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營書店還能走多遠?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8月21日 06:03 深圳商報 | |||||||||||
民營書店走得有點悲壯,倒下了一批,但又站起來了一批。民營書店的大旗能不能一直撐下去,這并不僅僅是書店本身的問題。重新理順出版、印刷、零售的利益分配關系,行業標準和行業規范的建立,國民讀書熱情的拯救,國家政策的扶持都是至關重要的因素。 民營書店轟轟烈烈地來了。繼上半年第一次和國營書業在天津書展大規模同臺參展之后,正在舉行的上海書展上,民營書店同樣聲勢浩大。來自北京和華東六省的74家較有影響
曾經紅遍上海大街小巷的“誠品書店”在一夜之間銷聲匿跡;分店遍布滬上地鐵站的“明君書店”在去年爆出財務困境后,至今仍處在“鳳凰涅槃”的關口;著名連鎖書店席殊書店去年底因拖欠書款被告上法庭;曾名噪一時,把分店開到北京王府井的“思考樂書局”因財務問題被收購;更有多如牛毛的民營小書店興起了又破滅了……在熱鬧登臺之后,業內人士所憂心忡忡的問題是,民營書店,這面大旗還能打多久? “娜拉走后怎樣?” 2003年9月1日,國家新聞出版總署頒發了新的《出版物市場管理規定》,首次規定具備一定資格的民營企業可以申請出版物國內總發行權及批發權。一時輿論歡呼雀躍:民營書店“二渠道”的帽子終于摘掉,獲得了和新華書店公平競爭的權利了。 然而,問題在于,娜拉出走后怎樣?上海企鵝書店總經理姚獻民說道,摘掉“二渠道”的帽子本身沒有意義,問題在于魯迅先生所說的娜拉獨立后又怎樣? 如何走出自己的路,是擺在目前號稱十萬家民營書店面前的第一號難題。雖然平等經營圖書的權利來了,但是和新華書店等國有書店相比,民營書店的先天不足相當明顯。 開書店,曾被喻為門檻最低的行業之一,付一個月的房租,向出版社要三個月后結賬的書便可開張。不過,民營書店想擺脫“小打小鬧”的地位,可靠的資金支持不可或缺。“然而如今的民營書店很難獲得銀行貸款,民營書店發展很多卡死在資金瓶頸上。”上海季風書店總經理嚴博飛說。 上海市書刊發行業協會會長張金福介紹說,思考樂書店關張的直接原因是大股東的突然撤資,雖然書店能夠盈利,但沒有可靠的資金支持,做大、做強僅僅是夢想。 在經過了2001年到2003年的迅速擴張后,今年以來上海明君書店將30家門店壓縮了一半,董事長明君對記者說:“關掉是為了內部整合,整合是為了能夠符合規律、合理地發展。”的確,娜拉走后怎樣,需要民營書店在市場規律下慢慢摸索。 在風口浪尖上求生存 除了自身的問題外,民營書店要面臨的還有整個圖書行業為之苦惱的外部困境。 思考樂正大店,面積5000平方米,2003年8月29日在上海浦東最熱鬧的商圈開業。一年半后,書店關張。書店算了一筆賬:一年的營業額1200多萬元,但房租卻高達450萬元。一般圖書的進價在6.5折,除去運輸等成本,到達書店為6.8折,差價為32%。這樣算來,不包括會員卡購書打折在內,1200萬元的營業額利潤約在384萬元。同時6%的稅、8%的人工等,加在一起有228萬元,再付出450萬元的房租,最終每年虧損280萬元。 一江之隔的上海書城18000平方米,面積是思考樂正大店的三倍以上,一年的租金卻只要250萬。原因是國營的上海書城是公益性租房,而思考樂卻是商業租房。 當然,高昂的租金成本不僅是民營書店,而是任何新設書店共同面臨的問題。2001年開張的上海浦東東方書城,由上海新華發行集團組建,但每年500萬的租金迫使書店開業后迅速從地上轉入地下室經營。 一位上海出版社總編向記者解釋道,我國圖書定價對出版、印刷和銷售環節所預留的利潤大約是各三分之一。但是這一比例是根據計劃經濟時代的情況制定的,當時的出版、印刷、銷售全部屬國有,所以書店沒有租金成本開支。但是市場條件發生了變化,新設書店越來越多,然而圖書定價結構并沒有隨市場條件變化而變化,于是因高昂的租金成本,下游利潤被大大削弱了。 同時,圖書市場的泡沫也同樣擠壓著民營書店的生存空間。去年全國出版出版圖書超過20萬種,而1985年全國出版圖書僅4.65萬種,圖書市場似乎欣欣向榮。但1985年,全國圖書銷量是61.6億冊,2003年是67.96億;1985年圖書庫存15.59億,2003年卻超過400億。 但是,雖然同樣面臨這個圖書市場的困境,不能忽視的是,2003年,全國圖書總印數66.7億冊,其中課本就占了32.54億冊。圖書行業的利潤一半以上來自課本、教輔,而這一塊恰是民營書店至今難以染指的。 “做書的還要有點理想” “做書是要有點理想的。”旌旗席殊圖書公司董事長席殊的話聽上去有些悲壯。民營書店的生存空間不是和國有書店去爭搶、瓜分已有的蛋糕,而是要共同把蛋糕做大。 在上海福州路口的繁華商鋪,季風書店又一家分店開張。嚴博飛頗為自豪地說道:“我是以低得驚人的價格拿到這塊旺鋪的。”旺鋪以低價租給書店,在國外已是慣例。對商場來說,書店的進入也是對商業結構的完善。 在千篇一律的新華書店之外,民營書店專業化不失為一種出路。上海的季風書店、蘇州藍色書屋、南京先鋒書店……這些在當地大名鼎鼎的民營書店無一例外都走了一條和新華書店不同的道路。 民營書店走得有點悲壯,倒下了一批,但又站起來了一批。民營書店的大旗能不能一直撐下去,這并不僅僅是書店本身的問題。重新理順出版、印刷、零售的利益分配關系,行業標準和行業規范的建立,國民讀書熱情的拯救,國家政策的扶持都是至關重要的因素。 圖書是商品,但是特殊的商品。做書創造的不僅是商業利潤,更是社會效益。民營書店有理由獲得社會和國家的扶持。(新華社記者金(日文日文)鄧若楠) 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