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國企業用知識產權在華“跑馬圈地”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8月29日 21:56 經濟參考報 | |||||||||
中國每10個發明專利中有7個是外國人申請 近日,國家發改委發布了2005年第43號公告,對我國現有的332家國家級企業2004年的技術創新工作進行了評價。有8家企業因為不合格而被取消資格。 知識產權之爭在中國已經呈現出白熱化程度,有專家疾呼,跨國企業利用的知識產權
據調查,到2003年,國外在我國申請獲得的發明專利已占我國每年專利授權的7成之多,也就是說我國每10個發明專利中有7個是外國人在中國申請的。 國外企業已經把籬笆建在我們家門口了 美國高通公司在CDMA技術領域擁有專利1200多項,正在申請的專利高達1900多項,憑著這些核心專利技術,這家公司幾乎壟斷了世界CDMA市場,也是憑著這些專利技術才有資本拒絕我國通訊企業集體提出的下調WCDMA專利費的要求。像高通這樣的公司并不在少數,跨國公司的知識產權壟斷,遠比市場壟斷更危險。 “國外企業已經把籬笆建在我們家門口了,這是十分危險的事。”中國科學院政策與管理所研究員連燕華在談及國內發明專利注冊情況時說到:“2001年我國加入WTO后,國外通過專利控制中國技術發展脈搏的趨勢越來越明顯! 據連燕華介紹,在中國申請的專利有兩種類型,一種是首創,另一種是在我國研發出來的。而國外企業在中國申請的專利并非全是在中國本地研發的,大部分是原來就有的,但是否在中國申請,則是根據中國相應企業專利申請情況決定的。一旦外國企業準備進入某個市場,同時聽說中國對手快要研發出相應的專利,他們就會去申請專利,這就是專利戰略,不僅僅是防御性的專利戰略,也有進攻性的戰略。 國外許多強勢企業的專利戰略已有明顯收益,據了解,飛利浦公司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其專利使用授權費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長。它每年可從自主知識產權中獲利數億歐元,專利收入已成為飛利浦的利潤中心。而資料顯示2004年高通營業收入為49億美元,來自專利許可的收入占總收入的27%。 連燕華說:“除非我們研究出來的技術是全新的,否則就被建在自家門口的籬笆攔住,研發出來把玩可以,但一旦使用就侵權,這就叫‘跑馬圈地’。但是技術固有的承接特性和關聯特性使得‘全新’的可能性很小,這個‘跑馬圈地’帶給我國技術發展很大危機,自主知識產權不抓不行了。” 據連燕華介紹,外國特別是外國企業對在我國申請發明專利非常重視,他們的專利申請增速從1993年開始啟動,在我國申請專利數字從1993年的6000項到1997年的2萬項到2003年超過4.5萬項。而獲得的職務發明專利授權數量的增長勢頭則從1999年開始啟動,從4000項到2001年超過1萬項,2003年更是超過2.4萬項。 日本、美國、德國、韓國和法國是在我國申請發明專利最多的國家,僅日本一國,在我國申請和獲得授權的發明專利已經占了我國全部發明專利申請的19%和授權發明專利的25%以上。 目前國人關注的焦點還集中在我國企業要走出去時面臨的問題上,比如思科與華為近兩年的知識產權訴訟案。但現在,“外國企業在中國對發明專利進行‘跑馬圈地’已經顯現出嚴峻態勢。” 連燕華表示,我國加入WTO后,市場的確被帶動起來。但是,“從技術和市場的平衡關系來看,市場換技術的思路并不是特別成功,只換來一些技術的局部使用權,核心技術依然掌握在外國企業、科研機構手里。相反,很多民族品牌受到內外的夾擊,一些曾經很輝煌的民族品牌慢慢消失,而一些很優質的民族企業被低價賣給外資企業,我國許多支柱產業比過去更加嚴重地依賴外國技術,國內一些搞自主開發的企業反而受到嘲笑。許多具有相對優勢的產業以來的主要還是廉價勞動力和法制不健全條件下的低成本,沒有核心技術的支撐,同時耗費了大量的自然資源、能源,原材料和勞動所產出的主要是低端產品,資本和勞動的投入沒有換來高附加值的回報! 國內企業為應對專利壁壘疲于奔命 一方面是跨國公司在中國瘋狂申請知識產權,另一方面則是國內企業為了應對這些專利壁壘疲于奔命。他們要么選擇交付使用費,要么進行專利購買,還有的在等待國外專利技術過期。 我國通訊企業與高通的談判就是付費使用專利技術的典型例子。要談判就是因為專利費太貴,企業賺的利潤讓專利持有者拿了大頭。據業內人士介紹,波導南京通信研究所曾研發一款CDMA2000手機,研發費2000萬元左右,其中高通收走的專利費就占一半以上。 既然繳專利費不劃算,就有企業計劃購買國外專利,比如京東方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2月12日,京東方公司完成了對韓國現代顯示技術株式會社(HYDIS)擁有的TFT-LCD(薄膜晶體管液晶顯示器)業務的收購;同年8月,京東方公司又購買了由臺灣潘氏集團和印尼林氏集團共同創立的冠捷科技。通過這兩次并購,京東方公司擁有了第五代TFT-LCD生產線的上下游資源。 原本京東方公司投資液晶屏項目是看好了液晶屏的高利潤率,然而,由于第五代產能的釋放,今年液晶屏的價格已經比去年底下降了30%。TCL平板電視研究所的專家悲觀的表示,價格下滑讓在這個時候誕生的中國第五代液晶屏生產線處于尷尬境地,它將使高達10億美元的投資收回周期延長,進而嚴重影響下一代生產線投產的速度,也使未來的融資面臨種種困難。 更需要注意的是,2004年8月,全球最大的液晶顯示器(LCD)制造商LGPhilipsLCD就著手建立第六代TFT-LCD加工廠,代號“P6”,以進行TFT-LCD面板的批量生產。業內人士表示:“TFT-LCD生產線每隔半年就有一次升級,不敢保證五代生產線能成為市場的贏家!眹a的“第五代”液晶屏面臨著未投產即落后的險惡局面。 另一條在國內被廣泛使用的繞過專利壁壘的道路就是等國外專利技術過期后進行仿制。這在金屬加工業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比如銅加工業,河南金龍精密銅管股份有限公司用德國PSW軋機技術生產銅管,現在已經成為我國乃至亞洲最大的制冷銅管生產企業,在全球排第三位。 金屬加工業在國外技術已經成熟多年,可以拿來就用,但是在那些現在還在大量做創新研發的行業,走仿制的道路就很艱難。我國的制藥業現在面臨的正是這一困境。 中國制藥行業一直是以仿制為主發展起來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藥品很少。數據顯示,我國自主創制、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一類新藥到2003年只有65個品種,僅占我國批準新藥的2.6%,仿制品種達95%以上。目前在我國1萬余件藥品專利中,80%為國外研究機構和企業所有,其中又有90%以上為發明專利。 我國大量仿制藥的產生是有歷史背景的:在以往高度集中的計劃體制下,我國醫藥企業無法自主安排生產,缺乏必要的市場意識。但是,長期的仿制方式雖然節約了大量的研制新產品的資金,但企業形成了“多快好省”的仿制體制,缺乏創新的動力和壓力。這就使得我國制藥企業能夠進行高技術開發研究的很少,即使能夠進行高技術開發研究的企業能力也比較弱,有些企業對研發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或過分依賴仿制、引進,缺乏二次開發的能力。據哈藥集團的人士介紹,國外大型跨國公司每年用于新藥R&D的投入基本上占銷售額的15%至20%。我國醫藥企業R&D的投入比例則通常只有1%,“有的就連這1%也無法保證?顚S! 以仿制新藥為發展手段的我國制藥企業現在已經開始面臨知識產權帶來的雙重窘境:自主開發新藥,則面臨資金與科研等諸多難題;而仿制國外專利期已過藥品的道路,卻充滿激烈競爭,利潤微薄。 自主創新企業呼吁良好政策環境 未來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必須走創新主導型的發展模式。下決心進行自主創新,下決心培育民族品牌,下決心建設好我國的國家創新體系,才能成為創新型國家。 然而,我國現在的經濟環境、政策條件在許多方面卻對鼓勵企業創新做得還不夠。連燕華介紹說,青島海爾集團和青島海信集團都自主開發了彩電的核心芯片,通過彩電芯片的開發使海爾和海信集團初步掌握了核心芯片的自主研發能力,海爾集團的彩電芯片已經實現了產業化,年銷售超過1000萬片。但是,他們在企業調研時,企業開發人員反復提到的卻是境外走私對企業芯片研發的沖擊。 據了解,國外的芯片企業在向國內銷售時,通常是在香港交貨,而香港沒有增值稅。芯片大多有帶貨公司從香港走私進入內地,帶貨成本通常只有商品價值的3%,但卻能夠逃避17%的進口環節增值稅。但國內企業銷售自主開發的芯片是卻需要交17%的增值稅,這就相當于國內企業受到的賦稅壓力比國外競爭企業高了14%,競爭就只能靠壓低企業的利潤;诖,企業呼吁大幅度降低國內集成電路行業的增值稅,大幅度壓低國內集成電路行業的賦稅成本。這樣就能夠大幅度壓低走私帶貨企業的利潤空間,從而不僅使國內集成電路企業能夠得到合理的利潤以求長期發展,國家在集成電路進口方面的稅收也會因為走私的減少而增加。 企業呼吁打擊走私只是我國大環境不利于科技創新的一個例子。有關數據表明,進入新世紀以后,我國大中型工業企業的技術創新活動獲得政府支持的力度在持續弱化。從企業科技活動經費來源來看,政府資金所占比重2000年以來持續大幅度下降,從20世紀90年代的7%左右下降到2003年的3.26%。政府財政科技經費支出中用于資助大中型工業企業科技創新的經費比重也呈下降態勢,從9%左右下降到5%左右。 不僅是國內企業與外資企業稅收不平等,連燕華經過多年跟蹤后發現,國家用來鼓勵企業增加技術開發投入的稅收優惠政策在執行中也存在著許多問題。在這方面,我國的政策依據一直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1996年下發的[41]號文件。從2002年起,連燕華受科技部委托開展了對國內280多家大中型工業企業的問卷調查,發現這一財稅優惠政策在設計與執行中存在不少的問題。 比如說按[41]號文件規定,享受這一政策的只能是工業企業。但實際情況是,在一些非工業企業,特別是一些高技術服務業和建筑行業,科技投入問題已經越來越嚴重地制約行業的技術進步!拔覀冊ㄗh至少向建筑業開放這一政策。但這一問題到目前都沒有解決!保▉碓矗航洕鷧⒖紙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