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中國的經濟力量在全球范圍內的崛起,美國如何反應呢?就在人們批評美國交相運用“貿易保護主義”和“貿易自由主義”兩手策略的時候,美國早已經悄悄地布了局。
構筑圍墻
美國從來沒有放松過對亞歐大陸重心中亞的關注。冷戰期間,美國與前蘇聯在中亞展
開爭奪與反爭奪戰,并在阿富汗大打出手,為此美國還支持過拉丹反對前蘇聯占領的斗爭。
2002年6月,中亞各國和鄰國為解決安全問題成立了上海合作組織。美國趁著9·11事件,將1.9萬軍隊部署在阿富汗,并可使用中亞各國的軍事設施。中國與哈薩克斯坦的能源合作比較深入,而美國恰恰與哈薩克斯坦制定了最為緊密的軍事合作計劃。
2003年9月,中國與中亞5國簽署了加強經濟合作的條約。2004年6月,美國與5個中亞國家分別簽署了貿易與投資框架協議。
隨著上海合作組織開展反恐和經濟合作,中亞國家要求美國撤軍,而中國也認為中亞形勢已經變化,美國應該尊重中亞國家的主權撤出軍隊。但美方表示拒絕從上海合作組織有關成員國撤軍。后來吉爾吉斯坦奇怪地邀請中國駐軍。如果允許,則將給美國駐軍留下口實。
無論如何,美國趁反恐之機,客觀上控制了中亞戰略位置,除了鉗制俄羅斯外,加上美國在日、韓駐軍及印度巴基斯坦的軍事合作,事實上美國軍隊出現在中國的三個方面。而“圍墻”之外,又是另一番天地。
坐鎮亞太
2001年,中國和東盟領導人甫一談定未來10年內建立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2002年布什旋即提出東盟談判計劃,并要求美國政府盡快在5年內與東盟10國建立“美國—東盟自由貿易區”。
美國的計劃是采取步步為營,與東盟國家逐個簽定FTA,最終建立美國東盟自由貿易區。
與此同時,美國加強在亞太地區的軍事存在,與亞太國家舉行的聯軍聯合演習迅速增加。光是2001年,美軍在亞太地區進行了60多次聯軍聯合演習。而2002年開始的“千年挑戰”演習和2004年進行的“夏季脈動2004”演習,則進一步彰顯亞太地區已經取代歐洲成為美國安全戰略的重心。與此同時美軍調整部署,將重心從歐洲轉移到亞太。
全球排擠
拉美是發展中國家經濟較為發達的地區,在礦產資源方面,鐵、銅礦占有突出位置。原油儲量占世界總儲量的12%,并有豐富的稀有貴重金屬。2003年6月6日,智利就與美國簽定了自由貿易協議。
去年以來國家主席胡錦濤、副主席曾慶紅先后訪問拉美諸國。中國已一再表明,中國同拉美發展合作并非針對第三方。而美國一直把拉美看作后院,亞美計劃總裁阿爾·桑多利在美國國會作證時認為,中國通過與拉美國家進行貿易,在地緣政治上對美國構成威脅。
但從2005年的統計表明,中國與智利的貿易額已超過美國,躍居第二。2005年1月,中國與智利開啟了首個拉美自由貿易區談判,并取得成效,從2006年1月1日起,中智兩國將在貨物貿易上實行零關稅。
而在非洲,從2005年開始,中國政府對于去年底前已同中國政府辦理了有關換文的非洲最不發達國家部分輸華商品實施免關稅政策,受惠國家包括貝寧、布隆迪、佛得角、中非等25國。
而美國國內對于中國在非洲尋求資源的行為,也是躁動不安,鼓噪威脅論。
圍堵的結果
美國心態似乎已經變得容不下別人任何舉動。哪怕是市場行為。
今年3月份《外交政策》月刊專題討論如何應對“崛起中的中國”,開篇名義即言:“沒有什么能比中國加入到世界大國行列這一事實對于世界政治經濟版圖的改變更大。”美國不愿意看到這種變化。
或許我們已經處于美國的“圍墻”之中。這就是美國面對中國崛起所采取的行動。
我們是拆墻,還是越墻,還是在圍墻里面看風景呢?
《國際金融報》 (2005年09月01日 第八版)
作者:羅小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