍橋能源研究協會的數據顯示,中國去年占全球新增石油需求的40%。

  此外,土地資源和水資源銳減,已經嚴重影響到經濟發展。我國水資源總量2.8萬億立方米,人均水資源量2200立方米,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目前,我國缺水總量約為300億-400億立方米,全國669座城市中有400座供水不足,110座嚴重缺水。我國人均耕地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人均耕地只有1.41畝,并且耕地后備資源十分緊缺。目前,我國水土流失面積356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37%。一個時期以來,一些地方用地粗放、浪費,已經造成嚴重后果,土地承載壓力空前突出。我國東部一些省份在率先開放的同時也付出了昂貴的資源代價。如浙江省從1979年到2003年,耕地面積減少了726萬畝,相當于2003年全省實有耕地面積的30.4%。森林面積由1995年的639.7萬公頃下降到2001年的554萬公頃。2003年全省環境污染治理投資總額達231.68億元,占GDP的2.5%。

  為此必須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推動整個社會真正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由過去主要靠增加投入、擴大投資規模,生產要素利用效率低,資源和環境的代價大,經濟整體素質不高,競爭力不強的粗放式增長,轉變為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低代價增長。要以優化資源利用方式為核心,以提高資源生產率和降低廢棄物排放為目標,推動技術創新,建立節約機制,形成中國特色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堅持把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放在首位,提高產品的質量和企業的經濟效益,提高市場競爭力。

  四、 擴大內需與增加外需的矛盾

  內需是經濟發展的根本之策,外需是經濟發展的重要條件,在開放經濟條件下,擴大內需和增加外需對經濟發展具有同樣重要的意義。特別是在經濟全球化和我國與世界經濟的聯系程度進一步加強的背景下,我們既要十分重視外需對我國經濟的拉動作用,努力增加外部需求,推動經濟快速成長。更要重視擴大內需,形成經濟的自主增長機制,保證我國經濟持續穩定健康發展。從我國經濟的成長過程來看,經濟發展已經形成對內需和外需的雙重依賴,在進一步發展過程中面臨矛盾抉擇:一方面擴大內需減少外需,經濟增速就會放緩;另一方面繼續增加外需抑制內需,經濟發展就失去內在動力。如何協調好擴大內需與增加外需的關系,是經濟發展新階段必須認真解決的主要矛盾之一。

  首先,從擴大內需來看,擴大內需是我國經濟的立足點,是我們必須長期堅持的戰略方針。我們這樣一個發展中的大國,不可能把發展的基點放在外需上,尤其是在當前世界經濟復雜多變,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形勢下,擴大內需具有突出的戰略意義,關系到國民經濟的長遠發展,關系到國家經濟安全。因此,我們必須把擴大內需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堅持走內需主導型經濟增長道路,促進經濟又快又好地發展。當前,內需不足仍是經濟增長的突出問題,主要表現在消費率長期偏低。

  統計表明,2002年至2005年一季度,人均消費性支出的實際增速分別是11.4%、8.4%、7.9%和7.2%,消費性支出增幅持續下降。今年上半年我國消費雖然有較大幅度的增長,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29610億元,同比增長13.2%,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2.0%,增速快于同期1.8個百分點,預計今年有望突破6萬億元。但與此相對照的是消費率仍偏低。

  一是城鄉居民消費增長速度長期落后于GDP增速。按當年價格計算,1990-2003年我國GDP年均增長15.3%,同期全社會居民消費總量年均增長13.8%,低于GDP增長1.5個百分點。按人均居民消費不變價格計算,1990-2003年我國人均GDP年均增長8.2%,同期城鎮居民消費年均增長6.6%,農村居民消費年均增長5.6%,分別比人均GDP增長低1.6個和2.6個百分點。

  二是在最終消費構成中,居民消費明顯偏低。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平均消費率(政府和家庭消費)在78%左右,美國等發達國家的最終消費率在80%以上。印度、巴西等發展中國家也接近80%,而我國的最終消費率僅在60%左右(2002年為58.4%)。國際經驗表明,在人均GDP達1000美元左右時,其居民消費一般在60%左右。但2003年我國居民消費率僅為43.4%。

  三是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份額持續大幅度下降,從2000年的73%下降到2001年的48%、2002年的40%、2003年的38%。

  其次,從增加外需來看,經過20多年的改革開放,特別是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后,我國市場開放度進一步提高,創造了更有利于吸引外資的環境,外資增速和增幅都有明顯的提高。近年來我國引進外資一直保持強勁的增長勢頭,統計數字顯示,到目前中國已經吸引海外投資累計達5700億美元。同時,外需對我國經濟增長的作用更加突出,我國經濟對外需的依賴程度明顯增強。在今年上半年經濟增長率9.5%中,按支出法口徑計算(現價口徑),其中有5.7個百分點是外需拉動的。在肯定外資對我國經濟發展的積極作用的同時,也應當看到外資帶來的關聯性影響:

  一是加劇經濟的外資化傾向。我國利用外資占GDP的比重已超過40%,大大高于其他亞洲國家,日本僅占1.1%。在進出口中,外資企業占全國進出口總值的55.48%,明顯高于其他外向型國家,馬來西亞為45%、新加坡為38%、墨西哥為31%、韓國為15%。我國經濟中的外資比重逐步上升,甚至在一些領域外資已形成優勢,這對于我們擴大內需和加強國民經濟的控制力都帶來不利影響。

  二是提高了我國經濟的外貿依存度。據WTO和IMF的數據測算,2003年世界外貿依存度(全球進出口總額與經濟總量的比率)為45%。我國的外貿依存度由2003年的60%上升到2004年的70%,高出世界平均水平15個百分點左右。分析我國的外貿依存度有這樣幾個明顯的特點:第一,持續走高。從1970年的5.0%到2004年的70%持續上升。而美日等發達國家,基本上變動不大,美國從1978年的14.9%,到20世紀80至90年代基本上維持在15%—18%的水平;日本則從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21%—26%,下降到80年代中期的20%以下。第二,變化幅度大。美國1978—2002年間,外貿依存度變化幅度在7個百分點左右,日本在12個百分點左右。同期中國變化在40個百分點左右,如果算上2004年則達到61個百分點。第三,加工貿易比重大。到2004年,加工貿易在進出口總額中的比重占到了47.6%。第四,制造業比重大。在GDP結構中,我國第三產業比重偏低,大體上在33%,美國已經超過75%。有專家預測,在今后5到15年,我國的外貿依存度仍會在現有水平上有所提高,如果不考慮外匯變化因素,到2010年將會達到80%以上。這一方面反映了我國融入世界經濟的程度在提高,另一方面也意味著我國對國際市場的依賴程度加強,受世界經濟影響的風險進一步加大。我國有些地區還遠遠超出這個比率,如蘇州市近年來經濟增長70%以上來自于外商直接投資的貢獻,外資企業的出口額占全市出口總額的80%以上,地方政府對外資的財稅需求依賴性日益加深,2002年全市外資依存度高達144.8%。

  三是所謂“打工經濟”的形成。有資料表明,中國本土制造業在工業增加值中的比重大幅度下降,從42.1%跌落到26.5%。去年我國出口177億件服裝,平均每件服裝的價格僅為3.51美元,出口60億雙鞋,平均每雙鞋的價格不到2.5美元。這種低價值出口一方面比較典型地反映了“打工經濟”的特征,另一方面也使我們在支付了大量能源和資源成本的同時,卻使價值大量轉移。據摩根土丹利公司的調查,自中國1978年改革以來,美國消費者因購買中國廉價產品而節省下來的金錢高達1000億美元。1998-2003年,僅童裝一項,美國年輕父母就因購買中國貨而節省了4億美元。另據日本海關統計,近10年來中國出口日本的方便筷子合計約4486萬箱,每箱5000雙,總計約2243億雙。根據中國林業專家計算,為生產這些筷子,而毀滅的山林面積占中國的國土面積的20%以上。值得關注的一個事實是,日本國土面積的森林覆蓋率達到65%,而我國的覆蓋率僅有14%。

  四是外需增長的結果起到了拉動別國市場的作用。據日本2002年4月至2003年3月的財務決算報告表明,中國經濟發展給日本企業帶來無數發展商機,并使其獲得巨額利潤。日本生產聚乙稀的廠家已經連續十年虧損,2002年,由于中國發展導致對原材料需求增長,日本向中國出口聚乙稀達70多萬噸,為整個行業扭虧為盈做出貢獻。2003年1月12日英國《金融時報》刊登題為“中國經濟發展有助于吸收日本過剩的生產能力”的文章,指出“中國的巨大需求有助于吸收日本過剩的生產能力,其中包括鋼鐵、造紙、玻璃、水泥、電子、機械零件和其他促進中國投資和建設繁榮的產業。由于中國的需求吸引了日本過剩的生產能力并恢復了其定價權,因此服務業,特別是航運業,也獲益頗豐。”從2002年以來日本對中國出口一直保持兩位數增長,占日本出口增加額的67.6%,對中國出口甚至被稱為“中國特需”。日本自己也承認“對華貿易支撐著日本以出口為主導的經濟恢復,這個形勢越來越明顯”。韓國對華出口2003年劇增47.8%,占其總出口額的18.1%,中國還占據韓國貿易收支順差的88.1

  %對此,一方面我們要客觀面對外資已長入我國經濟的現實,仍然要堅持擴大開放,繼續進行招商引資,發揮外資對我國經濟的積極作用。另一方面要優化外資結構,促使外資流向重點發展領域,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促使經濟增長從外需主導型轉向內需主導型,進一步提高內需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力。(來源:經濟參考報)


愛問(iAsk.com)


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