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造何時升級中國創造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8月04日 02:24 每日經濟新聞 | |||||||||
中國制造業發展正面臨嚴峻挑戰,固守“世界工廠”必將漸行漸難,人民幣升值無疑又將對其造成一定沖擊。中國企業如何才能實現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的飛躍? 7月28日,由《世界經理人》雜志主辦的“中國制造與中國創造”論壇在上海舉行。論壇上,海信集團副總裁郭慶存、研華(中國)公司總經理何春盛、環球資源執行總裁裴克為及麥肯錫上海分公司董事徐浩詢等嘉賓就上述問題發表了看法。
中國制造缺什么 嘉賓們一致認為,中國制造企業面臨兩大危機:一是缺乏核心技術,二是缺乏自己的品牌和渠道。“8億件襯衫才抵一架波音飛機”是中國制造業深深的痛。宏碁創始人施振榮曾說,在研發、制造和營銷三大領域中,研發可以獲得20%的利潤,營銷可得25%的利潤,而制造業的利潤只有8%—10%。 郭慶存說:“最新的統計數據表明,在華企業每年申報的專利數量中,80%來自跨國公司,知識產權將成為跨國集團在中國市場上的重型武器,這意味著80%的國內市場有可能被它們鯨吞。屆時,中國企業在國內市場尚且無法立足,更別說走出國門了。” 何春盛對此也有同感。他表示,根據中國臺灣企業幾十年的發展經驗,制造業永遠是“任人宰割”的對象,因為缺乏核心技術、缺乏優勢品牌,訂單會不斷飛向成本更低的地方———要么降價,要么“餓肚子”,企業沒有選擇。 何春盛說:“也許有那么一天,連非洲也會成為世界工廠,單靠成本優勢企業無法長久發展,當年中國臺灣的企業也遇到過類似問題。重重壓力下,他們抓住了PC業的發展機遇,研發核心技術,自創品牌,積極開拓全球市場,把戰火燒到對手的后院,才逐步扭轉頹勢,我想這才是唯一正確的出路。” 研發在先,生產在后 “核心技術是中國企業當前最大瓶頸。薩繆爾森曾指出,市場經濟最終的兩個主宰是消費者和技術。”郭慶存說:技術好比木桶的底,其他因素都是木桶的幫,沒有桶底,桶幫再高也沒用。中國企業最沒底氣的地方是“核心技術”,而這正是跨國公司手中的王牌。 他舉例說,目前,全球60%的家電最終產品都來自中國,但這僅是一個生產數量的百分比而非技術含量的百分比。2003年,日本制造業銷售總額是9111億美元,中國只是3825億美元,日本仍為中國的2到3倍。簡單的數字對比背后隱藏著一個事實:中國是世界第一大組裝國,日本則憑借其技術優勢與德國、美國并列國際制造業的三大中心。 郭慶存認為,積極發揮后發優勢,引進先進技術,提高自己的技術起點,在此基礎上自主創新,是中國創造的必由之路。比如海信現在都是研發在先,生產在后,每發現一塊新的市場空白,海信都會先設立研發中心,掌握核心技術,再把硬件設施配齊。雖然這樣發展較慢,但能獲得持續競爭能力。 管理也要跟得上 何春盛接著郭慶存的建議,繼續從人力資源的角度為“中國創造”支招。他指出,企業要培育良好的企業文化,吸引、留住并用好人才,管理上不宜太“硬”。 “中國企業應該努力改變自己的管理風格,吸引高端人才,從而獲得研發能力。如今很多公司才有幾十個員工,卻已經開始作績效考核、人才評估,上班打卡,管理很強硬,這其實并不利于企業發展。我認為,管理上軟比硬好,不要給員工設立太多的框框,而要盡量提供一個寬松的環境,調動員工的積極性。如果員工上班就看51job,怎么打卡也不解決問題。” 知信者生存 “中國創造的出路還在于開拓營銷渠道、進入海外市場、打造國際品牌。”徐浩詢分析認為,中國制造業進軍海外市場的意義在于,海外市場能提供更大的空間,參與海外競爭能提高企業的競爭機能,引進先進的管理模式,促使中國企業早日從“中國制造”升級為“中國創造”。此前,日本、韓國很多企業在開辟海外市場方面已獲成功,也為中國企業提供了不少可資借鑒的經驗。 裴克為則強調,從“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的轉變已是大勢所趨,從目前來看,要成功實現這一轉型,中國企業首先要在打造品牌方面努力。他認為,企業若要打造或保持自己的品牌,就需主動收集市場信息,掌握市場動態,嘗試著去了解消費者,了解他們購買或不購買企業產品與服務的理由,這是品牌與市場戰略的根本,“信息時代,知信者生存。”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