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熱潮引發中國區域發展新格局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8月22日 14:07 中國新聞網 | |||||||||||
記者 程勇 汪金生 傳統因素的影響正在下降,經濟全球化、信息化、科學技術、人才及管理以及反映進入國際經濟循環難易程度的區位等,成為產業發展、經濟增長和產業布局的重要因素。中國科學院院士、權威經濟地理學家陸大道昨日在烏魯木齊舉行的“中國科協二00五年學術年會”上說。
目前中國區域發展的新格局是,地區間的經濟發展差距全面擴大,大地帶間的發展不平衡加劇,部分發達地區已經進入工業中期階段,大部分中西部地區在總體上還處于工業化的初級階段,在全國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總體迅速增長的同時,強勢省份越來越強,原來處于中等水平的地區開始出現分化,相對落后的地區也開始高度重視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 陸大道說,中國區域發展出現新的因素、新的格局,影響中國區域發展變化的因素包括,國際化資本在全球范圍內的流動,跨國公司投資的大規模增加,這部分資金的投放在什么地區,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該地區產業布局和區域發展的格局。與此相適應的是,國際貿易大幅度增長。 陸大道說,中共中央近年來實施的西部大開發對經濟相對落后的西部省區經濟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確定了四條一級經濟帶,分別是西隴海——蘭新經濟帶;長江上游成渝經濟帶;南貴昆經濟區和呼包——包蘭——蘭青經濟帶。西部大開發應以四條一級經濟帶為只要支撐點,培育西安、成都和重慶三個具有全國意義的都市經濟區,作為西部參與全國和全球經濟的主要網絡節點,著力發展天山北麓經濟帶(烏魯木齊城市群)等,使其成為西部經濟的主要聚集地和“增長極”。 陸大道還說,生態和環境因素應成為區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等沿海發達地區實現了長期高速和超高速經濟增長及大規模城市化、國際化,在取得令人鼓舞的巨大成就的同時,環境狀況及水土資源利用狀況令人擔憂。 他說,在發展“國際大都市”、進行“大”規劃的熱潮中,全國提出要建設國際性大都市有一百八十三個城市,但有些發達地區的農村小城鎮建設“城不象城、鄉不象鄉”;城市之間及城市與區域之間缺乏必要的合作;“土地城市化”大大快于人口城市化;耕地遭到大規模破壞。 他建議說,作為西部大開發四條一級經濟帶的天山北麓經濟帶核心的烏魯木齊,應把都市經濟去建設為西隴海——蘭新重點經濟帶向西開發的前沿產業基地;中國石油天然氣資源戰略儲備基地、生產供給基地和加工利用基地;全球旅游網絡上的重要環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