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8月5日電去年以來,國際原油期貨價格不斷沖高。中國政府數次提高成品油價格,終端消費者深切感受到高油價壓力。同時,由于成品油價格倒掛,上半年石油加工業虧損嚴重,油品供應出現緊張。中國成品油定價機制受到越來越多的質疑。
8月2日,紐約商品交易所9月份原油期貨價格每桶收盤價沖至61.89美元,再次刷新開市以來的最高紀錄。3日短暫回落后,由于擔心生產能力難以滿足汽油消費的增加,4日再升
到每桶61.38美元。
由于中國成品油價格與國際市場接軌,國內消費者開始擔心成品油再次漲價。
就在7月末,中國的汽油、柴油出廠價每噸分別提高300元和250元人民幣。
這已經是2003年7月以來中國第7次調高成品油價格。以北京地區93號汽油價格為例,兩年前為每升2.80元,數次上調后目前為每升4.26元。
“再漲真有點吃不消了。”北京友聯出租車公司的楊師傅說。僅這次每升提價3角計算,楊師傅每月的汽油支出就要增加兩百元至三百元。
與此同時,在珠三角地區,90號汽油零售出現斷檔,93號汽油也開始限量供應。
市場人士指出,雖然受臺風影響,油輪延遲到岸是供應偏緊的重要因素。但從根本上說,則是因為國際國內油價倒掛,煉油廠積極性受到影響,出廠油品減少。
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字,今年上半年,中國石油加工業盈虧相抵出現嚴重虧損。與去年同期實現利潤163.8億元相比,全行業1至6月凈虧損41.9億元,虧損企業虧損額更是上升了20倍。
同時,石油加工業增速減緩,原油加工量增幅同比回落10個百分點。
一方面是終端消費者對油價上升不滿,另一方面是成品油加工企業嚴重虧損,生產積極性不足。中國石油大學管理干部學院教授韓學功說:“現有的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是造成這種尷尬局面的主要原因。”
韓學功指出,由于國家要在三地市場價變動超過一定幅度時才會調整中準價,時間至少滯后一個月左右,形成的價格不但難以靈敏反映市場變化,而且由于這種定價機制透明而滯后,為投機留下了空間。
另一方面,由于原油價格按照國際油價變動每月調整,而成品油價格則相對穩定,企業原油進價與成品油銷價不匹配,影響了成品油生產經營的正常安排。
國家信息中心經濟師牛犁說,目前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市場化程度較低,不論生產者還是經銷商,往往不看市場而緊盯政府調價,這是影響市場正常運作的主要原因。
然而兩位專家并不贊成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完全市場化。
韓學功說:“目前中國成品油市場尚未成熟,完全依靠分散市場自主形成價格,勢必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成品油價格完全開放還需要一個過程。”
他建議,將滯后價格變為適時價格,建立與國際市場油價變動相適應,反映國內市場供求特征的原油和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并保證國內石油供應的穩定性。
韓學功強調:“成品油作為關系國計民生的特殊商品,即便市場競爭相對充分,價格也不能完全放開,應保持政府在必要時干預價格的能力。”
目前中國政府正在對成品油價格機制改革進行研究。牛犁說,當前政府進行的一些方向性調整,包括適當調高成品油價格,以及計劃開征燃油稅,都將有利于中國形成合理的成品油價格機制。
作者::安蓓
(來源:經濟參考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