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深圳最大的臨時建筑它是中心區十大建設項目最早動工的一個它是深南大道上一道亮麗的景觀
首屆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從這里起步。巨大的白色軟膜結構,像一艘乘風破浪的巨航;“夢幻色彩”燈光,像吐珠的貝殼,向天空吐出七彩華光;枝繁葉茂的綠化帶,像熱情的主人,展開懷抱迎接四方賓客……
藍天下,暮色中,高交會展覽中心的時代氣息撲面而來,帶給人們高科技的無限風光。
日本SRINET總裁黃新民先生說,這是我見過的中國最美的展館。它的設計理念,它的色彩,它的設施,都是一流的。
僅僅6個月時間,這片深南大道中心區路段的土地從綠草地長成一座現代化建筑。
忍痛放棄最佳設計方案
高交會展覽中心總經理況坤林是高交會館的“老人”。他回憶,1998年,深圳市領導到大連學習時,看到大連的國際服裝節辦得紅紅火火,不禁心動,一個提升城市競爭力的想法就此形成——把深圳傳統的“荔枝節”改為“科技節”,“科技節”又變成“科技成果交易會”。方案經外經貿部審核后,報送至國務院批準。
當年8月,時任深圳市市長的李子彬派科技局局長李連和等考察了國展中心、聯合廣場、人才大廈,最后發現這些場所面積都不夠大,不能適應國際性盛會的需求。思忖再三后李子彬咬咬牙說,“我們自己蓋一個!”于是,市委、市政府在當時一片荒涼的福田中心區劃出54000平方米土地,建造高交會臨時展館。
1998年10月28日,高交會組委會向國際社會發出設計招標邀請,要求設計有鮮明時代感,顯示高科技特征,能成為標志性城市新景觀的展館。中國建筑科學院、日本C+A建筑設計株式會社、中建(深圳)設計公司……海內外9家建筑設計單位遞上了他們的標書。
況坤林說,“首先是來自日本公司的方案獲得了一致好評,他們的設計科技含量最高,但是,要求采用懸索梁結構,當時國內沒有施工單位能夠生產和安裝。當費盡周折終于找到可以承擔的工程公司時,卻因為無法保證工期而被迫忍痛割愛。”
中建(深圳)設計公司的方案獨具匠心:利用軟膜結構在風格上與中心區整體規劃渾然結合,整個展館由四個方形館、一個弧形館及門庭組成。在弧形館、主展廳和門庭之間,軟膜結構覆蓋的屋頂還創造出一個半開放的、巨大的空間,既可作為室外展場,又是行人可以自由出入的內部空間,并有機地將5個分展館結合在一起。
11月底,經專家反復評審,中建(深圳)設計公司的方案最終中標。一座外形像巨艦的高交會展館開始定格。
中心區最早動工的十大建設項目
1999年1月14日,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展覽中心破土動工,況坤林說,“這是深圳最大的臨時建筑,也是中心區十大建設項目最早動工的一個”,要求在當年7月30日之前必須建成并試運行。
省委副書記、市委書記張高麗來了,市委副書記、市長李子彬來了,當時深圳市幾套班子的領導都趕來參加莊重而又簡樸的奠基典禮。張高麗為工程鏟下了第一鍬土。李子彬代表市委、市政府宣布:舉辦這么大規模的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不僅在深圳是第一次,而且在全國也是第一次。展館中心是高交會舉辦的前提和根本保證,也是交易會的形象標志。
從這天起,這塊荒草叢生的土地上,機聲隆隆,框架林立。8次獲得全國建筑工程質量最高獎“魯班獎“的江蘇一建,開始了緊張的施工。與此同時,展館的燈光工程、信息網絡工程、周邊環境工程也開始了大手筆的運作。
曾設計過釣魚臺國賓館燈光工程的美商MINKAV集團以”綠色照明”和“夢幻色彩“為兩大理念的創意頗為新穎。整個頂棚不斷自動轉換色彩,形成亮麗、迷人的效果。在頂棚邊緣則用光纖進行勾勒,與頂棚投影光相呼應。弧形館的墻體依靠自身內透光,凹柱部分和前門局部用黃色光。整個設計照明與建筑相得益彰,思維的定律緊跟時代的脈搏。
網絡工程包括綜合布線、網絡系統的軟硬件和系統集成、應用系統的軟硬件和數據庫建設三大部分。信息網絡系統共分布有3000多個信息點,采用世界一流的ATM及快速以太網;同時充分利用“深圳科技信息網”資源,利用光纖線路把交易會展場的信息網絡與位于科技大廈的科技信息骨干網及常設交易廳信息網連通,組合成一個大的科技信息局域網,形成大規模的網上交易系統,為不落幕的高交會奠定了基礎。
草坪、灌木、花卉協調種植,大王椰、油棕、單干魚尾葵迎風而立,彩色混凝土人行道板緩坡相連,具有濃郁的亞熱帶風情的展館周邊環境設計方案明朗而清新,整個展館周圍洋溢著生命的氣息。
高科技特征與視覺美渾然一體,構成一座新的標志性景觀。
6個月造就深圳最大臨時建筑
上千名建設者,度過了180個不眠之夜,智慧、辛勞和汗水鋪成科學“殿堂”。
為了讓國家級的科技盛會如期召開,為了向世界展示深圳的風采,市委、市政府要求高標準、嚴要求,下大決心、花大力氣,把展覽中心建設好,保證7月30日建成并試運行。
由此,市領導們一趟趟地到工地轉,每星期召集各部門到現場開一次協調會。展館建設特事特辦,一路綠燈。各項手續一天都不耽誤,計劃、財政撥款,第一天立項,第二天錢就到位。李子彬市長在北京中央黨校學習3個月,回去第一件事,就是到展館現場辦公。
建設局、國土局、城管辦、消防局、電信局、審計中心、供電局、自來水公司等各有關職能部門的局長們都親自帶隊到現場辦公。有人說,到展覽中心就像到了市政府一辦,抬眼就能看見領導。
按常規,這樣大的工程,需要16個月。6個月完成,可以說是史無前例的。
1999年1月,香港家具協會前來簽家具展的合同,看到展館還是一片荒草地,心里非常疑惑:“6個月建成展館,香港人也辦不到。“
但深圳辦到了。逢節假日、不加班被建設組視為反常。
為了選擇弧形層面的顏色,組委會領導帶著一班人,10多次爬上體育館頂樓,看顏色效果。陽光燦爛時看,下雨時看;從上往下看,從下往上看。
為了研究衛生間的布局和磁磚的花色,他們通宵達旦地開會商量,一遍遍地論證。
4月份,工程進入到最緊張的階段,高交會組委會辦公室主任、科技局局長李連和的母親重病住院,他晚上十一二點從工地去醫院陪伴母親,三四點鐘回家,早上七八點又準時出現在工地上。老母去世后的追悼會上,李連和被人架著,幾乎站不住。但當天下午,他又直奔工地。對此,組委會工程部部長周路明至今感慨萬分:這對我們來說真是一個硬碰硬的工程。質量和工期都要保證,才能問心無愧。
不僅是組委會的人,所有參與工程建設的人都玩著命干。
作為施工單位,江蘇一建在4個工區同時作業,工人們24小時晝夜施工。施工班長孔桂榮說,他們在安裝通風管時,兩天沒有休息,安裝連接件一萬多個。老工人秦鐵鎖50多歲了,每天加班到夜里11點,他說,再累再苦也要建一個最好的高交會展覽中心。憑著這般干勁,打下第一根樁后,工地一天一個樣。承梁、地梁等基礎工程春節前全面結束,主體混凝土結構2月底完工……7月30日,高交會展覽中心如期完工。
開館前兩次特大暴風雨襲來
考驗、檢驗接踵而來,新建成的展館在臺風、暴雨、人流中接受洗禮。
8月22日,深圳氣象局緊急預報:22日下午5時30分,9908號臺風在大鵬灣登陸……頃刻間,臺風挾暴雨,肆虐著鵬城大地。許多樹木、廣告牌披風刮倒了,一些臨時建筑披風揭開了頂。
風雨中,人們注視著展覽中心這座剛剛竣工的白色建筑。此時,正是家具展開展之時,參觀的人被風吹得東倒西歪,工作人員被雨打得渾身透濕。但展館卻完好無損。場內燈火通明,所有的設施運作正常。一行工作人員在暴風雨中徒手將展館內的國內外展品轉移到臨時倉庫,保證其不受風雨侵蝕。直到今天,況坤林仍很后悔當時沒有留下些感人的照片,以供現在回味。
這個被評為全優工程的龐大建筑,在特大臺風面前,顯示了“英雄本色”。
9月16日凌晨,距高交會開幕不到20天。9910號強熱帶風暴再次襲擊深圳,中心風力達11級。急驟的雨在展館頂棚”嘩嘩”作響,強勁的風直逼展館每一個角落。
16日上午,冒雨趕到高交會展館的深圳市委副書記、市長李子彬,副市長莊心一等市領導在逐一察看了每個展區的防風情況后,高興地說:“臺風來臨,不管是老百姓,還是市領導,都很關心展館。從今天的情況看,展館建筑總體來說是過關的,經受住了強臺風的考驗。”
高交會開幕的日子一天天臨近,高交會展館也一天比一天更牽動人們的心。
2856家參展企業和機構如期進場布展,4000多個項目登上交易臺。
1999年10月6日上午,一個深圳人難忘的日子。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國務委員的吳儀宣布:中國首屆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展覽中心開館。
通向科學“殿堂“之門徐徐開啟,人們沿著鮮紅的地毯,走進處處散發著科技之光的展廳。
“展館外形漂亮,洗手間干凈,空調夠勁。”參展商、參觀者普遍反映展館硬件設施過硬。開館后,展館人流大大超過設計,但展館無論是計算機網絡,還是供電供水,沒有出現任何問題。IBM的一位參展商還總結說,高交會有3個地方與國際接軌,其中一個是展館的洗手間與國際接軌。
綠草如茵,晚風習習。深圳市民在這里流連忘返;參觀者在這里留下倩影;游人在這里發出贊嘆。美麗的深圳又多了一道美麗的景觀。
【高交會館小履歷】
1999年1月14日,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展覽中心破土動工。
1999年7月30日,高交會展覽中心如期完工。
1999年10月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國務委員吳儀宣布:中國首屆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展覽中心開館。
1999年第一屆高交會:引入“成果交易與風險投資相結合”概念。成交額64.94億美元。
2000年第二屆高交會:首創高新技術項目配對活動,網上“永不落幕的高交會”拉開帷幕。成交額85.4億美元。
2001年第三屆高交會:展開異地項目配對洽談,成交額104.18億美元。
2002年第四屆高交會:新創中國企業海外上市咨詢洽談,滿足了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不同“梯次”的需要。成交額121.6億美元。
2003年第五屆高交會:“多國科技部長論壇”首次成功舉辦,新辟了政府間的國際科技合作與交流渠道。成交總額128.38億美元。其中高新技術項目成交1282項,成交金額112.05億美元;進出口額18.67億美元,其中出口16.56億美元。
2004年第六屆高交會:首次推出的“人才高交會”吸引了9萬多名各類人才到場,不再宣布成交金額。
2005年8月,宣布高交會館計劃遷至龍崗奧體新城的商業文化中心片區,占地7.7公頃,建筑面積5.4萬平方米。
作者:張瑩通訊員趙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