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滾動新聞 > 正文
 

思考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8月12日 11:17 人民網-市場報

  惟有細節才能守住歷史的沉重

  郭之純

  要守住歷史的沉重感,就別讓逝者如煙消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名字,每個名字背后都有故事,這些故事構成歷史!

  60年前的8月,中華民族經歷了多年危亡考驗,4億人民遭涂炭,3500萬生靈歿于戰火,終于迎來了抗戰的勝利。對歷史的沉重感,是一個民族前進的動力。我們該如何做到將那段災難深重的歷史永存記憶之中?

  歷史應該有其細節———沒有細節,或許就會導致歷史的空洞感,從而使歷史面目模糊;而如果太過模糊,那么在歷史被人歪曲的時候,我們就可能有辯駁無力的尷尬。對于一段被屠殺、被欺凌的歷史來說,更是如此。在這方面,猶太人的做法真是值得我們效仿。

  據報道,“猶太大屠殺遇難者姓名中央數據庫”已于去年建成。借助這個數據庫,到目前已可以查詢到300萬左右被納粹屠殺者的詳細資料,還有遇難者的親人、朋友等講述的“名字背后的故事”。于是,在這個數據庫中,人們能夠知道這樣的細節:1941年,一位名叫大衛·博格的猶太人在納粹集中營里寫了他生前最后一封信:“我希望有人記得,一個名叫大衛·博格的人,曾經活在這個世界上。”人們甚至還可以知道,一位被納粹關進監獄的猶太小女孩阿加莎,最喜歡的玩偶娃娃名叫“多麗”……

  而我們正在使那段歷史日漸蒼白空洞:今年4月,南京利濟巷2號———亞洲最大的日軍“慰安所”,為服從一個舊房改造的計劃,被悄悄拆遷;5月,惟一幸存到現在的“九·一八事變”的見證物———東北軍北大營,為了擺放一個汽車項目,也遭拆遷。面對這樣的粗暴對待歷史的行為,我們十分無奈。

  我們該不該遺忘?

  中國災害防御協會副秘書長 金磊

  到今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已經過去整整29年了,據筆者調查,這一天國人是在極為平靜中度過的,媒體也沒有發出一條回顧性、或是啟發性的消息。面對日漸頻發的事故災難,我們已經一次次反思,但最可怕的卻是國民安全文化教育欠缺和對教訓的遺忘。對于已過去的7月28日,筆者提出幾點建議與思考:

  第一,公眾必須走出安全文化教育的誤區。我們一直推崇“不怕苦,不怕死”,人的安康往往置于“事業”之后,從而導致了對生命的無視,不少事故源于“要錢不要命”,還有一些“英雄”的行為,與我們常講的“安全第一”“尊重生命”的理念背道而馳!無謂的犧牲,不僅是一種對生命價值的漠視,更是一種應悲哀的“無畏”。

  第二,應該在2006年7月28日設立唐山地震30周年紀念日。雖然人類預測災難已經更趨準確,但對于下一次災難何時臨頭,下一次大災是什么尚說不清楚。因此,中國極有必要從現在起設立大地震紀念日,定“7·28”為全國“防災減災日”,同時加強全民的安全文化自護教育活動。也可以組織以“如何應對突發災害危機”為主題的國際學術研討會,總結20世紀以來國際社會及各國面對自然巨災及特大型事故所采取的對策、經驗與教訓。

  唐山大地震留給今人的思考是,如何客觀地對災情完成從預警、防范、救援、搶險、恢復生活全過程。我們必須思考的還有,在大地震腹地的開灤煤礦由于有“寧可千日不震,不可一日不防”的抗震思想指導,使井下萬名礦工在大地震到來后竟成功脫險,其意義在于為人類防災備災提供了科學范本,而我們對此的宣傳卻是太少。

  在地震、海嘯等災害面前,在一場悲壯的人與自然的較量中,人性如建筑一般經歷了破碎與再組合,災害雖可抹掉一切城市的痕跡,但人類及其人性的力量最終會全面凸現出來,這或許才是我們超前研討2006年國家安全減災計劃的緣故之一。

  《市場報》 (2005年08月12日 第十二版)



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愛問 iAsk.com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