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于凌罡:“合作建房沒有變味”(圖)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9月02日 08:15 人民網-市場報 |
|
編者按:合作建房反映出許多購房者對房地產市場價高無序這一現狀的不滿和迫切改善住房水平的強烈愿望,傳達出一個積極重大的社會意義。自去年底合作建房的概念在國內出現后,這種“讓開發商靠邊站”的建房模式在全國各地都已擁有了一定的消費市場。今年2月初,個人集資建房模式更驚動了建設部,進而成為“兩會”上的一大熱點。但從實際運作結果看,合作建房者們普遍遇到了土地難找、資金不足、缺乏誠信、銀行不愿貸款等各種難題。一時間,合作建房似乎成了一個可望不可及的海市蜃樓。
當然,還有一個重要的因
素不容忽視———各種“暗槍”、“黑手”的阻梗。近日,就在各地“先行者”們紛紛“觸礁”,歸于沉寂之時,國內第一個實踐個人合作建房的首倡者于凌罡再次約見了本報記者,并爆料:“那些惡意炒房、甚至通過假按揭騙錢的人因為害怕斷了財路,于是就在幕后用黑手故意搗亂。”于凌罡的感觸頗具代表性———眾多的合作建房者似乎都在解同一道難題:自己如何真的蓋起一棟房子?但同時也許還會戳穿另一個謎底———開發商是如何牟取暴利的。
“這些天我一直很忙,如果方便,今晚7點來參加我們的聚餐會吧,順便進行你的采訪。我也就這個時候有點時間。”在于凌罡的安排下,8月23日晚,記者在位于北京北三環的一家餐廳見到了他。
與今年3、4月份處于媒體聚光燈下相比,于凌罡稍顯沉默,但直率依舊。“我沒被招安,合作建房也不會失敗。”也許是因為幾個月來“沉默”得太久,也許是覺得有必要對沒完沒了的流言蜚語作一回應,他的開場白鏗鏘有力。
一番寒喧之后,幾個月來一直忙于“找地”的于凌罡再次對記者打開“話匣子”。而此時,距于凌罡們放棄芍藥居地塊僅僅過了十余天。
“我們已經有足夠的資金,但是那塊地的價值有很大水分。”
8月10日,由于沒有第二家公司競價,于凌罡們心儀的芍藥居甲2號居住配套用地“花落旁家”,被北京隆華廣廈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以掛牌起始價9273.15萬元摘得。沒有坐上競買席的于凌罡隨即被推上輿論的風口浪尖。更多的表達,是對于凌罡和他發起的合作建房產生的懷疑,甚至認為集資建房的嘗試已經失敗,有的媒體干脆斷言其最終出路:不是散場,就是被地產商招安。
“下(失敗)結論的人安的是什么心,大家都清楚。”于凌罡對此這樣回應。他告訴記者,當時股東會議經過討論和投票,最后放棄芍藥居地塊,原因有三:第一是在該掛牌出讓的地塊內,有一個燃氣供熱站,并且這部分土地損失的補償無法估計;第二是該地塊的價格比較高,建面地價的起拍價已接近每平方米4000元;第三是目前得到承諾的外部融資條件還不夠優惠,融資成本還比較高。
“實際上當時已經有足夠的資金,但是那塊地的價值有很大水分。”于凌罡透露,有人愿意提供給他一塊地,對方能夠從中賺取幾千萬元的差價,但“即使如此,這塊地也比芍藥居便宜。”他同時表示,這次沒拿下芍藥居地塊,對合作建房而言沒有影響,目前還有四塊以上土地備選。
然而,一個不爭的事實是,買地未果讓于凌罡遭遇了第三波信任危機。而這似乎已成為一種常態:從扯起合作建房大旗到接洽并考慮與房地產開發商合作,再到放棄競買芍藥居地塊,于凌罡們的活動一直毀譽參半。
一樣的是,無論是信任危機來時還是過后,實現合作建房的努力一直在繼續。
不同的是,合作建房項目的若干細節似乎經過了不斷的修訂和糾正,看起來更加完善,比如,側重強調住房的品質優勢而非價格優勢,強調綜合收益而非房價優惠等等。
“和開發商合作前途未卜,需要雙方的誠意。”
3月下旬,當于凌罡與京城著名地產商萬通集團接洽的消息傳出,“于凌罡被地產商招安”、“合作建房變味”的說法便鋪天蓋地迎面撲來,質疑聲一浪高過一浪。
然而,真相卻令人“乏味”。于凌罡平靜地告訴記者:“只是考慮,還沒合作,我們并沒有和萬通簽訂任何協議。馮侖約我本周見面,具體時間還沒定。”說著,他打開手機,調出萬通集團董事長馮侖發來的短信讓記者看。
“合作與招安不是一個概念”。于凌罡指出,在堅持合作建房項目非營利原則的前提下,關于取得開發商的服務是否意味著變味,要澄清一個起碼的事實:“非營利”并非意味著在購買土地、聘請設計院、建筑公司等商業行為中,全面禁止提供服務的對象營利。同時,合作建房的參與者有權選擇適宜服務,進行消費。并且,在可能達成的合作中,處于主導地位的是自己,萬通最多是建筑商或總承包商,它的加入只會讓合作建房的成本更低。“難道真要像某些富人說的那樣,有錢人才可以出錢買房子,窮人就算湊在一起出同樣甚至更多的錢,也不可以買房子,如此才合了某些人的心意?”于凌罡反問道。
萬通和馮侖找到于凌罡,毋庸置疑是看到了潛在客戶。但要雙方真正走到合作那一步,在于凌罡看來顯然還有變數,“和開發商合作前途未卜,需要雙方的誠意。如果合作,對方一定要放棄一些利潤,但絕不是賣優惠房給我們。我們當然也要考慮讓對方盈利。”
8月30日,于凌罡用郵件告訴記者,已和馮侖面談,但“談判的內容暫時還不方便公開,只能告訴您進展很順利。”
“我承認合作建房不是主流,但它意義重大。”
對于合作建房能否成為主流的疑問,于凌罡回答得非常坦然:“我承認合作建房不是主流,但它意義重大。”
稍作停頓后,他意識到這種回答并不能把自己的想法表達充分,便接著說:“美國的萊特兄弟開始造飛機時,沒人相信那玩意兒能飛起來,也沒人認為那是飛行機器。他們第一次進行有動力持續飛行,時間不過數秒,距離不過百余英尺。但僅過了7年,飛機就能夠從軍艦上起飛了。我們目前這個階段的合作建房,類似于萊特兄弟的飛機,也只是一個雛形……”把由自己發起的合作建房比作萊特兄弟進行的飛機試驗,于凌罡有些得意。
而這個“雛形”的未來,則是被媒體形容為“烏托邦”的藍城計劃。對于在該計劃中,“政府規劃管理、銀行存貸監管、住房人出資、開發商投標建設”的開發模式,于凌罡一再表示,這實際上是對開發商有利的。當開發商日益陷入資金和土地困境,就會考慮這種轉型:不要項目所有權,甚至可以把融資和拿地外包,只負責開發和保修。在他看來,萬通目前的作為證明他們已經注意到了這種轉型的必要。“馮侖有遠見。”于凌罡如是評價。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更多的人愿意把合作建房的實踐意義看作照進房地產市場的那一縷陽光,是對房地產行業潛規則的挑戰。于凌罡卻說,他所提倡并身體力行的合作建房最根本的意義是,首先從經濟學角度而言可以化解資本市場的風險;其次解決分配環節的問題,比如在傳統模式下,住房人的資產在流失,即配套設施所有權流失了。合作建房就可以避免這種流失。而人們所看重的挑戰潛規則,恰恰被于凌罡認為是合作建房最低層次的現實意義。“當然房地產商也會害怕,你上網看看就知道了”。
著名房產維權人士舒可心對合作建房作了一個比喻:這是一群“孩子”在按照他們自己的想像做試驗。
“舒可心?!吃過飯我就去見他。”于凌罡笑嘻嘻地說:“我們是好朋友。你知道他是個天生的批評家。”
于凌罡 32歲,京城首例個人集資建房倡導人,曾為聯想集團工程師。2004年,于凌罡因倡導合作建房而躥紅,同時也在全國掀起了一股“集資建房熱”。
《市場報》 (2005年09月02日 第二版)
作者:本報記者 張向永
|
|
滾動新聞欄目 相關鏈接 |
|
|
| |
| |
人民網-市場報其他文章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