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國內財經 > 正文
 

都想建國際都市 全不顧事實求是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8月17日 08:15 人民網-市場報

  目前中國的600多個城市中,有183個城市提出要建國際化大都市。聽起來有點不可思議,但這的確是真的,對這種在城市定位上不切實際,盲目追求高速度和高標準的趨向,建設部部長汪光燾日前給予了明確批評。

  在2005年7月21日召開的城市總體規劃修編工作座談會上,建設部部長汪光燾批評有的城市在城市定位上不切實際,盲目追求高速度和高標準。他表示,全國竟有183個城市提
出建立“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目標,30多個城市提出要建中心商務區,這實際上是透支和浪費日漸缺乏的發展資源。

  百余國際大都市如何獲批

  據相關統計,1995年全國大約有50多座城市打出了建設“國際化大都市”等諸如此類的旗號;到1996年,全國已經有75個城市提出了建設“國際化大都市”的戰略目標;而到2004年,則更是高達183個城市。其中,除特大城市上海、北京外,幾乎包括了所有的省會城市和直轄市。次一級規模的城市有深圳、廈門、大連、珠海、蘇州、無錫、青島、煙臺、威海、連云港、南通、汕頭、九江等。許多可以搭上一點海外關系的城市,不管是因為歷史上曾經作為殖民地建立的對外聯系,還是自恃近年來外商直接投資豐厚,或者只是因為搭上了一條通往歐洲的鐵路線,紛紛把“國際化大都市”作為自己的發展目標。當然,更有眾多的中小城市一哄而上,給自己貼上建設“國際化大都市”的標簽,如三亞、惠州、丹東、琿春、黑河、滿洲里等。

  提出建設“國際化大都市”的城市大體說來有三類:一類是政府提出的,一類是當地媒體炒作的,還有一類是企業為提高自己的身價而提出的。可以說,20世紀90年代以來,是中國城市對“國際化城市”、“國際性城市”、“國際化大都市”等此類名稱最向往、最引以為榮的時期,也是提得最為混亂的時期。

  這些城市的規劃當初是如何獲批的呢?“之所以涌現出這么多‘國際化大都市’,某種程度上講與地方省級政府的審批不嚴有關系!敝袊鞘幸巹澰O計研究院學術顧問、中國工程院院士鄒德慈介紹,省會以上的城市以及人口在100萬人以上的大城市申報城市規劃時,由國務院審批,這種審批往往比較嚴格。而部分由省級人民政府審批的中小城市規劃則顯得不嚴謹。

  一些地方領導人樂此不疲

  提出建設“國際化大都市‘的口號,已成為一些地方領導人獲取政治資本的手段。安徽阜陽就是一個標本。20世紀90年代初,原阜陽地委書記王懷忠提出了將阜陽建成淮北大都市的設想,耗資3.2億元建一個國際大機場,目的在于提升阜陽的“國際形象”。

  他向安徽省民航局提出,保證上座率在60%以上,如果客源不足由阜陽地方財政補貼。政府官員、教師、農民每人均被攤派數百元的機場建設費。但機場勉強運營一年后,就被迫關閉,現在雜草叢生、野獸出沒,而地方財政欠了許多債。

  與大機場相媲美的是建設世界上最大的動物園的計劃,里面養千只老虎、萬頭巨鱷。王懷忠在沒有規劃設計甚至沒有一個成熟思路的情況下,圈地數百畝,發動數萬干部、教師、學生去做開挖“龍潭虎穴”的義務勞動,毀了不少良田,工程歷時3年,耗資千萬,最終半途而廢。

  但王懷忠本人卻升為安徽省副省長。形象政績工程、好大喜功的結果往往使一些地方領導人官運亨通。王懷忠后來入獄已是后話。

  有報道指出,所謂建設“國際化大都市”,其實是內地官場腐敗的幌子。一些官員為了追求升遷,大搞勞民傷財的“政績工程”,令地方財政債臺高筑也在所不惜。一些官員更乘機中飽私囊,造成偷工減料,“形象工程”變“豆腐渣工程”。

  據統計,截止到2004年底,全國各地政府投資的建設項目拖欠的工程款就高達700億元。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估算,全國地方政府債務至少在1萬億元以上。

  建設宜居城市才是目標

  我們真的需要183個國際化大都市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在不久前召開的全國城市總體規劃修編工作會議上,國務院副總理曾培炎第一次提出了要把建設宜居城市作為城市規劃的重要內容。他指出,要按照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端正城市規劃指導思想,切實轉變城市發展模式,做好新形勢下城市規劃修編工作,促進城市健康發展。

  據了解,新修訂的《城市規劃編制辦法》將實現四大轉變:一是實現組織方式由單一政府部門組織編制轉變為按照政府組織、專家領銜、部門合作、公眾參與、科學決策、依法辦事的原則組織。二是重點內容從突出增長速度向控制合理環境容量、確定科學建設標準轉變,從側重確定開發建設項目向對各類資源實施有效保護和空間管制轉變。三是范圍從城市規劃區轉向更加突出強調區域統籌和全市域城鄉統籌轉變。四是實現城市規劃技術屬性向公共政策屬性轉變。

  據介紹,截至2005年7月6日,國務院審批總體規劃的86個城市中,有53個城市正在進行城市總體規劃修編。鄒德慈院士認為,建設“宜居城市”,這才是中國大多數城市實實在在的目標,才是大多數城市領導人應做的切切實實的工作。

  一項調查顯示,分別有47.9%、46.1%和43.9%的受訪者認為,“交通方便快捷”、“城市干凈整潔無污染”和“空氣質量好”是成為“宜居城市”的必要條件,明顯高于“經濟發展水平”、“社會治安狀況”、“社會保障水平”等其他因素。這是一個有價值的參考數據。

  “產出性和宜居性是建設宜居城市的兩個重要特征!编u德慈院士說,既要有經濟實力又要適合生活,這才是城市發展的根本。

  《市場報》 (2005年08月17日 第三版)

  作者:本報記者 郝濤 實習生 李楠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