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老先生一開口,立刻激起千層浪。他最近接受金陵晚報記者采訪時說,現在的股權分置改革“是‘一面倒’的情況,在‘一面倒’的情況下,恐怕解決起來就麻煩得多。因為現在從非流通股這邊基本沒有人說話,情況就很復雜”。對此,中華工商時報副總編輯水皮撰文《吳敬璉代表了誰的利益?》,對吳敬璉代表非流通股股東的利益,提出的所謂“股民強勢論”表示了質疑;另一方面,也有瑞磬在人民網刊文《為什么聽話要聽音吳敬璉說的是諍言》,為吳敬璉辯護,稱其主要是站在宏觀和戰略上考慮股改問題。一時間,吳敬璉再次被
推上“股市輿論場”的風口浪尖
對于幾千萬中國股民來說,在所有的中國經濟學家當中,“吳敬璉”這三個字,可以說是和他們結緣最深的一個名字。這種緣份在2000年10月時,因為吳敬璉抨擊“基金黑幕”而埋下種子;在2001年初時,又因為吳敬璉發表“股市賭場論”而引起軒然大波;在今年7月底,又因為吳敬璉的所謂“股民強勢論”,再次成為中國股市輿論場的眾矢之的。
1
僅僅為“良心”代言?
對于一個經濟學家,僅僅為“良心”代言是不夠的,因為人們向一個經濟學家所要求的,不是他為誰而代言,而是他超越于政府和市場之外的學者智慧
今年已75歲的吳敬璉是一個經濟學家,他不是一個投資者,也不是一個股評家。但是,他頂著經濟學家的桂冠,直接闖進了中國股市的輿論場。在這個最充滿投機性的經濟領域里,通常只容納政府和市場的聲音,當經濟學家要用“第三種聲音”介入其中時,爭議幾乎是不可避免的。
讓吳敬璉的回憶把我們帶回到4年多前中國股市那些硝煙彌漫的日子。
“2000年10月,《財經》雜志發表《基金黑幕》一文后,公眾表達了極大的關切和義憤,但揭開還是捂住黑幕的交鋒還處于對峙之中,人們便期待著經濟學家的聲音。在這種情況下,我在10月29日接受了中央電視臺《經濟半小時》的采訪,就圍繞《基金黑幕》發生的爭執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12月30日,作為中央電視臺《對話》節目的嘉賓,在回答主持人和觀眾的提問時,我又重復了歷年對于股市的一些看法。這個節目于2001年1月13日播出。與此同時,2001年1月12日,我赴上海參加一個會議,在旅館里接受了追蹤而至的中央電視臺《經濟半小時》記者的采訪,就記者提出的有關莊家操縱股市的問題作了回答。這一次訪問的錄像在1月14日播出。
“也就在這個時候,證券監察機構早于2000年初開始的加強監管力度的舉措逐步加緊。它先對基金派出了審查小組,又在2001年1月9日和10日宣布查處涉嫌操縱億安科技和中科創業股價的案件。到了1月14日至15日中央金融工作會議開幕前,政府領導人關于必須對觸犯刑律者繩之以法的講話的消息也在首都傳開。于是,“莊家”們望風而逃,而股價則從1月15日起大幅連跌4天。這時,“吳敬璉一言毀市”的流言也在股市上傳開。一時間,引來了無數評論和詰難。
“接著,頗有影響的《證券市場周刊》把我的觀點概括為三條:1、中國的股市是個大賭場;2、全民炒股不是正常的現象;3、市盈率過高,并針對這三個問題刊出了《九問吳敬璉》的提綱。
“2月11日,爭論進一步升級,厲以寧、董輔礽、蕭灼基、吳曉求、韓志國五位先生舉行與記者的‘懇談會’。據會議的組織者說,‘現在股市已經到了很危急的關頭’,‘如果這場論戰的贏家最后是吳敬璉,那將是中國資本市場的一場災難’,所以他們必須約見記者,‘全面反擊吳敬璉關于資本市場的種種言論’。”(摘自吳敬璉《十年紛紜話股市》)
隨著其他學者和經濟學家不斷加入爭論,由此掀起了一場中國股市何去何從的大爭論。由于滬深股市隨后創出新高,吳敬璉的“股市賭場論”也曾一度被市場嗤之以鼻。但這場中國股市何去何從的大爭論一直延續到那年的“兩會”。
吳敬璉在這年的“兩會”期間舉辦了一場“私人新聞發布會”。他打破沉默,對厲以寧、董輔礽、蕭灼基、吳曉求和韓志國五位學者不久前聯袂舉行“經濟學家和媒體懇談會”對他的質疑作出反擊,并且借用捷克詩人的名句表達了他被投資者誤讀的心境:“人們啊,我是愛你們的,你們要警惕!”令所有不警惕的人都想不到的是,就在這場大爭論后沒多久,中國股市便進入了4年多漫長的熊市。
如果說2001年的股市轉折是從吳敬璉開始的,這多少有點讓老先生一個人背黑鍋的意思,但這位喜歡莫扎特的經濟學家當時的率性而言,對2001年中國股市的影響無疑是深遠的。這和他在中國經濟體制改革中的重要地位有必然的聯系。
在中國經濟學界,吳敬璉是最早提出并倡導市場經濟理論的經濟學家之一,是“市場經濟論”和“整體改革論”的主要代表人物,并以堅持市場化改革而被稱為“吳市場”。作為顧準的弟子,吳敬璉曾經是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是中國經濟學界的泰斗之一,他對經濟決策人物、包括當時證監會主席周小川的影響都不可忽視。
但吳敬璉之所以能蟬聯2000年、2001年央視年度經濟人物,憑的絕不僅僅是他的學術威名和朝中門生,而是他在中國股市的歌舞升平年代,用經濟學家的“第三種聲音”扮演了“良心”代言人的角色。他在當時提出的“警惕權貴資本主義”,至今仍振聾發聵。
一家南方報紙在評選2001年十大股市人物的時候,是這樣評價吳敬璉的:“作為中國報業先驅鄧季惺的兒子,吳堅守學術,保持知識分子的獨立精神。他發出的聲音,往往被每一個投資者細心傾聽。如果只評選一個人作為2001年中國股市的風云人物,當選的無疑應該是吳敬璉。”
對于一個知識分子,這幾乎可以說是最高評價,但對于一個經濟學家,僅僅為“良心”代言是不夠的,因為人們向一個經濟學家所要求的,不是他為誰而代言,而是他超越于政府和市場之外的學者智慧。
2
經濟學家有“兩種身份”?
中國的經濟學家,尤其是主流經濟學家,與資本的關系可謂是越來越“緊密”。而經濟學家純粹的學術身份,也日益受到其經濟身份的拷問
2004年,中國股市輿論場依然風起云涌。8月9日,香港經濟學家郎咸平在復旦大學一次題為《格林柯爾:在“國退民進”的盛宴中狂歡》的演講中,質疑格林柯爾董事長顧雛軍在“國退民進”過程中侵吞國有資產。
9月初,吳敬璉發表講話回應郎咸平,由此引發了中國經濟學界的國企產權改革大討論。
一位中國經濟時報的記者在10月對吳敬璉的專訪中如此寫道:“7月份,謗言又來自另一方面,幾位聲稱‘反對平民意識’、力辯中國股市決非沒有規矩的賭場的‘投資界人士’,借經濟學家董輔礽教授謝世的機會,重彈2001年股市大辯論舊曲,聲討吳敬璉,聲稱今天的中國股市滿眼飄綠、中小投資者血本無歸的困境,全是由4年前吳敬璉對‘政府托市、國企圈錢’和‘股市比賭場還不如’提出批評造成的”。
“在8月間,‘非主流經濟學家’積極聲援這種批判。任職于香港中文大學和內地長江商學院的郎咸平教授‘由案例而問題、由問題而主義’地批判‘新自由主義’的‘主流經濟學’和這種經濟主導下的國企改革而掀起了新的高潮”。
“據網絡媒體的分析報道,‘郎咸平旋風’引發了據說是‘倒郎派’的‘主流經濟學家’和‘挺郎派’的‘非主流經濟學家’的大激戰。一些平面媒體則在睜大眼睛看‘吳市場’究竟會站在哪一方,屬于哪一個派別”。
“北京一家官方媒體也發表文章,說吳敬璉既不全盤肯定郎咸平教授對一系列企業家的指控和對國企的主張,又不‘拿出事實和數據來駁倒郎咸平’,是在玩‘太極推手’,說是像吳敬璉這樣的學者只‘樂于到企業做顧問或獨董’,‘互相唱和跑跑堂會樂得屁顛屁顛’,而‘對于真正關乎改革成敗,關乎國計民生的大問題,反而看到了但不深入去做,即使做了也是……從概念到概念,猶如隔靴搔癢’。”(摘自柏晶偉著《吳敬璉:我心依舊》)盡管吳敬璉表示,這種要求經濟學家“站隊”的“文革”式做法實在要不得,“決不能再用了。知識分子認為最可貴的是‘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但是對于身為中金公司首席經濟學家,擔任內地幾家上市公司獨立董事的吳敬璉,要保持知識分子的“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應該也不是一件易事。
中國的經濟學家,尤其是主流經濟學家,與資本的關系可謂是越來越“緊密”。而經濟學家純粹的學術身份,也日益受到其經濟身份的拷問。
根據公開信息,截至2001年底,共有274家上市公司設立了獨立董事,共聘請或提名了500余名獨立董事,其中經濟學家131名。在2001年報披露抽樣的130家上市公司中,獨立董事津貼每年1萬至2萬元的有18家,2萬至3萬元的有26家,3萬至4萬元的49家,4萬至5萬元的21家,5萬元以上的有16家。
今年7月,當上海律師嚴義明再次將矛頭指向顧雛軍,吹響中國獨立董事“獨立運動”的號角后,吳敬璉的講話頗耐人尋味,“目前我國上市公司的獨立董事制度還存在缺陷,要想讓獨立董事真正發揮獨立作用,必須采取一系列配套措施來完善這一制度。嚴義明律師征集科龍股東投票權,并競選獨立董事的競選一事,希望最終結果能夠有利于證券市場的制度建設和促進獨立董事制度的改善,希望該案例能夠引發大家對于我國獨立董事制度缺陷的思考,促進包括監管部門、上市公司在內的各方盡快著手,采取推動制度建設的相關配套措施。”聽了老先生的這番話,或許該將做獨立董事的經濟學家的集體無為,看作是獨立董事制度的先天性缺陷所致了。
3
何處尋求大智慧?
吳敬璉“股民強勢論”一出又一石激起千層浪,引來流通股股東與非流通股股東關系的爭議。如果改革可以試錯,也必須在試錯中前進,那么,為什么不允許我們的經濟學家也有試錯而前進的機會呢
2005年,是中國股市的股權分置改革之年,各路學者、經濟學家為了股權分置改革的具體方案,展開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大討論,其規模和熱烈程度尤勝4年前那場事關中國股市走向的大討論。對于3年多前就已提出股權分置改革思路的吳敬璉,人們自然希望再次聽到他來自“良心”的聲音。
且聽吳敬璉與一位金陵晚報記者于7月底所作的談話:“記者:現在來自方方面面的聲音都要求得到非流通股東給予更大的補償,您覺得這樣的現象正常嗎?
吳敬璉:證監會已經把股權分置改革的決定權交給了流通股股東了。流通股股東處于優勢地位,那么當然他們可要求更多的補償。但這樣的結果對于非流通股東和流通股股東,是不是公正的。老實說,我真的不知道怎么補償。因為從2001年到現在,這個股權已經變化這么多了,誰受了損失,你補償給誰?按照什么標準補償啊?現在這個是權利不對等的。現在方案通不通過權力完全在流通股手里,這是證監會交給他們的權力。
記者:您覺得證監會將股權分置改革方案的通過與否權力交給流通股東,這不是一件好事嗎?
吳敬璉:權利要平等、對等。為什么流通股東的權力要大于非流通股東呢?最早上市的國有企業的非流通股溢價很高,對于當時買了流通股的人確實有很大的損害,那為什么在股權分置改革的方案談判中間,權力卻在一方呢?我認為現在股權分置改革真的沒辦法去算得清什么方式進行補償是完全合理的。
記者:既然您現在認為沒辦法,那么您2002年提出股權分置改革時的思路是否能放在現在呢?
吳敬璉:在2002年時,我說大家都讓一點,只要大家向前看,共同來解決股權分置改革。但現在不是大家讓一點的情況,現在是‘一面倒’的情況,在‘一面倒’的情況下,恐怕解決起來就麻煩得多。因為現在從非流通股這邊基本沒有人說話,情況就很復雜。
記者:但非流通股東還是可以一定程度上表達自己的觀點,比如在推出股改方案時,要求100%非流通股東同意這個方案,才能推出方案,最終非流通股東也要參與股改方案的投票。
吳敬璉:但非流通股東最終是誰呢,是全體人民。可是代表非流通股東提出意見、投票的,還是經理人,那可不是這位老板或經理的錢呀,可是對全體老百姓來講,這可是我們自己的錢呀。”(摘自黃燕的《吳敬璉:千點托市不應該補償流通股股東不公正》)
吳老先生一開口,立刻又一石激起千層浪。一方面,中華工商時報副總編輯水皮撰文《吳敬璉代表了誰的利益?》,對吳敬璉代表非流通股股東的利益,提出的所謂“股民強勢論”表示了質疑;另一方面,也有瑞磬在人民網刊文《為什么聽話要聽音吳敬璉說的是諍言》為吳敬璉辯護,稱其主要是站在宏觀和戰略上考慮股改問題。
對于在解決股權分置問題中,非流通股股東與流通股股東的關系確實存在一些不同看法和一些爭議。為此記者采訪了著名學者劉紀鵬教授,劉紀鵬表示,解決股權分置問題的一個核心就是要將股票全流通,而在股票全流通的過程中就出現了一個問題,這就是以前的政策和法律定的是非流通股暫不流通,而事實上,非流通股本身高達4500億的份額在進入股市之后,確實會給流通股股東造成股價下跌的趨勢和風險。對于這個風險,當初在1400家上市公司的招股書中都沒有提過,沒有披露過這個風險,更沒有防范這個風險的任何措施。所以,現在股票要全流通,而這種流通必然會帶來非流通股的股價上漲和流通股股票的股價下跌,因此我們才提出了對價的理論。即在非流通股流通的時候,非流通股股東要對流通股股東作出一個承諾,就是我的流通不以對你造成損失為代價。
劉紀鵬說,對價的理論本身并不是說是傳統理論下單一補償的問題,不是簡單根據歷史來進行補償。而是根據未來,非流通股要流通了,流通時會給流通股股東造成風險,因此流通股股東要求非流通股股東對于造成風險的這一個環節提出對流通股股東的承諾,這個承諾可以理解為是一種補償,但是也可以不用補償這個詞,就將之理解成一個承諾。
對于吳敬璉提出的觀點,劉紀鵬認為實際上吳也是不了解股權分置改革按照對價理論推進的理論依據和前提。劉紀鵬說,現在談的對價理論不是建立在追究歷史成本上的,對價理論就是,在解決股權分置問題中,管理層同意非流通股股票要流通的同時,對會給流通股股民帶來的損失給予的防范。補償補的是歷史,而對價對的是未來。
劉紀鵬說,目前大家約定俗成的用補償這個詞,是由于我們之前對于改革理論的宣傳不夠造成的。現在監管部門被動的地方就在于沒有把改革的理論依據進行充分的論證和充分的闡述以打消人們的誤解和疑慮。
或許真得沒必要再揪住吳老先生的幾句話,在補償流通股股東公不公正這個問題上,來爭個你是我非,因為吳先生也不過只是一個“地球人”,即便他是一個學高八斗的經濟學家,但是只要他想和變幻莫測的市場先生說話,爭議就一定不會結束。
如果改革可以試錯,也必須在試錯中前進,那么,為什么不允許我們的經濟學家也有試錯而前進的機會呢?
《國際金融報》 (2005年08月08日 第八版)
作者:本報記者 凌翔 發自上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