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滾動新聞 > 正文
 

農信社改革進入沖刺時期 第四大存款機構謀求變身(圖)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8月22日 09:47 經濟參考報
  作為服務于世界上最龐大農村的金融系統,中國農村信用社體系已經度過了改革的第一階段。在經歷了兩年改革之后,這個極具有中國特色的金融系統究竟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即將來到的改革沖刺時期又意味著什么?帶著這些問題,本報記者先后前往江蘇、吉林、重慶等地進行實地采訪。

  中國第四大存款機構
農信社改革進入沖刺時期第四大存款機構謀求變身(圖)
  據統計,截至2005年6月末,全國農村信用社各項存款余額達30640億元,成為了繼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建設銀行后,中國第四個存款突破3萬億元的金融機構,也就是中國第四大存款機構。

  但是,多數人并不沒有把農信社作為一個整體的機構。

  幾乎與共和國同時誕生的農村信用社,50年代是作為的三大合作(農業合作、供銷合作、信用合作)之一在中國農村推行。

  1979年后,國家雖然提出將農信社辦成群眾性的合作金融組織,但由于實際由農業銀行管理,所以農信社實際成為了農業銀行的基層機構,并有大量的貸款投放給鄉鎮企業,不少就轉化成之后的風險。

  1996年,農信社為中國人民銀行托管,雖然央行加強了對農信社的管理和改革進程,但一些多年積累的問題,仍然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農信社的發展。產權不明晰、法人治理結構混亂和資產質量低是農信社最突出的問題。

  在農信社的總資本中,股金約占20%,農信社長期經營所形成的集體積累約占80%,集體積累所形成的產權的歸屬雖然在表面上是清晰的,但實際上是模糊的,到底是由誰來行使這部分產權的問題,在理論上和實踐中沒有很好的解決方法。

  另外,當時全國約30000家農信社均為獨立法人,擁有自主吸納存款和放貸的權力,但在法人財產權上,農信社卻無法依據其法人財產承擔民事責任,這使得法人治理結構殘缺不全的農信社的內部管理較為混亂,貸款審批權集中,并且一些資不抵債的農信社也無法正常關閉。

  產權不明晰和法人治理的缺失,造成農信社積累的大量的不良資產,據了解,在2003年改革之前,農信社實際資不抵債數額為3300億元,資本充足率為負的8%。十年連續虧損絲毫沒有停止的跡象。

  改革進入沖刺階段

  2003年6月27日,國務院下發《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試點方案的通知》,新一輪的農信社全國改革開始啟動。

  此輪改革,國務院確定的基本要求是:“明晰產權關系、強化約束機制、增強服務功能、國家適當支持、地方政府負責”。但最令農信社基層興奮的,是央行承諾將用票據置換的方式,“買斷”符合改革要求的農信社一半的資不抵債部分。

  根據央行的規定,如果實行鄉鎮信用社與縣(市)兩級法人體制的信用社,以縣(市)為單位考核,考慮以專項票據置換不良貸款和彌補歷年掛賬虧損因素后,資本充足率達到0;實行統一法人體制的信用社,同樣在考慮以上兩個因素后,資本充足率達到2%;農村合作(商業)銀行的資本充足率達到8%。那么央行將用專項票據,置換農村信用社2002年末實際資不抵債數額的50%。

  同年8月19日,國家決定在浙江、山東、江西、貴州、吉林、重慶、陜西和江蘇8省(市)率先進行農信社改革試點。并于12月30日獲國務院批準后全面進入實施階段。

  作為首批試點的省市,主要將改革的重點集中在了兩個方面,一是明晰產權,增資擴股,增加資本充足率;二是改革法人管理結構,將以前分散獨立的法人結構改革為省、縣兩級法人結構,省級法人結構由省政府負責管理,并接受銀監會的監督。

  首批試點的八個省市,地域經濟和農信社的發展水平不盡相同,例如地處東部沿海的江蘇省,農業占省內經濟區域經濟作為經濟發展較為發達的浙江、山東和江蘇等省,農業占區域經濟的比重不高,農村和農民普遍的收入水平較高,農信社的資產質量也較好。而在農業依然占區域經濟很大比重的吉林省,在改制前的農信社資產狀況則在全國處在靠后位置。

  經過兩年的改革,首批試點的八個省市均成立了省級聯社,并按照兩級法人治理結構安排,縣(市)聯社負責具體的經營業務,而省聯社則負責進行協調管理。由于省級聯社由省政府管理,省級政府在此次的農信社改革中表現出了極大的熱情,并發揮主導性的作用。配合中央對農信社的改革政策,各省出臺的地方性扶持政策多達18種。同時,由于省級政府承擔了幫助農信社清收舊貸、打擊逃廢債的職責,僅2004年,全國農信社共清欠1194億元。銀監會主管農信社工作的副主席李偉就表示,對農信社的管理就不可能再回到人民銀行或者農業銀行管理的體制上去了;銀監會也不可能長期負責農信社管理,作為過渡期并由國務院授權管理是可以的,但時間不宜過長。“明確了省級政府對農信社管理的職責,就是將改革的一個積極性(銀監會)轉變為多個積極性(社會、省級政府、農信社本身)。”

  2004年8月,國務院召開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試點工作會議,在會上,又有21個省、市、自治區成為了農信社改革試點單位。至此,除了西藏和海南,農信社改革在我國大陸地區的29個省、市、自治區全面啟動。

  2004年度全國農村信用社全行業首次實現了年度統算盈余,盈余額達104.62億元,其中有26245家農村信用社實現盈余。全國有25個省份的農村信用社以省為單位統算實現盈余。

  農信社的下一步

  按照新一輪農信社改革確立的目標,必須重構農信社管理體制,明晰產權關系,完善法人治理結構,以加大金融支農力度。因此,農信社改革并不是一時之需,作為在金融系統中被認為“形式初級”的農信社,自然會有向股份制商業銀行和股份制合作銀行發展的傾向。

  8月15日,上海農村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創立大會暨第一次股東大會召開,據了解,在籌建工作完成后,上海農村商業銀行將按有關規定和程序向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提出開業申請。如果獲準開業,這將是首例省級農信社整體改制為農業商業銀行。

  2003年,銀監會對農信社改制為商業銀行有明確要求:“改制為商業銀行的農村信用社僅限于大中城市和其他經濟比較發達、商業化程度較高、對支農服務要求較少的少數地區”。并提出了具體的條件:有較強的管理能力;全轄農村信用社資產總規模10億元以上;不良貸款比例15%以下;組建后資本金不低于5000萬元,資本充足率達到8%。

  在改革初期全行業幾近資不抵債的中國農信社系統中,符合這些條件的農信社幾乎沒有。然而僅僅過了兩年,在由上海市政府主導的上海農信社改革方案中,改制為商業銀行成為了主要目標。并且,為了提高其資產質量,上海市政府在央行11億票據置換的基礎上,還向上海市農信社出資10億現金,并劃撥了一塊評估價值45億的土地。使得上海市農信社的資本充足率達到了9%符合銀監會的要求。

  但上海農信社并不是農信社系統中首家轉制為商業銀行的單位。在經濟較為發達的蘇南地區,截止2005年6月末,已成立了10家農村商業銀行。有的農村商業銀行的總資產規模超過180億元。另據消息,北京市農村信用社近期也將轉制為北京農村商業銀行,目前籌備工作已基本就緒,正式成立的消息將在近幾個月發布。

  但對于大多數歷史包袱沉重的農信社來說,商業銀行的目標依然遙遠。相對來說,門檻較低的農村合作銀行則更受改制者的青睞。

  2005年6月30日,天津農村合作銀行成立,成為全國首家省級農村合作銀行,并采取了兩極法人管理模式。據了解,這是由于天津農信社認為,從現有內部管理、企業員工素質、所處的經濟環境等因素考慮,“天津市還不適宜馬上組織一級法人的金融機構。”

  同樣,江蘇省聯社理事長王晨曦也向記者表示,江蘇省將在經濟水平中游的蘇中地區推行農村合作銀行模式,希望符合條件的農信社改制為農村合作銀行。目前,江蘇省已成立了一家農村合作銀行。

  當然,并不是所有的農信社都希望短時間內轉制成商業銀行和合作銀行,同為首批試點省市的吉林省聯社理事長高繼泰和重慶市聯社理事長袁明杰就均向記者表示,由于農業經濟比重較大,農村人口較多,吉林省和重慶市的農信社的工作重點依然要放在農村和農業上。他們認為,目前的聯社-合作社形式更符合當地農村的經濟發展水平。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院陳劍波表示,如果農信社商業化、城市化,那么就必然會出現股東利益最大化和國家要求農信社支持三農建設的初衷相矛盾的情況,屆時,農信社就會處在一個比較尷尬的位置。

  作者::勾曉峰

  (來源:經濟參考報)

  愛問(iAsk.com)



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