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真是一份“不合時宜”的報告,驚擾了我們做得正酣的“國際化”美夢。它又是一針正當其時的清醒劑,提醒我們該走出城市一隅,睜眼看清真實的國情了。
“房子是土泥房子,屋頂用柳條糊住。家具是一個水泥柜、一口鍋、幾個碗,另外還有幾只羊。家中全部資產不值1000元。”這是環京津貧困鄉村的一個切片。“環京津貧困帶”的形成絕非一日之積。
長期以來,我們的發展思維和路徑都是“以城市為本位”,為了城市的快速發展,大規模向周邊地區索取各種資源。從一定意義上講,“以城市為中心”的發展模式在土地有限、人口眾多的中國有其合理之處,并且在實踐中也解決了一部分問題。不過,“城市本位”的發展模式也造就了類似于“環京津貧困帶”的難題。早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就有學者提出了廣東等發達省份城市繁榮與周邊貧困嚴重失衡的問題。
除此之外,中國長期的城鄉二元結構也是產生貧困帶的重要因素。在此結構之下,城鄉對各種資源的占有、分配和使用存在著巨大的不公平性,從來都是優先保證城市的生存和發展。這種遺留問題不僅涉及城鄉發展不平衡,還蔓延到了城鄉人民的醫療、社會保障等各個方面。因此,從城鄉二元結構的形成及其后果來看,這種結構本身也是“城市本位”的體現。前幾日,建設部有關負責人指出,目前有100多個城市提出要建國際化大都市,30多個城市提出要建CBD。這種盲目拔高城市定位、建國際化大都市的勢頭,在貧困帶面前必須剎車。
對這次亞行提出的“環京津貧困帶”問題,有官員指出“這不利于首都安全”,他的本意是好的,首都的安全是需要保證,但是依此作為消除貧困帶的發展依據是不夠的,這恰恰反映出“城市本位”的發展思想。現在,更需要做的是以此為契機,加快大區域的發展步伐,盡可能均衡各種資源的分配與使用,以城市資源反哺貧困帶。因為,這樣做的結果也有利于城市的進一步前進,緩解外來務工者造成的城市人口壓力和就業壓力。同時,需要有此行動的不僅僅是京津冀,也有中國的其他省份。
《市場報》 (2005年08月26日 第八版)
作者:任孟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