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8月9日英國《金融時報》
僅僅由于可能被一家中國公司收購的傳言,英國電訊設備公司馬可尼的股票8月8日就在倫敦股市中上揚了15%:收市時,該公司股票每股升39.25便士,報305.75便士。
這家中國公司便是被稱為“中國最具發展潛力、國際化程度最高的標桿型企業”的華
為技術有限公司。
一些觀察家認為,華為公司是為數不多的可能實現海外擴張夢想的中國公司之一。但華為自己卻從未宣揚過它有這種大規模海外收購的雄心。相反,華為公司的執行副總裁徐志軍在接受本報采訪時說:“我們采取了與聯想集團和TCL不同的戰略。”
聯想和TCL這兩家中國公司都曾在海外進行過為傳媒廣泛報道的大筆收購。
如果華為收購馬可尼的傳言最終獲得證實,那么,徐志軍所說的“不同”,就不是有關該不該跨國收購的企業發展戰略上的“不同”,而是具體競購策略上的“不同”。同時也將表明:最近中海油和海爾赴美收購“出師不利,黯然返航”,并沒有冷卻某些雄心勃勃的中國企業家的海外收購熱情,最多不過是改變了他們搜尋收購目標的方向。
有趣的是,盡管美英都是英語國家,歷史上沾親帶故,如今又在許多重大國際事務中“并肩戰斗”,但英國對待中國企業海外收購攻勢的態度卻與美國有著很大的不同。
舉例來說,中海油和海爾赴美競購,不僅遭到美國政界的百般阻撓,也受到美國傳媒的敵意報道和美國民意的冷臉相迎。但英國汽車公司羅孚尋求破產保護前,上海汽車工業集團總公司僅僅表示了一點兒興趣,英國各界便競相示好:英國傳媒一相情愿地報道上汽與羅孚的“聯姻”;英國政府為促成這段“跨國婚姻”,甚至考慮用納稅人的錢出“嫁妝”──向羅孚提供過渡貸款。上汽“變卦”、羅孚倒閉后,破產清算中的羅孚還是賣給了一家中國公司──南京汽車集團有限公司……前前后后,似乎并沒有什么英國人擔心上汽或南汽的收購可能會對英國的“國家利益”造成威脅。
這一次,英國傳媒也同樣熱情地談論馬可尼與華為可能的“聯姻”。例如,一位英國的金融記者說,雖然近些年來馬可尼與羅孚一樣很不景氣,但對那些尋求著名品牌、時尚技術和知識產權的中國公司來說,馬可尼仍然是一個很有吸引力的潛在收購對象。
總部設在倫敦的經濟咨詢公司“資本經濟”的首席國際經濟學家朱利安·杰索普說,歐洲國家在對待海外公司競購上態度正確,他們歡迎中國公司赴歐競購;而美國的做法有可能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因為外國直接投資其實有助于降低美國的巨額預算赤字。
不過,也有一些業內人士指出,馬可尼最終能否與華為“聯姻”還取決于許多因素,其中一個潛在的絆腳石可能是馬可尼的退休金赤字。(來源:經濟參考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