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收季節,騰騰燃燒的秸稈,不僅污染環境,也在消費著大量的能源。秸稈發電,這種于農民、于社會、于企業都有利的“多贏”產業,為什么就“引而不燃”呢?
以清潔能源生產著稱的丹麥BWE公司的專家,有一次在河北省野外看到大量秸稈被付之一炬時曾十分不解:為什么這么多生物能源白白浪費———造成的環境污染也讓人痛心啊!
1973年的石油危機,促使丹麥開始研究生物質能秸稈發電技術。在BWE公司的技術支撐下,1988年誕生了世界上第一座秸稈生物燃燒發電廠。如今已有130家秸稈發電廠遍及丹麥,秸稈發電等可再生能源占到全國能源消費量的24%以上,丹麥靠新興替代能源由石油進口國一躍成為石油出口國。
當今世界隨著一次性能源的逐漸減少及人們對環境質量的進一步要求,開發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發達國家已方興未艾。
摻燒秸稈發電,技術上已經可行。我國南方一些地方利用甘蔗渣摻燒發電,早已有先例。一些特種鍋爐廠的技術人員經論證后確認,只需要對現有此類電廠鍋爐爐膛稍加改造,再增加輸料和袋式除塵裝置即可。以秸稈替代部分煤炭作為燃料后,發電機組的穩定正常運行不會受到影響。同時,電廠摻燒秸稈后也不會增加污染。集中處理秸稈時,只要技術處理得當,對環境不但沒有影響,而且會從總體上改善環境。
據專家介紹,農作物秸稈是一種很好的清潔可再生能源,每兩噸秸稈的熱值就相當于一噸煤,而且其平均含硫量只有3.8‰,遠低于煤1%的平均含硫量。
目前我國農作物秸稈年產量約為6.6億噸,可作為能源用途的秸稈近2億噸,至少可替代近1億噸的煤炭,相當于煤炭大省河南一年的產煤量。
近年來,在電力緊缺、新上大型火電機組建設周期又較長的情況下,小火電廠為緩解電力緊張、發展地方經濟起到了不小作用。這一方面確實彌補了電力缺口,拉動了地方經濟和就業,但另一方面,由于其耗煤高、污染大等方面的“先天不足”,已建成的眾多小火電廠今后何去何從將是個很大的難題。
如果不再與大電廠爭煤,改為就地取材以秸稈發電,小火電廠的運行、經營方式將發生重大轉變,進入國家產業政策的允許范圍,在近來電源建設熱中雨后春筍般地建起來的小火電廠將會找到一條較好的出路。
《市場報》 (2005年08月17日 第七版)
作者:徐旭忠 楊山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