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初,米其林在東莞第200家米其林馳加店開張志慶,這是米其林馳加店翻牌風波后,第一次關于馳加店的正面宣傳。
6月23日凌晨2點,一位方臉的法國男子趕到東莞索菲特御景灣大酒店,誰也不知道,這位隨和得像鄰家大哥的人,正是眼下世界輪胎三大巨頭之一的米其林(中國)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祖杰,6個小時后,他微笑著出現在新聞發布會上,系著很中國化的大紅色領帶。
自2003年以來,熟悉米其林的人都會發現,祖杰幾乎親歷親為所有米其林的新聞發布現場,一律用不緊不慢、帶有法國口音的英語熟練而堅定地回答。他的板寸短發、碧藍而溫和的眼睛、成熟干練都成了他招牌式的符號。
就在三四個月前,米其林多年來細心培育的銷售網絡———馳加店翻牌為米其林競爭對手的銷售渠道,雖然后來部分翻牌店又回到米其林的懷抱,但在外界看來,米其林今后是否還能保持在中國的行業領頭地位將是一個問題。
不過祖杰在面對記者時似乎并不把這事放在心上,因為,真正讓祖杰玩轉中國市場的,并不是那上千家零售店,而是他賴以起家的技術籌碼。
溫和的硬漢祖杰平日里通常穿著牛仔褲和襯衫,也許是由于工程技術專業出身,他很少給人商人的味道,更多的是平實和職業化。
祖杰出差習慣獨來獨往,很少讓同事或客戶接飛機,身上常備兩個家伙:一款有些褪色的NOKIA8250手機、一部商務通。“他喜歡把事情井井有條地記錄在商務通上,也常常跟我們短信聯系,把事情一條條交待清楚。”祖杰的助手說。
這頗和米其林的形象相吻和。雖然緊緊和F1這樣炫目的國際賽事聯系在一起,但在對外公眾形象上,米其林是典型的溫和派,非常重視以企業公民的形象出現在公眾面前。
與很多跨國公司高管不同,在米其林,談到祖杰,公司中層會笑著說:“他不會給人大老板的感覺,今早我還見到他了,不像很多公司,差一級,連見面都很難。”這名中層是祖杰四年前親自在校園招聘會上相中的。他回憶,初見祖杰,覺得棱角分明,很難打交道,但是一交往,就讓人感覺他是一個很善良、很溫和的人。
走進米其林位于上海浦東浦項大廈9樓的中國總部,就憑座位和辦公室很難分得清哪個是祖杰的位置———所有員工,包括管理層的位置都是用相同的藍色擋板隔開,十個會議室分散在各個角落。
祖杰坐在靠邊的一個位置,擋板隔開幾個平方米的空間,左側是5平方米左右的透明會議室,后邊是秘書的位置和一面大窗戶,祖杰的桌子上則堆滿了文件。
祖杰說,從起家到有今天的成就,他同樣經歷了一條技術之路。1985年和1987年,祖杰相繼獲得法國理工學校工程師資格和法國巴黎礦業學校工程師資格。
1987年,祖杰進入米其林公司,一干就干到現在,從最初各個分廠的準備車間主任一直做到今天中國市場的領導者。祖杰當年進入米其林法國的POITIERS工廠,一套工作的“行頭”,穿了8年。
正是這段工廠經歷,讓祖杰精通每條工序、每道工藝。1995年,他被挑中,轉行做新品研發,在技術路程上的這次提升成為他人生的一個重大轉折點。在兩年的研發生涯中,祖杰加入了一個重要的團隊研發PAX系統輪胎。1998年,該產品正式推向歐美市場。
1997年,也就是祖杰進入米其林10年的時候,他被派往新加坡,擔任亞太區轎車部副總裁。他和其他高管的主要任務,就是搶在對手前敲定上海的生產基地。
1999年,祖杰作為米其林的代表之一,與上海輪胎橡膠集團頻繁接觸。2001年,雙方合資成功,上海米其林回力輪胎股份有限公司組建,祖杰也走馬上任米其林(中國)投資有限公司和兩家分公司的董事長。
祖杰這18年來,把米其林的事業和個人的事業很好地融合到了一塊,對米其林技術風格的理解也到了心領神會的境地。因此你處處可以感覺到,祖杰談到米其林時那種發自內心的驕傲和肯定。不管他多溫和,只要講到米其林,他都會堅決地告訴你:米其林是最好的。
憑技術打開中國市場在米其林公司里,流傳著一個古老的故事。
1899年春天的一個下午,一個法國人扛著一輛自行車,來到了當地的一個機械制造廠:克萊蒙費朗公司。他的新車胎爆了,需要修理。這兩條輪胎是鄧祿普公司制造的剛上市的充氣型橡皮輪胎。3個多小時后,車修好了。不過,還要等一個晚上才能讓膠水徹底干透。
第二天,制造廠的經理愛德華好奇地騎了起來。可惜騎了一個小時,車胎又裂了。愛德華發現,如果有可拆卸的自行車輪胎就好了。幾年后,愛德華和工程師拉羅希推出了可拆裝輪胎。車手泰洪嘗鮮,并贏得了為期3天的環法自行車賽大滿貫。
隨后愛德華的兄弟安德列·米其林放棄了鋼結構的生意,兩人一個搞營銷,一個抓研發和生產,將公司的產品推向全球。從此,克萊蒙費朗公司就改名為米其林公司。
從法國中部小鎮起家,發展到全球三大輪胎巨頭之一,祖杰說,米其林靠的就是技術打拼天下。中國的輪胎市場是一個競爭非常激烈的市場,有同樣是跨國公司的固特異、普利斯通,另外還有一家日本輪胎公司與兩家韓國輪胎公司;再加上中國本土的輪胎公司,有300家之多。祖杰認識到,“從一開始,我們就采用了一種特殊的策略,我們要把自己的技術帶到中國,在中國生產和國際同步質量的輪胎。”
祖杰所說的特殊的策略就是憑技術打入中國市場。在過去的10年中,作為世界三大輪胎巨頭之一的米其林靠著對技術的倚重在中國取得了最快速的發展。
從1995年成立沈陽合資工廠開始,到2001年成立上海米其林回力輪胎股份有限公司,米其林已經成為中國市場上最大的輪胎供應商。但與其他跨國公司進入中國市場時常常采用的以資金作為進入市場的籌碼不同,祖杰可從來不喜歡從口袋里掏現金,他玩轉中國市場的籌碼是他、也是米其林賴以成功的技術。
而這其中的秘訣就是:技術轉讓,絕對控股。“以技術換股權,米其林必須掌握控股權,只有這樣才能把理想變為現實。”
1995年米其林和沈陽市政府簽約時,米其林明確表示要在中國本土生產高端的米其林輪胎,條件是米其林必須絕對控股。在米其林沈陽輪胎公司中,米其林占據85%的股份,這一比例突破了輪胎行業的慣例;在后來成立的上海米其林回力輪胎股份有限公司中,米其林的持股比例仍然高達70%之多。就這樣,以技術換股權,米其林在中國走出了一條自己的路。
技術,滲透每一個環節“一個公司的興衰成敗,不僅僅是單打獨斗,從研發、生產到營銷,一個也不能少。”這是米其林的持家之道,也是祖杰在中國市場的戰略核心。貫穿產業上中下游的戰略已經讓米其林與進入中國的其他跨國同行區別開來,祖杰把技術優勢發揮在產業各個環節上,更使自己置于市場的領先地位。
“我們并不只是在中國賣輪胎,我們把自己的技術、服務和培訓都帶到了中國,同時我們還幫助原料供應商提高自己的技術水平。這些就是我們與競爭對手最主要的區別。”祖杰透露。
為此,米其林中國專門投資100萬美元成立了培訓中心,定期為零售商、整車客戶以及客戶的客戶提供培訓,讓他們更好地理解輪胎產業和產品。
不僅如此,米其林一進入中國就是雙線并行,一條是與其他所有企業一樣的生產、銷售明線,另一條則是別人不愿往里扔錢的培訓和扶植上游供應商暗線———當年看來賠錢的買賣,現在米其林享受著中國市場的回報。這與其這些年來與上游供應鏈建立起的友誼密不可分。
祖杰身上還有一個巨大的壓力,就是原材料的不斷上漲。由于橡膠原材料和石油密切相關,目前國際上石油價格一直在高位上運行,而中國對石油進口的依賴非常大,造成合成橡膠的價格也不斷上漲。
另一方面,與合成橡膠價格相關的天然橡膠的價格也因此走高。輪胎制造原材料價格不斷上漲的行情一直持續到現在,這對整個輪胎行業產生了巨大影響。去年米其林和回力的零售價格都上漲了5%左右。
面對這塊壓在輪胎行業上的重石,祖杰仍然沉著冷靜:“中國只有在南方才能種橡膠樹,而由于自然條件的因素,云南和海南的橡膠樹不能全年產橡膠。”
祖杰告訴《每日經濟新聞》:“為了緩解原材料成本上升帶來的壓力,米其林給這些橡膠供應商提供技術支持和轉讓以達到雙贏。在海南,一年之中只有2~3個月能產橡膠,米其林就在海南引入新的橡膠品種,提供新的種植技術,使得產橡膠的時間能夠長一些。”
如今全球三大輪胎巨頭都瞄準了中國市場紛紛出招,祖杰依然堅守著他“重要的不是數量而是技術”的觀點,將米其林的技術風格發揚到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