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股權分置改革的穩步推進,中國證券市場正在經歷一場其誕生以來最為深刻的變革,這場變革所體現出的深遠影響將一定程度上決定中國股市未來的前景。目前已顯現的種種跡象表明,在解決股權分置過程中,股市轉勢的制度和政策基礎已經形成。
由于解決股權分置是一個過程,歷史積淀的很多矛盾正在理清,現在市場存在認識上的一些誤區,很多人看不到轉勢的希望。但是只要我們認真分析思考,就可以看到,經過近
一個時期,一系列的政策推進,證券市場的新機制已具雛形,隨著股權分置問題的進一步解決,中國證券市場新的基本制度將逐步建立起來,轉軌就要完成。我們應當注意到,在此次解決股權分置過程中采用的方法與過去有所不同,整個金融領域的問題,以前是分散解決,而現在正形成一股合力共同推進股權分置改革。這在國家各部門和地方政府協同作戰推進股權分置改革的堅決態度中有著鮮明的體現。
可以說,目前中國證券市場扭轉疲弱局面的渠道已打通,正積累著轉勢的制度和資金基礎。質的變化已然露出端倪。
質的變化已露端倪
解決股權分置問題就是一次體制改革,是我國證券市場發展歷史上轉軌的重要標志,是股市轉勢的基礎和前提。
首先,我們要把股權分置改革放在新興加轉軌這個歷史背景下來看。與發展中國家和地區一樣,中國是新興市場,但從其他新興市場來看,新興市場的基本制度與發達市場是一樣的。中國市場雖然也是新興市場,但制度設計上不一樣--存在股權分置。中國股市積弊深重根本上是源于上市公司治理結構不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結構的缺陷在根上就是因為股權分置。在中國,大部分上市公司由于股權分置造成的一股獨大極易導致公司內部人控制,而大部分股權不流通,又削弱了資本市場與生俱有的監督和約束作用。因此,要提振股市信心就必須完善公司治理,而完善公司治理就要先解決股權分置。中國股市中流通市值只占總量的1/3,市場所有的制度設計都是和這個特點聯系起來。我們講與國際接軌,但由于股權分置,引進的一些措施和機制也是不全的,一些證券市場本身應有的機制都沒有,如融資融券、做空機制、做市商等等。證券市場本身的制度設計就是非市場的。所以股權分置一定得改,否則市場在制度這關上就過不去。
其二,我們一定要看到,股權分置改革的目標本身是解決制度問題,而不是流通權益實現問題,股權分置和全流通問題要區分開。在我國,流通權益實現第一要有交易對手,第二要看市場承受能力,這些東西不具備,有了權益也不可能全流通。獲得權益和實現權益是兩個概念。就像有人用100萬元買一套房子,雖然權益漲到200萬元,變現卻又是另外一回事。另外,從整個非流通股的結構來講,也不可能全流通。當前中國股市中70%是國有股,其中51%是國有控股,可流通量是有限的。而且,股權特別分散、全流通的上市公司對公司管理結構也不好。美國一本管理名著《強管理者弱所有者》里面提到,公司治理結構一旦形成強管理者弱所有者狀態,比如占總股本1%就是大股東,相對于董事會便是弱勢,就很難控制董事會。股權太分散了也不利于公司治理。同時,獲得流通權益的國有股減持還有一個如何解決的問題,現在從對價方案開始都得國資委批,以后要賣仍然得國資委批。畢竟體制不變的前提下,出資人不能缺位,還是和投資者賣自家的東西不一樣,還是要有所限制。賣不賣、賣給什么人、以什么價格賣,今后可能都有一系列相應的限制性程序。
政策執行傳導機制也須變化
我們不僅僅要把股權分置改革看作是一次體制性的深刻改革,而且要看到這次改革是在為市場的轉軌進行政策和體制的基礎性建設。
我們必須注意到中國證券市場最深刻的改革已經展開,而政策執行傳導機制也必須相應變化,只有環境的根本變化,才能真正實現制度性轉軌。一方面現在很多政策已經出臺,但從政策制定到操作方案的形成要遵循現有更加健全的法制環境,從政策到操作同樣要有一個過程;另一方面,一些部門的職能和執行層面還要建立一套與新制度和新政策相適應的傳導執行機制。在這種情況下,短期也許很難看到政策的效率,但只要執行傳導機制得到加強,馬上就會見效。這需要相關部門的協同努力,需要堅持進行新制度執行形式及路徑的探索。
應定出規則減少試錯成本
目前我們面臨的是一場關系我國證券市場能否健康持續發展的變革,我們要有充分的信心。但也要善于在改革和發展中認真總結經驗。
改革的方法針對不同內容,有的適用漸進式,有的看準了就改。提高上市公司質量、改善上市公司治理結構需要量的積累,是漸進式的;制度架構方面,直接宣布制度變了,宣布以后不再有股權分置就行了。制度改革經過一些試點就可以改過來。在改革中主管部門應該有一個定位,要從上至下推動。
第二批試點之后,要從試點中總結出規律,不能反復試錯。試點要得到一些結論,就要定出一些規則來,定下來以便全面推開參照執行。比如,對價標準要有量的規定,在當前市場狀態下,大約10送3左右。這種原則定下來,采取何種形式可以多種多樣,但必須符合10送3左右這一量的標準;改革要有支持者,改革最終目標就是要恢復投資者信心。在股改中,也要妥善協調流通股股東利益和非流通股股東利益,二者相互依存才是證券市場和諧發展的基礎,但兩者之中更要強調流通股股東的利益。這十幾年來,股市真正受損的是投資者。盡管由于經濟周期等因素的存在,上市公司的權益也會不斷變動,但至少還留下能形成生產能力的資源,還能產生經營收益;但投資者的資金投入卻是真正隨著股價下跌而蒸發了。在過去體制的標尺下定出的高企的股票價格,經過制度變化之后灰飛煙滅,如果這個損失都由投資者來承擔,是不公平的。
改革要在相對穩定的市場環境下進行,為了保證股改具有一個適宜的環境,一是市場環境必須穩定在一個大體的區間,按現在上證綜指就是1000-1200點。如果股指跌得過低,改革就不能穩妥推進,也就得不到投資者的擁護和支持,失去投資者的改革是不能成功的。二是改革須講究方法。證券市場的特點之一是不允許輕易試錯。試錯一次,大盤跌幾十點,蒸發掉的資金便又造成了投資者的損失。金融市場的改革和實體經濟的改革不一樣,不允許輕易試錯,而且時間不能拖太長。如果試過之后還不拿出大體方案,整個股改就沒法進展。另外,對一些條件還達不到股改的企業需要外部創造條件。比如當年瓊民源重組成中關村的模式,一些好的資源都在地方政府手里,完全可以由地方政府出面重組。
應盡快出臺全面推進的框架
眼下股權分置改革已經向縱深發展,當務之急是要通過試點公司盡快總結經驗的基礎上,減少市場大面積試錯帶來的損失。建議相關部門應當出臺一個全面推進的大致框架。同時應盡快解決市場流動性問題。保證改革成功,要有實際的增強市場厚度的措施出臺。目前滬深兩個市場加起來日成交總量至少需要150億-180億才夠。股權分置改革必須有做市商制度,以增強市場厚度。相當部分股票沒有流動性,一賣就跌停板,這種情況需要有做市商制度來改變。此外,新股重發和融資融券也應盡快實現。今后3至5年過渡期,新股重發可以只對現有的流通股股東實行借貸認購利率優惠計劃。
作者:朱利
(來源:上海證券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