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皮雜談
希望越大,失望越大。
中國證監會宣布啟動股權分置改革試點之后,水皮曾經發表過雜談,討論“試點究竟怎樣才算成功”?
在水皮的認識中,試點成功的標準應該是“大盤能穩,個股能漲”,而來自證監會的朋友則認為成功的標準應該是“大盤能漲,個股能穩”,第一批試點票決之前,水皮還在雜談中提出了另一個現象供大家討論,那就是如果出現大盤漲、個股跌的情況,那么試點究竟算成功還是失敗?
現在看來,水皮當時的判斷有點自作多情,因為第二批試點從今天起進入表決程序,無論是大盤的表現也好,個股的表現也好,都沒有出現我們預期的情況。事實上是大盤也跌,個股也跌。
第二批試點是在6月20日公布的,當天上證指數受此刺激大漲30余點,尾盤收在1115點,但是一個月后上證指數卻又重新考驗1000點,最低探至7月19日的1004點。
大盤如此,個股又如何呢?
數據表明,截至7月20日,第一批試點公司中,股價與股權登記日相比,最多的跌幅為金牛能源,跌幅為18%,而三一重工的跌幅也高達16%,方案被否決的清華同方,當時收盤價報10.02元,現在僅有8.47元,跌幅同樣達到15%。
第一批試點套牢全部追入的投資者,第二批試點更是有多家公司出現了復牌后跌停的慘狀。中信證券當日跌停,廣州控股當日跌停,中化國際當日跌7%以上。除長江電力和寶鋼股份少數受到有關方面維護的指標股的股價與方案公布日相比,有不到1%左右的微弱漲幅,其余將近40家第二批試點公司的股價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跌。
大盤屢試1000點,個股不停創新低,試點面臨著失控的危險。
辛潮東在“股改80天的總結與思考”中指出,市場的表現對當初股權分置理論產生了嚴峻考驗。
“在股權分置改革試點前,中國股市對股權分置問題有一個占主流的認識,就是股權分置問題是中國股市的心腹大患,如果不解決中國股市很難走出熊市。這個認識形成了非常廣泛的共識,但是現實和我們的想象卻是有差距的甚至是相反的,股權分置試點在5月推出以后,市場并沒有出現人們希望的激情走勢,反而變本加厲跌到了千點整數關口,而且現在也是沒有止跌的現象。這時我們不禁要問,我們緊鑼密鼓地股改是為了什么?難道就是要這種結果?現在有種觀點認為,目前的股改指導思想有問題從而導致了市場做出負面的反應。但從邏輯的角度看,市場的這種走勢還可以推出另一個結論,那就是當初我們對股權分置的認識可能不成熟或者存在錯誤。在股改80天以后,我們雖然還不能對股改成功與否下一個結論,但是有一點我們必須保持清醒的頭腦,那就是股權分置改革的本身具有一定的探索性和實驗性,最終成功與否還要由市場來驗證,從目前的情形看,市場的表現對當初的股權分置的理論認識產生了嚴峻考驗。”
辛潮東的認識是水皮一貫反對現在搞全流通改革的重要原因,可惜和絕大多數的中小散戶的民意不同,這種認識在我們的專家中難以形成“共鳴”。
“實踐已經表明,股價指數跌穿新低,并且一再跌破和逼近1000點的過程,表明現有解決股權分置的方式方向都與市場預期嚴重背離,沿著這樣的思路走下去,解決股權分置的改革就很難取得成功。雖然相關部門接二連三地出臺了一系列挽救股市的政策和措施,但股市沿著熊市的方向無可挽回地繼續下去,其原因在于解決股權分置改革的核心政策出現了重大偏差。”
做出這個判斷的不是辛潮東,而是韓志國。作為一個全流通的激進鼓吹者,韓志國認為,解決股權分置的過程已經演化成了一個流通股股東進一步受到傷害的過程,成為進一步放大市場走偏于制度走偏的過程,成為進一步紊亂市場運行和市場機制的過程。
“由于出現方向性走偏,第一批試點和第二批試點使得非流通股權益得到大幅增厚,其增厚程度幾倍甚至幾十倍于流通股股東,解決股權分置成為大股東和保薦人之間的游戲,流通股股東只有消極的接受與不接受的權利,而沒有參與決策和主動積極提出議案的權利,流通股股東和非流通股股東沒有同等地位、同等的權利和同等的機會。因而解決股權分置試點的過程已經從原有的博弈過程轉化為現在的壓迫過程,流通股股東既受股權分置的傷害,又受到解決股權分置的傷害,從而在一只羊身上剩下兩張皮,市場陷入了空前的迷茫、混亂和危機之中。”
因此,韓志國要求召開一次股市發展方向的“遵義會議”。
試點結果沒有朝預定方向走,這不僅僅是一兩個專家的認識,劉紀鵬認為送完股就跌,市場出現自然除權現象暴露了操作性上存在的問題。目前的“鎖一爬二”的“爬行流通”不能解決市場往下的預期,反而將大全流通的恐懼變成了小流通的恐懼,抽象的全流通變成了具體的全流通恐懼,模糊的恐懼變成了清晰的恐懼。股民從大股東送股導致股數增加獲得的收益又被股價下跌給抵消掉,而大股東同樣由于股價的下跌使他們用送股換回的剩余非流通股的流通權溢價的目標也無法實現。所以,送股和“爬行流通”結合在一起的一個必然結果就是雙方都沒有收益,共贏的出發點導致的卻是共輸的結果。
試點,尤其是第二批試點怎么會走到這一步的,為什么和第一批試點給人的印象會有這么大的出入?
水皮認為原因之一在于第二批試點的方案和市場預期有較大出入,尤其是大盤藍籌股的對價過低,直接傷害市場信心。從40家平均送股的比例看達到10∶3.32,雖然略高于第一批的10∶3.26,但是和10∶3.5-4.5的市場預期相比,還是偏低,長江電力的方案僅10∶1.25股,既沒體現大股東的誠意,又讓人們對管理層的調控能力產生懷疑,從而更不敢對未來抱有希望。
原因之二在于第二批試點魚目混珠,挾帶私貨現象嚴重。交易所趁機搭載市場風險巨大的權證,上市公司趁機提出再融資申請,高管們趁機要挾股權激勵,股權分置改革的大方向被嚴重擾亂,目標取向多元化,解決方案復雜化,主次不分。
原因之三在于缺乏有針對性的股改指導意見,沒有明確上市公司不同類別股東支付對價的標準,保薦人責職不明,形同虛設。
市場制度的轉軌并不是市場自身的選擇,更不是投資者的選擇,而是管理層的決策選擇,確切地講是行政選擇,為了保證這種選擇按預期發展,必須適時做出有力的行政干預,無為而治不足取。否則,試點必然失控,改革必然失控。
(21C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