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經濟時評 > 正文
 

石油已成為中國能源瓶頸 求解中國石油突圍之路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8月05日 03:33 國際商報

  中國國際工程咨詢公司石化專家 楊上明

  1.石油成為中國能源瓶頸

  過去3年中國GDP年均增速8.6%,帶動能源需求旺盛。2004年中國GDP增速達9.5%,推動一次能源消費量增加15.1%,當年國內能源消費量占世界總量的13.6%。據BP統計,全球能
源需求增幅已從2002年的3.4%升至2004年的4.3%,而中國2001~2004的3年間,該增幅是52%。同期全球能源需求增幅為1.9%。2001~2004年全球石油需求增幅為1.9%,中國同期增幅卻高達37%。2004年中國原油需求上漲15.8%,與2003年7.7%的增幅相比躍升2倍,主要是短期內電力供應不足。

  由于電力短缺,近幾年中國從長三角“電荒”,發展到東北、華東、華南、西南等地“煤荒”加“油荒”,政府開始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能源壓力。未來中國經濟發展仍將保持高速,能源消耗越來越多,中國已遭遇能源瓶頸,但這并不意味著中國已出現能源危機。

  中國是能源消費大國,也是能源生產大國。中國擁有豐富的煤炭資源,其是國家能源主體,在能源生產過程中占76%,在能源消費過程中占67%。2004年中國能源總自給率達94%,2003~2004年我國總體能源當量(包括天然氣、煤炭、石油)對外依存度均不到6%。據商務部等相關統計數據,目前我國原油加工能力達3億噸,加上在建項目,成品油生產能力能夠滿足國內市場對成品油的需求。

  從市場發展趨勢看,中國能源消費中占主導地位的煤炭資源,可保證國內經濟發展需要,但石油資源不樂觀。中國1993年成為石油凈進口國,1996年成為原油凈進口國,2003年成為第二大石油消費國,2004年成為第三大石油進口國,2005年由于新增電力緩解了電力緊缺現象,中國對外石油需求勢頭已減;隨著經濟快速發展,國內石油需求還會平穩增長,石油對外依存度將進一步提高。據BP統計,2004年中國石油消耗為每天668.4萬桶,占全球石油消費總量的8.3%;同年中國原油產量達1.75億噸(相當于每天350萬桶),對外依存度為48%。預計2020年中國石油需求達每天840萬桶,原油產量達約1.95億噸(相當于每天390萬桶),對外依存度將上升為54%。需強調的是,屆時中國石油需求量僅為2004年美國消耗量的2/5,并非與美國消耗量一樣多。未來16年中國石油需求量年均增速1.4%,國內原油產量年均增速0.7%。相比之下,后者僅為前者的1/2。與其說中國遭遇能源危機,不如說石油資源已成中國能源瓶頸。

  2004年7月隨著《2004~2020年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綱要》出臺,中國能源戰略初步形成。今年5月底國家能源領導小組成立,這是中國政府將能源提升至戰略高度的具體體現。但為確保能源戰略實施,中國應恢復能源部,并將能源工作領導小組擴展為“能源工作委員會”,統籌各能源部門及國防、外交、經濟等部門。能源資源作為中國重大戰略問題,重中之重應是資源節約、能源替代、國內勘探開發、國際合作四部曲同奏,重要路徑是立足國內。

  2.資源節約是中國石油首要戰略

  2004年世界、中國一次能源消費量分別為1022440和138620萬噸油當量,石油消費量分別為376710和30860萬噸。而當年世界GDP為406705億美元,中國GDP為16494億美元(人民幣為13.65萬億元)。按同口徑計算,世界一次能源消耗水平為每萬美元2.51噸油當量,中國為8.40噸油當量;世界石油消耗水平為每萬美元0.93噸,中國為1.87噸下。中國一次能源消耗水平為世界的3.35倍,石油消耗水平為世界的2.01倍。不僅如此,同年美、日、印一次能源消耗水平分別為每萬美元1.99、1.10和5.68油當量,石油消耗水平分別為每萬美元0.80、0.52噸和1.80噸。中國一次能源消耗水平分別為美、日、印的4.22、7.64和1.48倍,石油消耗水平分別為美、日、印的2.34、3.60和1.04倍。中國能源利用水平不僅低于美、日等發達國家,也低于印等發展中國家。這說明中國一次能源具有較大節能潛力,石油節能潛力也較大。

  目前中國政府正推行新能源政策,基本方針是立足國內,節約為主,短期看政策效果開始顯現。如2004年中國每萬元GDP耗能比1990年下降45%,累計節約和少用能源7億噸標準煤;今年一季度節能效果進一步提高,從噸鋼可比能耗看,鞍鋼下降3.7%,首鋼下降12.1%,均為歷史最好水平;與1990年相比,2004年中國每萬元GDP石油消費下降33%。2020年預計中國GDP與2000年相比增長約4倍,此時能源包括石油需求希望僅增長2倍,這要求大幅提高能源效率。

  日本的經驗值得借鑒。40年前日本石油消費99%依賴進口,今天依然是這個水平,其重要做法是降低燃料成本。1970年代開始石油沖擊日本長達20年的兩位數增長,1973~2000年,日本能源消費占GDP比例下降33%。1979年日本以新能源節約法來面對,同時提高汽油稅,這是日本汽油價格比美國高一倍的原因之一。日本還放棄耗油量大的汽車,為耗油少的汽車消費者提供減稅優惠。

  石油消費99%依靠進口的西班牙,盡管平均每人擁有一輛車,但由于采取征收高額汽車燃油稅政策,一般高出稅前價格45%左右,實現了每萬美元GDP消耗石油0.78噸的水平,比美國耗油水平還略低,僅為中國耗油水平的2/5。

  中國應優化消費結構,在消費領域推廣和普及節約技術,鼓勵消費能源資源節約型產品,逐步形成節約型消費方式。建議國家盡快制定《能源資源節約法》,以法律保障能源資源節約。從石油消費結構優化角度看,未來中國應優先提高交通運輸效率,壓縮用于燃料的石油產品消費量,降低石油消費總量,大幅減少原油進口。當務之急是立即實施燃油稅政策,有利于抑制汽油等油品消費高增長。據初步測算,僅采取燃油稅政策這一項措施,就將提高燃油效率12%左右,降低石油消費量7%左右。在高油價形勢下,一個醞釀10年的政策再不能因“擇機出臺”而無限期等待下去。未來16年間如節能措施得當,加上石油替代順利,2020年中國每萬元石油消耗量在現有水平基礎上,至少可再降低1/3甚至2/5。因此資源節約應成為中國石油大突圍首要戰略,也是突破中國能源瓶頸的關鍵。

  3.加快石油替代步伐是優化能源結構重要手段

  中國目前已通過《可再生能源法》,石油替代潛力巨大。如已在農村推廣1300多萬戶沼氣用戶,近期還將由國家安排10億元國債資金,繼續推進沼氣推廣。太陽能也如此。中國有三分之二的國土面積年日照時間超過2000小時,如把各種可再生資源結合在一起,是非常好的發展途徑。到2020年中國優質清潔可再生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費中的比重,將由目前的7%提高至13%。

  據BP統計,2004年中國一次能源消費結構中,煤炭占69.0%,石油占22.3%,天然氣占2.5%,可燃氫占5.4%,核能占0.8%。而同年世界一次能源消費結構中,煤炭占27.2%,石油占36.8%,天然氣占23.8%,可燃氫占6.2%,核能占6.1%。相比之下,中國核能僅為世界13.1%,太陽能為85.5%。從消費結構看,中國核能具有較大差距,開發利用潛力大應加快發展。可燃氫包括水電也有一定潛力。從替代能源角度,中國首先應加快核能、水電資源開發建設,太陽能、風能和可燃氫等可替代能源也應注重開發。

  盡管中國能源消費結構與世界相比,石油、天然氣占比并不高,但加快石油替代步伐仍是優化能源結構的重要手段,有利于降低石油對外依存度。從石油替代戰略看,利用國內豐富的煤炭資源,實施“煤變油”以直接替代石油,或通過煤制甲醇進而制烯烴(乙烯、丙烯)以間接替代石油,都不失為可選擇的發展方向之一。煤炭是中國重要的基礎能源和原料,如何合理開發利用,也成為重大隱憂。

  迄今為止世界僅南非掌握成熟的“煤變油”間接液化技術并工業化生產,馬來西亞、新西蘭建有小型天然氣液化工廠,其他國家包括德、美、日、荷等發達國家都掌握成熟技術,卻沒進行大規模工業化。我國經過不懈努力已掌握較成熟煤直接液化技術,2004年8月25日,世界第一套年產500萬噸油品生產規模的“煤變油”直接液化工業化裝置,已在我國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開工。但國內片面追求石油替代的做法令人擔憂。部分西部地區對煤炭的炒作,遠超過煤化工產業實際發展需要,大量圈占資源、無序濫采現象出現,不僅不利于資源合理開發,也將破壞當地脆弱的生態環境,并進一步加大安全壓力。由于煤變油是技術、資金、人才高度密集型產業,盡管在當前油價高企狀況下,其經濟性值得嘗試,但大規模地將一種稀缺資源替代另一種稀缺資源,代價不菲,不乏市場風險,且從可持續發展角度看,非長久之計。

  烯烴是國內化工產業急需的基本原料,而煤制甲醇進而制烯烴可成為碳一化工生產工藝新路線,有可能突破傳統上單一由石油為原料生產烯烴方法的依賴,因此盡管煤制甲醇技術國際上已成熟,甲醇制烯烴技術尚待工業化,但國內各地已有紛紛上馬趨勢。長遠看中國適度發展煤變油、煤制甲醇進而制烯烴等戰略性產業很必要,關鍵是應實行煤炭、電力、化工等聯合布局,合理發展。

  更具可持續發展意義的石油替代,應是加快實施可再生生物質能源工程。乙醇汽油作為新型清潔燃料,是目前世界上可再生能源發展重點,既可直接替代石油、降低汽車尾氣排放,也利于增加農民收入。作為世界上唯一只用乙醇汽油的國家,巴西利用甘蔗為原料生產乙醇,進而推廣乙醇汽油,已有400多萬輛汽車在使用。美國用玉米作乙醇汽油主要生產原料,已在全國41個州推廣使用乙醇汽油。繼美國、巴西之后,中國近年來也加大力度發展乙醇汽油并獲成功,已在全國布點建設4個以玉米為原料的燃料乙醇生產基地,東北地區基本實現車用乙醇汽油封閉銷售。在此基礎上,全國有9個省份實行車用乙醇汽油試點,還將進一步加以推廣。按全國車用汽油60%使用量中摻合10%~15%乙醇計,石油消費量將降低4%左右。但從長遠看,中國應加快開發以其他作物如薯類、甘蔗、高粱為原料生產乙醇,特別是對纖維類作物如秸稈作為生產乙醇的研發,確保乙醇汽油的原料供應。此外也應積極研發生物柴油等其它生物質能源。

  4.加大國內石油資源勘探開發是保障石油安全的前提

  據BP統計,2004年中國石油剩余探明儲量23億噸,僅占世界總量的1.4%;儲采比13:4,僅為世界的1/3。受國內資源條件限制,中國原油產量增長緩慢,2004年國內原油產量1.75億噸,僅比上年增長2.9%。預計2010~2020年中國原油產量將進入高峰期,年產量為1.8~2億噸。但目前中國石油資源探明率僅20%左右,剩余可采儲量只占已探明儲量不到40%。隨著開采技術進步及加大勘探開發力度,在增加石油地質儲量和開采儲量的同時,提高國內油田石油產出率,是保障石油安全的前提。

  中國石油資源海上占24%,陸上占76%。海域主要分布在渤海、南海和東海。而在陸上石油資源分布中,東部地區約占51%,西部地區約占49%。陸上中西部地區石油資源大多分布在高原、黃土塬、山地、沙漠、沼澤和灘海等較復雜、惡劣環境中。在已探明石油儲量中,已動用的石油儲量高達75%左右,未動用的石油儲量約一半屬難動用、低滲透資源,原油稠度大,含硫量高,油質差,難開采。在剩余石油可采儲量中,低滲透和特低滲透油、重油、稠油或埋深大于3500米的占50%左右,因此中國在增加探明石油資源的同時,應對已勘探開發油田采用新技術。

  由于地質條件不同,各油田原油開采率差別很大,有的達80%,有的僅10%。一般情況下采用新技術及注水法等,可使原油開采率達35%。如印尼杜里油田原油開采率40年內提高6倍。通過不斷研發,未來10~15年內,世界油田平均開采率將提高到50%。

  大慶油田已在提高原油開采率上領先一步,2005上半年其原油產量達2266萬噸,主力油田采收率達50%居全國首位。大慶油田探明儲量也持續增長,在已探明石油儲量中,剩余儲量近38億噸。過去45年該油田累計生產原油18億噸,占全國陸上原油產量的40%,并連續27年實現年產原油5000萬噸,創造了世界同類油田開發史上的奇跡。其目標是“以技術換資源”,并形成大型陸相砂巖油田水驅開采、聚合物驅開采的配套技術系列,將主力油田采收率提高到50%,并有望達60%。如中國通過努力將原油采收率由平均35%提高到50%,中國原油產量保持穩產增產完全可能。

  5.加強國際合作是中國石油必由之路

  中國石油資源相對不足,利用國外石油資源勢在必行,加強與能源國和消費大國的合作,是中國石油大突圍的必由之路。

  在國外石油資源利用上,除購買石油外,主要依靠參與資源國勘探開發,利用技術和資金優勢,取得合法權益和份額油。參與或獨家開發境外油氣田,購并海外石油企業等,是中國實施國際石油合作的主要戰略。

  中國利用國外石油資源已有10多年歷史,到目前為止,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已參與全世界60多個石油和天然氣開發項目,如對外石油戰略實施順利,中國獲取可控石油資源量將達2/5以上。

  幾年前中國三大油公司啟動海外合作和收購行動,如中石油成功收購哈薩克斯坦阿克托別石油天然氣公司60%的股份,成為其中最大一筆交易;其它大型收購交易目標是委內瑞拉、蘇丹、伊朗、伊拉克、秘魯、阿塞拜疆和印尼的油田和氣田。2005年7月1日,中石油、中石化相繼與俄羅斯石油公司簽署原油進口長期合作協議、建立合資企業議定書。2005年6月下旬,中海油宣布竟標美國第九大石油公司優尼科,更將全球石油并購活動推向高潮。盡管該收購可能不成功,但中國石油企業對外合作的步伐不會因此而停止。

  除上述途徑外,在國內建立合資企業引入石油資源,也是一種途經。2005年7月8日,由中石化參與投資的福建煉化煉油乙烯一體化合資項目正式開工。該項目得以實施的基礎,是沙特石油公司年提供1200萬噸原油。此類資源獲取方式,將是中國石油石化企業今后開展對外合作的方式之一。

  但未來幾十年中國在能源領域與西方的摩擦將日趨激烈,中海油購并優尼科,只是中美雙方在石油領域展開商業競爭的鋒芒初試。為化解西方敵意,中國可考慮加入“西方石油俱樂部”——國際能源機構,以與西方展開對雙方有利的戰略合作和外交協調,同時分享石油資訊,共同防止石油危機產生,并減少與西方的摩擦。

  確保石油進口通道安全,也是中國開展國際石油合作的重要組成部分。

  馬六甲海峽是聯結亞、非、歐三大洲的要沖,在國際海運業占有重要地位。近年來每天通過該海峽的各類船只達200多艘,年穿行船只超過8萬艘,且以年8%的速度增長。日本、中國進口原油的80%、近一半的其他進出口物資途經該海峽。美國一直想以“反恐”為由向該海峽派駐軍隊,雖然遭到海峽共同管理國馬來西亞、印度和新加坡三國的反對暫未實現,但其企圖已暴露無遺。無論馬六甲海峽由于海運繁忙自身可能引起安全問題,還是國際強勢軍事實體甚或恐怖勢力控制海峽通道,對中國而言都可能引發海峽困局。為確保進口的中東和非洲等地原油、特別是新增進口石油資源運輸安全,現有海上運輸通道不宜再大幅增加運量,應加快研究其它海上或陸上通道。

  2005年底中哈原油管線一期工程即阿塔蘇——阿里山口石油管道將建成,2006年春季投入運營。從哈薩克斯坦中部到中國西部的石油管道一期工程,年輸油能力為1000萬噸。建成后的最初階段,中、俄、哈三方已基本商定,將主要運送俄羅斯石油達500萬噸;按中哈政府協議,在石油資源能夠落實的基礎上,其二期工程年輸油量將達2000萬噸以上。這是目前我國唯一由陸上通過原油管線大規模進口原油的工程,不僅有利于實現原油資源多元化,也有利于實現原油通道多元化,同時對優化配置我國西部原油資源、形成西部石油大通道,產生戰略性影響。在中俄能源戰略業已形成的合作框架下,中國還應積極爭取由泰納線至中國境內的原油支線早日建成投用,力爭2015年中哈、中俄等陸上原油管線年輸油能力達4000~5000萬噸。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愛問(iAsk.com)石油 相關網頁約7,677,268篇。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