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邱登科實習生蕭燕清通訊員左宜弘報道:我國將在建材、醫藥、服裝、汽車配件、身份證、駕駛執照等方面推廣使用條碼。記者昨日從廣州市質量技術監督局了解到,從10月1日起實施的我國新《商品條碼管理辦法》(簡稱《辦法》)還加大了冒充商品條碼或偽造商品條碼的處罰力度,最高罰款從1萬元增加到3萬元。
不得以條碼名義收取上架費
《辦法》規定,銷售者不得以商品條碼的名義向供貨方收取進店費、上架費、信息處理費等費用,干擾商品條碼的推廣應用。銷售者以商品條碼的名義向供貨商收取進店費等不正當費用的,供貨商可依法要求退還。銷售者應當積極采用商品條碼。經銷的商品印有未經核準注冊、備案或者偽造的商品條碼的,質量技術監督部門責令其改正并處10000元以下罰款。
店內條碼不能冒充商品條碼
《辦法》還規定,生產者不得以店內條碼冒充商品條碼使用。在國內生產的商品使用境外注冊的商品條碼時,生產者應當提供該商品條碼的注冊證明、授權委托書等相關證明,并到所在地的編碼機構備案,由編碼機構將備案材料報送中國物品編碼中心。銷售者在其經銷的商品沒有使用商品條碼的情況下,可以使用店內條碼。店內條碼的使用,應當符合國家標準《店內條碼》(GB/T18283)的有關規定。
商品條碼不得轉讓他人使用
《辦法》還規定,企業不得將其廠商識別代碼和相應的商品條碼轉讓他人使用,違者將沒收違法所得,處以3000元罰款。任何單位和個人未經核準注冊不得使用廠商識別代碼和相應的條碼,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在商品包裝上使用其他條碼冒充商品條碼;不得偽造商品條碼。未經核準注冊使用廠商識別代碼和相應商品條碼的,在商品包裝上使用其他條碼冒充商品條碼或偽造商品條碼的,或者使用已經注銷的廠商識別代碼和相應商品條碼的,責令其改正,處以30000元以下罰款。新《辦法》在這方面加大了處罰力度,最高罰款從1萬元增加到3萬元。(侯穎/編制)(來源:金羊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