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經濟時評 > 正文
 

中華工商時報:引進外資已經成為了一劑補藥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8月02日 01:11 中華工商時報

  王擎/文

  外資就像是一劑補藥,吃的人的確可以強身健體,但是如果你的身體狀況已經發生了變化,還是一味地按照過去的藥、過去的劑量服用,很可能反而會損害了身體。補藥吃死人的新聞,我們難道沒有聽說過嗎?

  “中國引進外資突破×××億美元大關”、“××省去年的外商投資比上一年翻了一番”、“×××市引進外資實現歷史性突破”。

  若干年來,我們經常能夠在電視、報紙上看到類似的新聞,無論是報道者,還是讀者觀眾,也都已經習慣于將這種新聞當做“喜報”。也正是由于這種慣性思維,我們一直認為只要引進外資就一定是件好事,可是事實果真如此嗎?

  商務部一直是引進外資的積極鼓吹者,可也正是商務部跨國公司研究中心發布的《2005跨國公司在中國報告》稱,外商投資在促進了中國經濟貿易增長的同時,“帶來的結果是核心技術缺乏癥”。

  外資在中國獨資化的發展,與本地經濟不發生聯系,形成孤島經濟,從最低端進入,沒有技術轉移,沒有功能提升,沒有價值創造。芭比娃娃的故事盡人皆知。中國淪為“世界打工仔”。而打工仔的地位是最沒有保障的,因為沒有技術含量,其在市場中有隨時會被取代的危險性。

  但是目前,我國部分地區招商引資已經陷入誤區,他們習慣于通過土地和稅收優惠盲目吸引外資,但此舉對于國內經濟意義不大,由于長期以來形成的發展理念,政府尤其是地方官員將外資放在第一位,“撿到籃里都是菜”,對外來投資不加分析,不問良莠,一概歡迎。有的甚至以引進外資多少“論英雄”,全民總動員,層層壓指標,仿佛政府的惟一工作就是招商引資。為了引進外資,沒有什么條件不敢給的。可以想象,這種盲目引來的資,會是什么樣的資?大多數是一些技術含量小、能源消耗高、大量占用土地、污染環境嚴重的產業,不僅沒能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反而大量浪費了當地的資源,付出成本太大,嚴重影響了當地的可持續發展。

  對于長期倚重外商投資的一些地區而言,如果把發展命運寄托在外資身上是自取滅亡之道。企業應該盡早正確對待外資,并減少對外資的依賴;而地方政府的GDP增長更不能一味依賴外資。

  其次,引資大量增加,增加了本已相當緊張的能源和原材料消耗,增大了環境負擔,卻沒有帶來相應的福利增加。

  近年來,中國與別國的貿易摩擦不斷,而外資在其中起到了相當的作用。經濟學家張曙光指出,中國貿易的高速增長主要是外資企業的貢獻,事實確是如此,加工貿易早已超過了一般貿易,前者的增長也快于后者,今年以來,加工貿易進口的增長依然較快,

  加工貿易進出口中,外商獨資、合資占85%,其中90%是貼牌生產,而增長最快的數碼相機等產品,貼牌生產占到了98%,但這是在中國的外資企業生產的,是從中國出口的,我們的進出口統計也是這樣計算的,我們的政策也是鼓勵的,在這個激烈競爭的世界上,是沒有人替我們認這個賬的。

  當然,不可否認,外資的引進的確曾經給我們帶來很多好處。

  過去的引資“饑渴癥”,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我們資金缺乏,想通過市場換技術。因此,引進外資主要是解決資本缺口。但是到了今天,從商品市場看,目前全國600種重要商品中,約有85%的商品供過于求,而僅有為數極少的商品供不應求。從貨幣市場看,我國已由資金短缺,貸款高于存款,轉為存款大大高于貸款,到2004年底銀行存貸差達到6.48萬億元人民幣。

  我們還曾經一廂情愿地希望,能夠從外資那里學到先進的科學技術,實際上,關于外商直接投資的效率問題一直引起廣泛爭議,犧牲市場是否能夠換取核心技術,是否能幫助國內資本成長等爭論尚未休止。的確從技術上看,我國企業在管理上與外企還有不小差距,但實踐已經證明,想依靠外企的直接投資達到“市場換技術”的作用已基本失去。

  當下很流行一個詞:與時俱進。我們在認識外資問題上也需要與時俱進,以前的“喜報”報的只是引進外資的數量,如今的“喜報”上不僅要有數量,更要有外資的質量分析。

  其實,外資就像是一劑補藥,吃的人的確可以強身健體,但是如果你的身體狀況已經發生了變化,還是一味地按照過去的藥、過去的劑量服用,很可能反而會損害了身體。補藥吃死人的新聞,我們難道沒有聽說過嗎?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愛問(iAsk.com)外資 相關網頁約4,347,373篇。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