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捧也好,質疑甚至指責也罷,“超級女聲”引發的超高收視率、空前知名度及參與多方的財富狂歡都已是不爭之事實。至少從經濟學意義上看,“超級女聲”是成功的,無論是來自市場的肯定,還是對于“娛樂經濟”這一經濟學概念廓清所做的鮮活注腳。
關于娛樂,是健康還是腐朽,是限制還是應該發展,如何發展的爭論從來就沒有間斷過。而對于娛樂經濟的討論則是近幾年才有的事,且大有越來越熱之勢。然而娛樂經濟指什
么,沒人說得清。有人說,娛樂經濟就是一首歌能賣十幾萬;一部《哈利·波特》造就一位富翁作家,或者是《玩具總動員》之后,哈斯布羅公司的老品牌玩具銷量意想不到地猛增。現在,“超級女聲”來了,有人便說,娛樂經濟就是諸如“超級女聲”之類的娛樂產品所創造的總收入,是新的世界通貨。
“超級女聲”讓娛樂經濟不再是霧里看花。首先,娛樂經濟需要注意力。在“新的經濟下,注意力本身就是財產,金錢將與注意力一起流動。”“超級女聲”深知這一點,因此充分利用了選手風格多樣化、在口水戰中贏得人氣的戰略,最終不僅達到了十萬人空巷的場面,更是引領了幾億人民的心隨著“超級女聲”的節奏跳動。其次,在內在體驗上,“超級女聲”避免了以往美女經濟給大眾帶來的“審美疲勞”而更加人性化地強調主動娛樂及由此達到自我實現的快感。比如在海選階段每個普通女生都可參與的個人體驗;在淘汰賽中每個普通觀眾給予的短信支持;在選手PK階段,每個大眾評委發揮的影響力量。如此高的互動性和參與性,讓“超級女聲”更像是一場“平民的游戲”。最后也是最為重要的是,在這場“游戲”中,平民找到了快樂,主辦方贏得了收視率和利潤率,簽約公司覓得了未來巨星,贊助商做足了廣告,電信運營商賺足了短信分成,甚至連合作頻道都人氣大漲。在這個意義上,“超級女聲”不僅僅是一場娛樂的盛宴,更是一次財富的狂歡。以“超級女聲”為代表的娛樂經濟所帶來的與眾不同的“多贏性”注定了其對國民經濟增長的助力更加全面,也更加持久。
也正因如此,美國最大媒體與娛樂顧問機構創始人邁克爾·沃爾夫在《娛樂經濟》中才會發出這樣的斷言:21世紀的貨幣不是歐元,而是娛樂。娛樂必將引發來自觀念、產業上的一系列革命。一部好萊塢大片品牌價值相當于中國一個產業的價值,美國人創造的奇跡讓中國人見識了娛樂經濟背后的超級財富。
事實上,娛樂經濟在中國已然存在。比如,中國春節就被量化為17億3000萬的現金流,中國武術更是被評估為3000億的市場份額。但相比其巨大的娛樂資源,娛樂經濟對我國GDP的貢獻還遠不足道也,如何在娛樂經濟上做好文章,不僅是經濟學家們的事情,更是關乎利益切身的傳媒人、廣告人及企業界思慮的問題。而橫空出世的“超級女聲”無疑樹立了成功的典范。
不管如何,“超級女聲”都唱亮了中國的娛樂經濟,更預演了娛樂經濟時代到來的財富浪潮。文/默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