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企今年上半年全面虧損 油價倒掛源于定價機制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8月22日 08:32 經濟參考報 | ||||||||||||
8月21日,中國石油化工集團被由中國企業家聯合會和中國企業家協會評選為“2005年中國企業500強”綜合榜首位,國家電網、中石油分列二、三名。 一直在供油緊張環境下訴說石油加工業虧損的中石油、中石化集團,并沒有因為虧損而被國資委降低考核等級,也沒有在500強席位上受到影響。
有專家直言,油價倒掛造成的煉油虧損,并不一定能真正影響到在國內占據壟斷地位的石油巨頭的豐厚利潤。在對油價和油品供應的關注和爭論中,對國際油價變化反應遲緩的油品定價機制,不可避免地處在一個尷尬的位置。 煉油:真實存在的虧損 石油巨頭一直強調的煉油虧損,終于有了一個量化的指標。 8月19日,石家莊煉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發布的半年報顯示,上半年,石煉化累計加工原油146萬噸,銷售產品136萬噸,實現銷售收入43.81億元。由于上半年原油與成品油價格嚴重倒掛,公司上半年利潤虧損3.07億元。去年同期還盈利3900萬元,今年上半年凈利潤同比減少882.59%。 此消息發布后,石煉化股價應聲下跌6.44%。需要強調的是,石煉化是中石化控股的公司之一。由于中石化還未公布半年報,所以業內人士認為,石煉化的半年報對中石化相同領域的數據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 而同為石油加工行業的錦州石化,也在8月2日的公布的半年報中顯示,今年上半年凈利潤比去年同期減少522.56%。 石油加工企業從去年的全面盈利,一步落入了今年上半年的全面虧損,企業認為原因就在于國內油品市場的油價倒掛。 所謂油價倒掛,就是指由于國際原油價格的攀升,煉油企業原油采購價格不斷上升,而成品油的價格卻并沒有隨之提高,造成成品油價格低于企業的煉油成本,造成企業“越煉越虧”的狀況。 據了解,今年以來,國內成品油的價格始終較國際價格低1000多元/噸。以近期新加坡到岸價為例,6月份汽油零售價為5844元/噸,柴油零售價為5822元/噸,而同期國內汽油零售價僅為4600元至4700元/噸,柴油零售價僅為4200至4300元/噸。而同期的國際石油期貨價格已突破每桶60美元,約合每噸3500元人民幣。這就造成了傳說中“煉一噸油虧一千元”的情況。 據統計,今年1至5月份,石油加工業實現銷售收入3810.79億元,同比增長36.0%;利潤總額卻為-27.9億元,同比下降了124%,全行業虧損嚴重。我國的汽油產量自6月份以來開始下降,6月份我國的產量從5月份的436萬噸降到409萬噸。7月份的產量更是由于煉廠開工率下降而急速減少。 國家發改委經濟運行局巡視員李揚也表示,國際油價上漲,使得煉油企業生產積極性不足,也是廣東等地成品油供應偏緊的原因之一。 銀河證券研究中心的報告認為,今年上半年以來,由于考慮了消費者對高油價的評論,國家并沒有嚴格執行以新加坡、鹿特丹和紐約三地市場為中心的成品油定價體制,使得國內成品油零售價格漲幅較國際水平低了30%左右,而原油等上游產品價格與國際接軌較為緊密,因此,石油煉制與銷售業的毛利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巨頭:堤內損失堤外補 雖然煉油行業是一批虧聲,但石油開采行業則是另一番景象。 8月9日,中國石化中原油氣高新股份有限公司發布了半年報顯示,上半年中原油氣主營業務收入11億3072萬元,實現利潤4.8億元,較去年同期分別增長了15.9%和25.4%。其中原油產品銷售23.81萬噸,銷售收入6.27億元,利潤更是大漲50%以上。 由于中石化控股了中原油氣的70%的股份,并且中原油氣的原油基本通過關聯交易銷售給了中石化,所以業內人士認為,中原油氣的半年報,對未公布半年報的中石化的油氣開采部分,同樣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 中國石化2004年的業績為凈利潤人民幣322.75億元,同比增長了69.77%。而中國石油2004年的業績為凈利潤1029.27億元,同比增長47.9%,并創下上市以來最好水平。這樣的出色業績甚至一舉超越了匯豐控股,成為中國香港聯交所2004年盈利最高的上市公司。兩家石油公司業績的大幅提升主要得益于原油價格的持續上漲。 根據中石化2005年第一季度的報告顯示,中石化第一季度原油開采為953萬噸,如果二季度的開采量與一季度相當,中石化上半年將有接近1900萬噸的原油開采。一季度中石化的原油銷售價格為2127元每噸,如果參照石油價格在這幾個月的變動,以及中原油氣的半年報,業內人士預計中石化僅在原油開采一項上,就有超過150億元的利潤。而中石油的利潤較之將更多。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1至5月份,全國石油加工及煉焦業全行業凈虧損10.3億元。也就是說,即使這10億元的虧損全都是中石油和中石化兩大巨頭的,也只是巨頭采油盈利的零頭。 定價機制成關鍵 在消費者和煉油廠的埋怨中,由發改委確定的定價機制成為了一個尷尬的角色。 據了解,目前我國石油業的原油和成品油定價機制都由發改委制定。 在我國,國內原油及成品油的供應都有國內自產與進口兩種途徑。其中國內自產的原油及成品油價格的確定取決于國家發改委根據國際石油市場價格與國內實際情況制定的基準價。具體地說,國產原油基準價格是由國家發改委根據上月國際市場相近品質原油的離岸價格加上關稅確定的,貼水或升水由購銷雙方根據原油運雜費負擔和國外油種的質量差價及市場供求等情況協商確定,這樣使得國內原油定價滯后于國際市場價格一個月。 這樣的定價機制,使國內原油價格基本與國際市場接軌,也使得中石油和中石化在國際原油價格的持續上漲中充分受益,業績取得了“爆炸式”的增長。與此同時,國產原油定價滯后于國際市場價格一個月的“時間差”,又使得我國的原油進口陷入了“買漲不買跌”的怪圈——國際油價上漲時,由于預期一個月后國內定價也會相應上漲(他們甚至可以通過公式計算出下個月的我國國內油價,而且精確到小數點后面的幾位數),所以幾大公司就會高價大量買進。 而我國的成品油定價則幾乎完全是計劃價格。 目前國內現行的成品油價格體制主要是沿用2001年制定的方案,即國內汽、柴油價格與新加坡、鹿特丹和紐約三地市場價格掛鉤,如果三地加權平均價格按月變動幅度超過8%,發改委就可能在三地加權平均價格的基礎上加運費后制定出國內成品油零售中準價。中石油和中石化兩大集團以中準價為基礎,在上下8%的幅度內制定最終零售價格。 同時,2001年10月原國家計委發布的《關于完善石油定價機制相關辦法的通知》中,明確規定了“國內成品油價格在國際油價短期上漲時不上漲,而在國際油價下降時不降或少降”。 但是,2003年以后,為了抑制經濟過熱,國家發改委又將2001年的方案進行了修改,新方案規定將國內油價一旦與紐約等地出現8%的價差就調價,改為視國內經濟運行狀況而不定期調價。 7月29日,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全面上調了原油天然氣的資源稅稅額標準。業界分析,這是邁向資源稅改革的試探性的一步。面對壟斷的油氣資源企業由于市場價格上漲帶來的暴利,國家用財稅手段進行必要調節的做法被市場普遍認可。 據了解,改革石油定價機制的方案將主要由發改委能源局、經濟運行局、價格司三個部門共同研究制定,而改革方案目前仍在保密狀態。 記者 勾曉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