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時評
整個業界都在用一種復雜的心情,期待著新聯想2005年第一季度財報的出臺。
8月10日,聯想揭開了這層面紗,公布了其2005年第一季度業績(聯想的財年是從4月1日算起),財報顯示,期內新聯想實現純利3.57億港元,同比增6%;營業收入為196億港元,增2.34倍。這是聯想收購IBM全球PC業務后,首次計入該業務的季度財務報告(原IBMPC業務5、6月份的收入并入第一季度財報)。數據顯示,此前一直處于虧損狀態的IBMPC業務,在被聯想收購后,終于走出了虧損的陰影,實現了盈利。
新聯
想2005年第一季度“飄紅”財報的出臺,讓此前“叫好”聯想國際化的人歡欣鼓舞,讓此前“唱衰”新聯想前景的競爭對手收聲。
不過,在筆者看來,新聯想這份季報的出臺,其意義絕不是利潤增長、市場份額增加、IBMPC業務扭虧這么簡單。
早在2004年12月聯想宣布收購IBMPC業務的新聞發布會上,原聯想集團董事局主席柳傳志就指出,聯想收購IBMPC業務,將開辟中國企業走向國際的一塊試驗田,其整個收購過程及此后的整合過程中所獲得的經驗和教訓,都將為今后其他中國企業的國際化提供有益的借鑒。
斯言誠可信!
中國企業的國際化是大勢所趨,但到目前為止,中國(內地)企業在國際化方面可圈可點的地方并不多。通過并購方式走向國際化似乎是一條捷徑。然而,由于中西方公司企業文化之間存在的巨大差異,往往會讓并購企業深陷整合的沼澤而無法自拔。一年以前,TCL志得意滿地并購了兩家法國跨國巨頭——湯姆遜以和阿爾卡特。但是,“合資公司整合比預想困難得多”(TCL 集團公司董事長兼總裁李東生語),TCL合資公司很快就陷入險境,彩電業務合資公司TTE和手機業務合資公司T&A都出現了巨額虧損。
TCL國際化道路上遇到的困難,加上此前海爾收購美泰克和中海油競購優尼科先后失利,讓其他試圖走并購路線的中國企業不禁要躊躇復躊躇了。因此,此時聯想用業績證明自己國際化的初步成功,不僅能提升中國企業走向國際化的信心。更重要的是,更可為希望通過并購方式走向國際化的中國企業提供一個成功范本,吸取聯想國際化的經驗教訓(聯想特別強調妥協和國際化的企業文化在并購、整合中發揮的重要作用),讓自己少走彎路。
本報經濟評論員 田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