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一個W!來一個A!來一個L!大家一起扭一扭……”周六晨會上,沃爾瑪員工們正在做“沃爾瑪歡呼”。
中國企業的海外收購,最近幾個月逐漸成了媒體的關注焦點。
“買下沃爾瑪”是長江商學院院長項兵提出的一個大膽的商業設想。按照他的推算,投資230億美元,收購沃爾瑪10%的股權,就可獲得這個全球零售業巨無霸的控股權。
沃爾瑪是“顧客至上”商業哲學的忠實信徒。40年前創辦時,它就把“天天低價”作為口號,一直致力于為中低收入消費者提供“價廉物美”的廉價產品。為此,它只能在成本控制上下功夫,主要是擠壓員工收入和供貨商價格空間。麥肯錫公司的一份報告把沃爾瑪的成功之道歸結為“由‘價廉物美’的員工提供‘價廉物美’的產品”。但擠壓員工福利,在美國這個工會力量很強的國度自然會引起很大爭議,甚至成為眾矢之的。
面對壓力,沃爾瑪的管理層也感委屈:假如140萬沃爾瑪員工享有完善福利,那么2億多美國消費者就不能再享受廉價商品。最后的選擇,只能是“犧牲小我,幸福大我”。他們相信,只要專注服務顧客,其他問題會自我解決。但據報道,壓力之下,沃爾瑪CEO在6月初舉行的股東大會上表示,公司將考慮向高端市場靠攏,吸引高收入人群。
不幸的是,“顧客至上”也是中國領先制造企業共同信奉的商業信條。本來,不同國家和文化背景下的企業,在顧客、員工、股東、供應鏈、社會這五者的優先次序上,各有不同的側重和選擇,本無所謂高下。美國主流的企業文化是股東利益至上,歐洲企業則更注重員工福利與社會和諧,中國企業目前階段還主要是關注顧客。但歐美社會為了保護自己企業競爭力和就業福利不被后發展國家企業沖擊,現在開始高調反對血汗工廠,主張對國際貿易附加勞動保護條款,顧客至上犧牲員工就是“政治上的不正確”。
在這種情況下,假如中國企業收購了沃爾瑪,成為沃爾瑪的股東,商業立即會政治化,中國股東和沃爾瑪一起會被妖魔化。
還有“可怕的星期六早餐會”。這是沃爾瑪40多年來一直延續的一項神圣儀式,也是沃爾瑪福音般的企業文化。早7點開始,600余名經理一起回顧一周工作,安排下周工作,同時每次還要請一位政商名流如克林頓、戈爾等人演講。
這樣的周六早會,很多中國大企業(如海爾)也有,在我們看來是個很好的做法,但在美國人看來,卻很另類:周六是休息日不應該“強迫”經理們開會;說是開會更像是“布道”———會前600人起立齊喊“沃爾瑪歡呼”,且會上必有高人演講,宗教意味濃厚。
這樣的沃爾瑪,怎么看都像是中國企業的“美國翻版”:擠毛巾式的低成本戰略,瞄準中低收入階層需求的定位,優先滿足顧客輕視社會責任的商業倫理,宗教般的價值觀和凝聚力……
如果美國社會連這樣的沃爾瑪都不能容納,那他們怎么能接受一個換了中國老板的沃爾瑪?
摘自《中國企業家》
《市場報》 (2005年08月05日 第十一版)
作者:牛文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