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資源、人口、環境瓶頸使原有發展模式難以為繼
“過去,我們在國土局辦理相關證件,由于審批程序復雜,排隊辦證現象十分普遍,而且很難在第一時間得到急需了解的信息。現在我們通過國土房產網、房地產信息網、物業管理信息網等,就可以了解到有關法規、規章、政策和行政決定。辦起事來,方便多了。”一位深圳市的普通市民對記者說。
在深圳25周年即將到來之際,記者對深圳進行了為期一周的采訪,通過采訪發現,深圳市國土局的做法只是“速度深圳”向“效益深圳”轉型的一個小小縮影。當前,“效益
深圳”已開始成為深圳人的新理念和新思路。 這是全長7.48公里、總投資9.8億元的深圳特區清水河——平湖高速公路。近期,深圳在全國各地加快發展的背景下,以改革創新的精神,用以退求進的果敢,再次做出歷史性的抉擇:從“速度深圳”轉向“和諧深圳”“效益深圳”,在保證一定速度的前提下,轉變發展模式,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探索新的發展道路。新華社記者周文杰 攝
“速度深圳”模式:難以為繼
過去25年,深圳創造了具有鮮明時代特色的“速度深圳”。1979年建深圳經濟特區,當年GDP僅為1.76億元,幾乎是從零起步。用了18年時間,深圳GDP達到每年1000億元,再用5年時間達到了每年2000億元,而突破3000億僅用了兩年時間。據估算,未來10年內,深圳市生產總值完全有可能突破每年10000億。但如果按照目前的消耗水平簡單推算,深圳實現每年萬億GDP將受到水、土地、能源、環境的嚴重制約,出現“難以為繼”的局面。
深圳市委書記李鴻忠對記者說,過去25年,深圳以改革開放促進經濟發展,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設中,貢獻了具有鮮明時代特色的“速度深圳”的發展模式。但要看到以往高速增長所付出的代價,如果按照目前的消耗水平簡單推算,深圳GDP達到萬億元,需要占用全市土地面積的90%,耗用3倍于目前的水電和環境資源,這個代價我們是付不起的。同時,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水土電能的嚴重短缺,已成為深圳全面建設國際化城市面臨的巨大壓力。
李鴻忠列數了“四大難以為繼”的制約:一是土地、空間有限,剩余可開發用地僅200多平方公里,按照傳統的速度模式難以為繼;二是能源、水資源難以為繼,抽干東江水也無法滿足速度模式下的增長需要;三是按照速度模式,實現萬億GDP需要更多的勞動力投入,而我們的城市已經不堪人口重負,難以為繼;四是環境容量已經嚴重透支,環境承載力難以為繼。
正是基于此,深圳得出的結論是:如果不改變發展模式,很快就會出現環境危機,必須探索一種“效益深圳”的新發展模式!
“效益深圳”:不再拼速度拼座次
李鴻忠對“效益深圳”的闡釋是:“不再看重單純的GDP排名,不和別人拼總量、拼速度、拼規模、拼座次,而是更加看重發展的效益指標。”他指出,從速度型發展進入效益型發展,是深圳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效益深圳”不僅包括經濟效益,而且包括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不僅要處理好經濟系統中速度、質量和結構的關系,而且要處理好經濟系統與生態系統、資源系統、社會系統的關系;不僅要擴大經濟發展的正效應,更要最大限度地削減負效應,追求最大的凈效應。
李鴻忠分析說,從國際上看,歐美等發達國家人均GDP在8000至10000美元的發展階段,環境狀況開始好轉。日本、韓國等利用后發優勢,在5000至7000美元的發展階段,環境質量逐步好轉。2004年,深圳本市生產總值突破3000億元,人均GDP突破7000美元,正處在這一關鍵時期。
李鴻忠說,對一些不符合科學發展觀要求,技術含量低,稅收貢獻低,對環境影響嚴重,靠克扣和拖欠工人工資獲取利潤的工廠和產業,深圳要毫不猶豫地淘汰,為發展“深圳制造”和“深圳創造”騰出空間,騰出資源。“就是因此影響一點GDP或外貿出口也不要怕。”
細化指標:確保“四個下降、三個提高”
從追求“速度”到追求“效益”,從何著手成為眾人最關心的問題。對此,深圳市委、市政府明確提出了“四個下降,三個提高”的指標體系。李鴻忠解釋說,“四個下降”即單位產出占用土地顯著下降,資源消耗的增長相對于經濟增長顯著下降,初級勞務工在勞動人口中的比例下降,經濟增長對生態環境的污染程度顯著下降。而“三個提高”則是力爭經濟增長中科技貢獻率顯著提高,經濟增長中教育和人力資本的貢獻率顯著提高,經濟增長中綠色GDP和循環經濟的貢獻率顯著提高。
2004年,“效益深圳”端倪漸顯:資金使用效益大幅提高,每萬元新增貸款所帶來的GDP增量同比提高4.0%。循環經濟進一步發展,資源集約利用化程度提高,萬元GDP能耗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萬元工業總產值耗電量低于國內其他城市。
與此同時,深圳的經濟社會發展也朝著“效益”邁出了實質性步伐。在體制改革方面,進行了新一輪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和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取消行政審批事項265項;高科技方面,世界首個基因治療藥物等多項世界級高科技成果問世,日本環球超級硬盤等一批高新技術項目落戶深圳,全市全年高新技術產品隨之增長28.8%,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一半;產業結構調整方面,以汽車、精細化工、裝備制造等為重點的產業結構適度重型化全面啟動,其中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增加值增長30%以上。
2005年是深圳正式提出轉變發展模式的第一年,“效益深圳”的目標寫進了該市年度工作的總體規劃。李鴻忠強調,深圳不排斥總量、速度,不是要以經濟的低增長甚至零增長為代價,來實現“效益深圳”,“恰恰相反,是要通過提升效益來實現更快、更好、更持久地發展”。
作者:李佳鵬
(來源:經濟參考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