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滾動新聞 > 正文
 

香港經濟日報 股災后崛起的報業奇跡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8月03日 02:05 每日經濟新聞

  “作為一張財經日報,定位及發展方向太重要了!”上市前夜,香港經濟日報集團主席馮紹波如是感慨。

  從1987年全球股災,到1995年的香港報業減價戰,再到目前免費報紙的沖擊,香港報業過去十幾年幾經起落。在優勝劣汰的過程中,多份香港中文報刊先后停刊。香港經濟日報集團則由最初的只出版報刊發展成為一家多元化的媒體企業,在風風雨雨之中確立了其香港
財經報刊市場的領導地位。

  經過多年的苦心經營,香港經濟日報集團已擁有11個獨有品牌的業務單位,包括《香港經濟日報》、《e-Zone》、經濟日報出版社、香港經濟日報旅游刊物出版部、ETVision、經濟通、環富通、ETNetOneoffice、經濟地產庫(EPRC)、CareerTimers及經濟商學院。

  股災后誕生困難重重

  《香港經濟日報》于1988年1月26日創刊,而創刊前的幾個月,全球股市剛剛經歷了一場股災。1987年10月,股災造成全球主要股市損失慘重,僅香港市場就損失了約300億美元。

  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專訪時,《香港經濟日報》社長麥華章對創業之難記憶猶新。“《香港經濟日報》籌備于1987年10月份,而1987年的股災使我們的籌備環境異常艱苦。”

  1988年《香港經濟日報》創立時,《信報》正是香港財經報紙的多年“老大哥”。隨著香港經濟開始慢慢復蘇,更多的綜合性報紙也隨之誕生。《香港經濟日報》不僅要面對《信報》,還要面對其他綜合性報紙,競爭非常激烈。

  細分市場成致勝法寶

  香港經濟日報集團以2000萬港元起家,沒有雄厚的資源,報紙銷量一度僅有8000份,幾乎面臨失敗。但該集團從競爭對手最薄弱的地方入手,成功為該集團的將來發展奠定了基礎。

  麥華章回憶道:“了解讀者的需求是報紙成功的前提。現在說這句話,好像是非常容易的事情。而在當時,香港做報紙的人都認為自己的文章是最好的,看不懂文章是讀者的問題,而不是自己的問題。”

  初期,該集團進行了大量的市場調查研究,了解市場究竟有多大、讀者需要什么。而當時,《信報》和其他綜合性報紙的主要財經內容都是金融,即股票、外匯和黃金等投資性產品的咨詢,一些比較宏觀的財經數據以及一些經濟評論之類的專欄。

  經過市場調研,麥華章等高管發現,所謂“金融”不僅僅是上述這些部分。比如,那時香港有5萬家工業工廠,雖然它們的制造部門基本都已經搬到內地,但在香港都設有銷售部門———而當時香港沒有一家報紙有工業版。香港有上萬家從事國際貿易及進出口的公司,但香港沒有一家報紙有貿易版。商業是一個很大的財經領域,包括旅行、餐飲等,但香港也沒有報紙有商業版。房地產是香港經濟的基礎,當時的《星島日報》有很多房地產分類廣告,人們買房都要看《星島日報》,而這樣一份報紙竟然沒有房地產版。

  “所以,我們認為,香港市場有很大的空間可以發展,于是就將自己定位為一家綜合性財經報紙。”麥華章表示:“你如果要獲得成功,就一定要細分市場,你要和市場的領導者有明顯的區別。如果辦一份和《信報》差不多、以金融為主的報紙,根本沒有競爭力。”

  經過7年的發展,香港經濟日報集團的業務在1994年左右逐步走上正軌。

  在減價大戰中生存

  1995年,香港報業市場的一場報業減價大戰,又給該集團帶來嚴峻挑戰。那一年,《蘋果日報》率先減價,后來《東方日報》也開始減價,但《香港經濟日報》始終沒有減價。

  “因為我們定位比較清晰。”麥華章指出:“從1988年創刊至1995年,集團的目標讀者就一直是行政人員、專業人士、投資者及企業家。集團確定以處于中產階級的行政人員為主要讀者,一方面這類人教育程度較高,另外他們的收入都相對較好。他們最寶貴的也是最缺乏的就是時間。所以,他們不會因為哪張報紙減價而不買他們想看的報紙,最重要的是他們想看什么。

  “我們就要提供這類讀者投資工具、自我提高工具及‘銀箱’(即理財)工具。如果我們在上述三個方面滿足了我們的讀者,為什么他們不買《香港經濟日報》呢?”麥華章強調。

  在當時,除了報紙之間的減價戰,廣告投入也紛紛出現下滑,這極大地影響了報紙的收入。那時,《香港經濟日報》曾經出版了一份休閑娛樂副刊,但該集團感到市場的變化后及時改變策略,從自身最強處入手,將這份副刊改為一份投資理財性的副刊,突出強項并穩定了金融資產方面的廣告。事后,這一舉措也被證明是正確的。

  創刊12年后主動轉型

  經歷了發展過程中的種種磨難,香港經濟日報集團在創辦12年后的2000年開始轉型。麥華章表示:“其實,自1995年減價大戰開始,《香港經濟日報》已經開始調整自身經營策略,慢慢轉型,逐步發展成為一張以財經為主的、包羅萬象的綜合性財經性報紙。”2000年以后開始的轉型更加明顯:讀者群不僅僅以投資者、專業人士、企業家為主,而是把更廣泛的中產階級作為目標讀者;新聞內容切合他們的需要,如為行政人員提供豐富的專業信息、財富管理知識;副刊則為他們提供相關的生活資訊,以優質讀者群為主導,成功吸引高收入讀者。

  麥華章認為:“我們的目標讀者除了看投資、理財的信息之外,也需要了解更多的信息,如旅游、購物等。因此,我們在2000年到2003年之間,大量刊登社會新聞。香港行政人員的數目在30萬-40萬人,而我們的銷量在8萬份左右,這就是將目標讀者范圍擴大、將內容拓寬的結果。”

  衍生產品拓展盈利空間

  “集團業務的轉型,還需要其他相關媒體業務的配合。”麥華章強調。

  香港經濟日報集團除了報紙之外,還有10個不同的業務單位,這些衍生產業都為該集團帶來可觀的盈利貢獻。香港經濟日報集團執行董事史秀美對《每日經濟新聞》表示:“我們首先要建立一個好的品牌(指《香港經濟日報》),重點就是做內容的業務。其他報紙也有網站或其他業務,但我們每個業務單位都是自負盈虧的,可以獨立生存下來。”

  史秀美以該集團在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運作的經濟地產庫和經濟商學院為例:經濟商學院起步時,也需要推廣的過程,而舉辦研討會是一個很有效的推廣方法。比如,當時市場上發生一些諸如股災之類的突發事件,經濟商學院就舉辦研討會讓一些專家來介紹如何規避風險。而香港的行政人員恰恰也需要這些專家的咨詢,他們也不會在意是否收費。

  現在,經濟商學院已經發展成為該集團一個很好的業務單位,不僅有自己的培訓,還和不同的大學建立合作,搞一些研討會或者課程,或是配合廣告客戶做一些推廣活動。

  經濟地產庫推出時,《星島日報》的地產報道已在市場上占有較高的份額,地產數據庫的數據也可以在《香港經濟日報》上刊登,還可以賣給業內有需求的人士,增加收入。

  這兩個項目基本上一開始就已盈利了。目前,該集團主要業務分為三大類:出版及多媒體占收入70%,電子咨詢及軟件已占到近30%。

  成功的秘訣是人才

  17年成長為一張香港首屈一指的財經類日報,秘決何在?麥華章表示,成功秘訣是公司高管重視人才。留住人才,不僅要靠錢,還要把合適的人放到合適的崗位上,加強對員工的培訓,給員工創造更好的條件。因為,只有優秀的人才才能提供優質的內容。

  香港經濟日報集團大事記

  1988年,《香港經濟日報》創刊1990年,創辦經濟商學院1991年,開始提供電子物業信息服務1994年,創辦經濟日報出版社1995年,經濟通推出電子信息服務,包括金融產品實時報價、即時新聞等1997年,CareerTimes創刊1998年,計算機數碼雜志《e-zone》創刊,隨報附送1999年,正式推出CareerTimesOnline招聘網站,旗下經濟通收購一金融產品后勤交收結算系統公司,此系統發展成兼備前臺買賣交易和風險管理的一站式交易結算系統ETNetOneoffice2000年,旗下經濟通推出經濟通網上版,成立ETVisionMultimedia,旗下經濟通成立環富通,提供軟件及顧問服務2001年,旗下經濟地產庫正式推出EPRC直效行銷服務2003年,成立香港經濟日報旅游刊物出版部,《香港經濟日報》分拆《e-zone》獨立零售2004年,旗下經濟日報出版社開拓新品牌“WHY出版”吸引年輕讀者。環富通推出財富管理系統2005年,委托深圳港經廣告傳播有限公司為集團內地廣告業務的代辦處。集團8月3日在香港聯交所主板上市

  作者:楊勣 每日經濟新聞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